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把徐茂公给贬官了,是有什么深意吗?

史镜唐


文|远在小河对岸

常言道:“治国以正”。但在帝制皇权时代,至上皇权令人人觊觎与向往,使得政治斗争尤为残酷。帝王们为固守其私产、维护其家族长久统治。虽以“正大光明”而标榜,却又背地里勤练“九阴真经”(帝王之术)以驾驭群臣。而皇权本身又至高无上,缺乏制衡的力量,故而,就很容易演化为“流氓政治”,也即俗语所言“伴君如伴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

庙堂上相传,唯有至刚至阳的“九阳神功”可以克制住这至阴至柔的“九阴真经”。然而,当帝王们使出“九阴真经”时,许多正义感强烈的大臣,以至刚至阳的“九阳神功”相抗,却多半活不过三集。经过一番番血的教训与摸索,大臣们终於找到另一门可以克制“九阴真经”的武功,这便是“太极”(明哲保身)。

李世民与李勣(即徐世勣,字懋公)在后世人的心目中,绝对是一对圣君与能臣。李世民对李勣尤为器重与厚爱,而李勣也为大唐平定天下、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曾有一次,李勣突生重病,太医说:“须用胡须的灰作药引”,李世民就剪掉自己的胡须给李勣作药引。李勣伤愈之后,入宫称谢,磕头都磕出血。李世民说道:“朕也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又何必道谢呢?”

然而,李世民圣君的背后,也是研习九阴真经的高手。据《资政通鉴》记载:..上(李世民临终之际)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将李勣贬官),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唐初,有丞相之职),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而李勣又是何等的聪明,又岂能看不透,史载:(李)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同年就将李勣召回,拜为尚书左仆射。李治性格仁弱,缺乏主见,在那场著名的“废王皇后而立武昭仪”的事件中,一直拿不定主张。于是,李治私下征询李勣的意见,史载:..(李勣)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

李勣的这招“太极”,也是对李世民暗修“九阴真经”的“投桃报李”。而李勣的这次“投桃报李”,也给此后的李唐宗室几乎带来灭顶之灾。其后,武则天上位,并参与政务,在李治去世之后,武则天又先后在二位儿子的幕后操持国政。即便如此,武则天还嫌不过瘾,便踢开儿子,直接走向幕前,自己做了女皇帝。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了其江山稳固,几乎将李唐宗室屠戮殆尽。而李勣之孙李敬业(兵败身死之后,被武则天恢复徐姓)起兵讨伐武则天,不但自己兵败身死,也连累了李勣死后被发冢斫棺。

参考史籍:《旧唐书》、《新唐书》、《资政通鉴》等等


历史闻知社


帝王心术啊。

————

先要扯一句别的,题主所说的徐茂公,其实应该是唐初名将李勣。

李勣本名徐世勣。因为功勋卓著,被赐姓李,所以徐世勣变成了李世勣。

唐高宗即位后,规定天下人需要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李世勣把名字中的世去了,变成了李勣。

又因为勣字难打,所以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大家一般都打成李绩。(我下面也这么干……)

徐世勣字懋功,懋也就是茂的意思,所以民间又称之为徐茂功,传来传去,又传成了徐茂公。

这就是大唐名将李绩和评书军师徐茂公之间的关系。

————

回到正题。

这事在《旧唐书》《新唐书》都有记载,内容相同。

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

——《旧唐书·李绩传》

原文已经把太宗的动机说明白了。李绩是跟随唐太宗打天下的功臣宿将,那时候唐高宗还没生出来呢。所以他对李绩没什么恩德,在李绩面前估计也没什么威望——这句原文没写,是我猜的。

唐太宗很担心自己死了以后,儿子能不能控制得了这位名将。于是想了个办法。要提升儿子的威望,这显然不是片刻间能办到的,那就只有创造机会,让唐高宗对李绩有恩了。

所以他把李绩贬到外地。考虑到李绩是无辜被贬,这样一来,唐高宗即位后,重新起用李绩,那就是升官+平反的双重恩德。足以让李绩对新皇帝心怀感激。

高宗按计行事,就位当月,就把李绩召回,任命为洛州刺史,然后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然后当年又封为尚书左仆射。

