蒲松龄《娇娜》:人狐之恋,也可以“友情之上 恋人未满”

很多情感的虚无缥缈,让所谓的一见钟情成为荒芜的往事,但每每念起,似是依旧,情到深处的身不由己仿佛仍能触动心弦,谱上一曲旧日的恋歌。

如今,很多人异常排斥“蓝颜”“红颜”这两个名词,现实的背叛让人们早已不相信世间还存在着纯洁的异性友谊。娇娜与孔生便游走在这一边缘,《娇娜》作为聊斋一篇虽以“娇娜”命名,蒲松龄却以极少的文字描绘了这一狐女,而孔生与众狐间的友情被人称颂,但唯独这极少的笔墨让我看到了孔生与娇娜这段游走在友情与爱情间最为扑朔迷离、隐晦却刻骨的情感。孔生与娇娜间远远超越了友谊却未能“终成眷属”,孔生与娇娜诠释了一段真真正正的“友情之上,恋人未满”的绝世情缘。

蒲松龄《娇娜》:人狐之恋,也可以“友情之上 恋人未满”

孔生逾越常理的情感

在孔生遇到娇娜前,蒲松龄做了大量的铺垫,甚至描绘了孔生对于他人的第一次心动——孔生曾言“如果惠好,必如香奴者。”对于侍女香奴,孔生有了情感的第一次波动。之后见到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孔生更是一见钟情,念念不忘,“悬想容辉,苦不自已”,皇甫公子舍不得小妹娇娜,而将姨表姐松娘介绍给孔生,再因娇娜折磨不已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孔生见阿松“画黛弯蛾,莲钩蹴凤”时再一次心生爱慕且“生大悦”,并与松娘结为夫妇,幸福美满。

孔生的这一表现,不禁让人感叹于他的“多情”。孔生让人不禁想起茨威格在《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段话“感情热烈而生性健忘,一往情深而爱不专一。”这段描述似有孔生的影子,爱不专一,抵不过新情感的萌芽。孔生对娇娜真的只是一段短暂的爱慕吗?他真的健忘,而忽视对娇娜的情感吗?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蒲松龄《娇娜》:人狐之恋,也可以“友情之上 恋人未满”

从文中可知,当孔生与皇甫公子再一次相遇时,孔生首先关心的是娇娜,先问其近况。我相信自娇娜为孔生那一次医治后,就已根植于孔生心中,成为其无法拨转的定针。孔生因时间由爱生痴,由爱生念,而后渐渐淡忘爱情,埋藏于心将娇娜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存在,随时会想起,从而随时会使之忘己。当孔生为友谊以死相救狐狸一家时,面对“摆簸山岳,急雨狂风,老树为拔”的场景,孔生虽屹然不动但身为凡人内心必惊愕万分,但当他瞥见有一怪物抓出一神似娇娜的人出来时,便“急跃离地,以剑击之”。

一个不太确定的“匆匆一瞥”却让孔生神情不定,不顾安危而舍身相救,矢共生死,在我看来这已无需多言。患难中的真情往往最为细腻,最为直接,孔生对于娇娜的在乎已远超越友谊,“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描述已将娇娜独一无二地刻印在孔生的心中。只是当“独一无二”的娇娜遇到危险时这一隐晦的爱情才完整的展现出来。所以,在我看来,孔生一直都爱着娇娜,从一见钟情到成为腻友,逾越常理的“精神相伴”成为了彼此最隐晦的关系。这是孔生的困扰,陌路之魂而爱相期,当时因为对神似娇娜的松娘一刹那的心动使得其成为贤妻,而“娇娜”成为了一段往事以“爱”的名义在隐晦中长存。

娇娜冲破封建的爱

娇娜对孔生的情感似乎更是隐晦,两人的第一次相见娇娜表现的很是从容,治愈孔生后一句“愈矣!”便趋步出。相比于孔生,娇娜似乎并未流露出太多的情感。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女子即使“心动”也要表现出应有的礼节,这样使得娇娜对孔生的情感表现的更加捉摸不定。嫁做人妻的娇娜默默地将这一情感埋葬,而娇娜爱情真正的爆发和流露同孔生是一样的。在面对生死时,情感的喷发是最弥足珍贵的。娇娜苏醒后看见死于身旁的孔生时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一个“孔郎”似乎是在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但已不知在心里念过千万遍。娇娜救孔生的行为更是令人不解,用舌将红丸送入孔生口中,并口对口吹气,这过于亲密的举动对于已嫁为他人妇的娇娜来说却毫不避嫌,在那一刻,娇娜已逾越道德,埋于心中的爱人的生死已胜过那些论理纲常。蒲松龄笔下的娇娜已为爱冲击了封建,在纲常中沉默,也为爱而爆发。

《娇娜》片尾,孔生与公子、娇娜兄妹在一起,饮酒谈天,亲密如同家人。娇娜最终成为孔生的腻友,成为永远得不到的爱。

有人怀疑这种关系的存在,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在我看来,孔生已有妻室,他与娇娜只能以友谊的形式存在,虽然两者的关系令人纠结不解,但从道德层面来看,不管是封建的古代还是开放的现代,道德问题永远是无法逾越的底线。在文中蒲松龄并未描绘过多“贤妻”松娘的表现,在面对自己妹妹对自己丈夫如此亲密且直白的情感表达时,究竟会有多少女人会无动于衷?我想,在这一点上,蒲松龄也是用笔墨无法写出的。纯洁的爱情永远无法介入第三个人,在蒲松龄眼中,未对松娘的过多描述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最终娇娜的退出是道德底线中最好的体现,红颜知己与贤妻两者间的取舍,在我看来会是孔生一生的纠结。所以,娇娜最终以“腻友”的身份伴随孔生,成为最为圆满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