而李绩也果然忠心耿耿,在高宗朝立下了很多功劳,成为皇上的坚定支持者。(比如在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

这件事情在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清楚明白的。不过宋人王谠写的《唐语林》里,给太宗君臣加了点戏。

太宗病,出英公为叠州都督,谓高宗曰:“李才智有余,屡更大任,恐其不厌服于汝,故有此授。我死后,可亲任之。若迟疑顾望,便当杀之。”奉诏,不及家而去。

这里唐太宗对李绩也不放心,于是对太子说:“假如李绩听到被贬官的消息,迟疑不肯离开,你就杀了他。”

这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李绩不愿离开,就表示他心中不情愿,很可能有着怨言。既然有怨言,就不能指望忠心。

李绩在能力上本来已经不好控制,如果在忠心上再没有保证,那就是一个不安定的危险因素。既然是危险因素,就要果断铲除。

李绩当然没有死,所以他表现得也很忠心,“不及家而去”——马上就走了。这足以说明他是心甘情愿,毫无怨言的。


北门猿


关于这个原因,《旧唐书·李勣传》中就记录了太宗所说的话:“

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太宗自然深知李勣(徐茂公)的忠诚。不过,必要的“市恩”是肯定的,太子为人谦逊有礼,但年纪尚轻,性格柔弱(至少在表面上)。

李世民坐像

这种时候,一位值得托付的老臣对于新君即位后的政局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太宗择亲择贤,自然是从太原起兵开始的功臣中选择。仅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是太子的舅氏,自不必提;高士廉(647年)、李靖(649年)、房玄龄(648年)等均已薨逝;尉迟敬德不仅年迈,且沉迷于修仙炼丹之术,已是“半仙”,其人之性格也难负此重任。在此情况下,李勣的重要性也就愈加凸显。

据《旧唐书·李勣传》所载,太宗托付李勣之意,早有萌生:

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资治通鉴》此段内容大致相同,只是改成了“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不管这二书如何记述,都表明了太宗“属以幼孤(太子)”的意思,将李勣这位文武皆允、忠义诚信且熟谙政治(这很重要)的大臣留给太子李治,自然于国家而言,是一个稳妥的决定。

李勣碑砖像

对于太宗贬李勣的举动,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有专门的论述:

太宗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闲而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见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高祖不察而许为纯臣,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

当然,在作出评价前,王夫之先说了一段话,其中有“以利为恩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明君不以利饵其臣……”。把这段话放在此评论前,显然是有深意的,王夫之向来对自己不认同的人或事都有措辞激烈的抨击,这次也一样,他所持的观点也与历代不少史家相同,都认为李勣是一个

圆滑小人,不忠不义,间接助武则天篡逆。当然,关于李勣到底负不负太宗,这得商榷,但李勣确实发挥了太宗所希望他发挥的作用,对高宗初年的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一锤定音,决定了此后唐室发展的命运。

总而言之,太宗是希望老臣李勣(徐茂功)效忠于新君高宗,故此才行贬官之举,希望“市恩”于子,以拉拢这位重臣将来对自己儿子的全力扶持。事实上,这个目标已经达成,无论武氏为后究竟孰是孰非,但李勣确实帮助帝后击败了长孙无忌等“关陇集团”的余波,全面掌握政权,开始了“永徽之治”,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浔阳咸鱼


先说一下,徐茂公就是后来的李勣。赐姓李,避讳李世民,就叫了李勣。

这个在《资治通鉴》里说的明白:

上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


李勣是个厉害人物,太子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情。李世民担心自己走了之后,太子压不住李勣。就先贬黜了李勣。新皇帝登基,启用李勣。李勣自然感恩戴德。

这个说法在新唐书李勣传中也有。


东东历史


据推测,这是唐太宗故意为之的。

主要是为唐高宗做铺垫,谁都知道徐茂公有大才,治理国家绝对是肱骨之臣的不二之选!

不过新皇帝毕竟是新皇帝,旧臣再好,也是有些驾驭不了,最佳的驾驭之术当然是恩威并重。

徐茂公被贬,是唐太宗的旨意,而唐高宗却是冒着违背先皇的旨意,重新启用徐茂公,这便是恩。至于威,也是如此,先皇可以随意贬谪,新皇也可以随意启用,这便是威。

据说徐茂公也是察觉到了这一点,有部电视剧里面还演到了这一幕!

还有一点是在威慑其他的重臣,须知徐茂公是文臣,且与唐太宗交情极好,连他这样的人都被拿下,那些手握权利的大臣们,自然也是不敢轻举妄动,这其实是为唐高宗立了威。皇帝是天威难测的,一旦妄动,便是贬谪抄家!

不得不说,唐太宗很厉害,文治武功绝对是历朝皇帝中的楷模!


幺幺龙


这就是帝王之术,目的在于让太子后期启用徐茂公时让他感觉到有提拔之恩。

下面这段李世民与太子李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用心良苦。徐茂公是一个有才的人呐,但是你与他没有什么恩情,也没有什么交情,我怕等我死后他不服你,现在我把他贬官,如果他二话不说立即就上任的话,在我死后你一定要重新启用他,并且把他官拜仆射,切记要亲自去把他接回来。如果他对我的诏书犹豫不决,有不愿服从的迹象,一定要把他给杀了。

这段对话,很露骨的勾勒出帝王之心果然难测。伴君如伴虎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史不荒


此帝王心术也。用意有四

一,先帝贬你,新帝用你,你必对新帝感恩,若是知恩,必尽心做事,以图报效。若不知恩,新帝可立辨忠奸,及早下手,循先帝故例,众臣也无话可说。

二,让你体会帝王之威权,贬你用你,都在帝王一念之间,让你好好体味自家的贫富贵贱,荣辱尊卑,皆由天子决定,你是忠心还是藏私,好自为之。

三,先帝驾崩,新帝即位,新旧交替之间,朝中必有动荡,身居高位而心思不稳者,定难以把持自己。一言一行,有心人必留心暗记。贬了你,实际是保护你,让你远离政治漩涡中心,少言谨行,免得朝堂浮沉之间,让人捉住了把柄。

四,先帝曾予你高官厚禄,是因你有功,而先帝有情,贬你则是因你行事有过,德行不足。新帝用你,是因你有能,新帝怜你,给你开恩,你不能恃旧功而骄,群臣也不会忌惮你。


馋嘴肥猫1


帝王权谋而已。

徐茂公是小说《兴唐传》、《响马传》、《隋唐演义》中的人物,他的原型就是唐初名将徐世勣,字懋公,同小说中一样,原为瓦岗义军的重要将领,后来归顺唐朝,被赐姓李,又因避讳李世民,称为李勣,归唐后他打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讨伐辅公祏,破突厥、薛延陀,李立下了不世之功,封为英公,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就因为李勣能力太强了,唐太宗担心太子接位后驾驭不了,于是爷俩在交班前玩了个双簧。李世民弥留之际忽然下了道旨把李勣调到叠州,紧跟着还有一道密旨,倘若李勣磨磨蹭蹭赖着不想动,杀无赦!

但李勣连家都没回就上任了,后来,唐高宗即位把他调回,一直做到了宰相。唐太宗这是把恩典留给了太子,以换取李勣的忠心。

《新唐书》把李勣和李靖并为一传,评“唐兴,其名将曰英、卫”。


快乐读史


不少网友的回答都套用了《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雍正解惑的话。非常经典。的确老皇帝先贬,新君登基再一纸文书赦免并启用老皇帝贬过的人才,这样老皇帝打一通杀威棍,新皇帝给一甜枣,恩威并用既解决了新君难以驾驭老臣的难题,也避免了重蹈新君即位杀戮过重的复辙。

后来事实也证明是正确的。不但新老交接相对平稳,关键李勣也为新君甚至是大唐做了大贡献。徐茂公(李勣)和长孙无忌等将唐律释义编成著名的《永徽律疏》(以问答形式表现,相当于立法、司法解释)这可是中华法系的最高成就。也正因为《永徽律疏》成就了大唐盛世。

总之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朝代怎样更替,但谋略永不过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