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台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一位來自臺灣的小蘿莉做錯事,一邊抽泣一邊和媽媽事後溝通。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

我們可能這樣回答:“家人就是相親相愛,是爸爸媽媽寶貝。”

然而,這位小蘿莉卻說,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

她的原文是這樣的,你不得不驚歎她的邏輯:

“我知道其他事情,我也需要改變,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我知道我也要改變。就像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以後丟在那裡,然後就不管它,然後就是媽媽來收。這樣根本就不是家人應該做得事情。

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然後自己的事情也會自己做好的。

家人不是隻有一個人常在那裡休息,準備吃飯的時候,那個人就沒有事在做,然後就是坐在那裡!”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一語驚醒夢中人,多少孩子一直是做著家裡的客人:

家人就是爸爸媽媽無條件地關心呵護自己的孩子,有需要就找媽媽,家裡一切大小事務都是媽媽包辦,手洗孩子們的衣服,收拾到處都是的玩具繪本,整理一團糟的"狗窩"房間。

在做家人還是客人之間,小蘿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家人。

01 孩子不是客人,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做

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給予孩子愛,想幫他們都給做了,好像他們就是你家裡的客人,卻忘了要他們也懂得自己的義務。

首先我們來看看一組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圖: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積極的幫助父母做家務,那一定會被誇張為孝順,不過,在外國朋友看來,孩子做家務並不是什麼稀奇事。

你小時候可以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可是你可以幫他做一輩子嗎?

02 養兒防老,中國式親情綁架

父母那麼擔心孩子落後於他人的心裡因素到底是什麼?

小時候我媽媽也給我報很多藝術課,書法寫的特別好,老師帶我去省裡參加比賽,獲得榮譽的同時也有一點獎金。有一天,媽媽開玩笑式地說:你看你這麼小就賺了人生第一桶金,以後可是媽媽的搖錢樹了啊。

我知道我媽並不是指望我以後靠這個給她養老,但說這話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有點難受,彷彿有一種生來就當做媽媽將來養老的金融工具一般。

情感專欄作家艾小羊也有同感:

你以為父母是因為相愛,所以有了你;你以為父母之愛是最單純的本能,但“養兒防老”一說出口,所有的溫情瞬間轟然倒塌。原來我們未經同意被帶到這個世界,不過是跟馬戲團的猴子一樣,為了養大收割的。

說起來有些難聽,但是這些是藏在大多數中國父母潛意識當中的毒瘤。儘管在養兒女方面,父母總是以無私的形象呈現,但在孩子小時候對他的付出有多麼不計代價,在自己的晚年時對兒女的控制和要求就有多高。達不到彼此的要求最後就是大家的痛苦。

不信你看看多少父母為了結婚的彩禮,為了讓女兒嫁給有錢人而不遺餘力。

家人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我對你無條件的好,希望你將來也能無條件地反哺於我,變成了風箏背後的那根線。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數據告訴我們:養兒防老越來越難了。

2012年 五個人養一個老人,2030年 兩個人養一個老人,2050年 一個人就得養一個老人。

社會變了,但我們的思想卻還停留在舊觀念上。

有個新聞是這樣的,有個姓周的老太太養了4個兒子,中風以後,生活不能自理,在北京上海的兒子,她跟不去;留在家鄉的兒子,忙於處理自己人到中年的一地雞毛,無力照顧她。最後大家一起出錢,把她安置在出租屋裡,每月花7000塊錢為她請護工,最後死在了這裡。周老太覺得自己晚景淒涼,白養這麼多孩子,但她的子女,也的確是有自己的苦衷。

白巖松說:我們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千萬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也不必對兒女的事憂慮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休為兒孫做馬牛。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每個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不易,現在生活成本這麼高,誰都不能允許自己的生活出現一點意外。

所以,老人僅僅靠養大的兒女來維繫老年生活是不靠譜的,“養兒防老”是騙局。父母們不要把自己的精力百分百地放在孩子身上,給自己一絲空間,也是給孩子的將來留更多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把一生完全託付給了自己的孩子。

03 孩子是你的家人,有自己的路要走

去年今天這段日子有過一條新聞,深圳退休老人張勇,61歲,十年以前為了讓女兒到美國留學,他和妻子把唯一的財產——房子賣掉,也就是把未來的養老金供女兒留學。如今美國女兒嫁給了一位美國老公並不打算回來了,他一直在做女兒的工作,甚至以斷絕父女關係來威脅,但並不湊效。他覺得此生最大的錯誤就是讓女兒去美國留學。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站在女兒的角度,回國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孝敬,但留美是內心的願望,傳統與本心兩難,如何抉擇?

不可否認,投資孩子以求獲得未來的回報,這是中國父母規避未來風險的最好手段。風箏畢竟有自己想要飛翔的方向,我們的父母卻總是捨不得手裡的線軸。

電影《喜福會》講述了四對中國母女在美國生活的故事,其中鶯鶯的媽媽就是一位傳統的中國母親,她望女成鳳,強迫鶯鶯彈鋼琴,但鶯鶯拒絕:“我永遠都不會成為你想讓我成為的那種女兒。”

母親說:“有兩種女兒,乖乖聽話的,或者遵從自己內心的。只有一種女兒能待在這個家裡,那就是乖乖聽話的。”

鶯鶯說:“那我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女兒。”

母親說:“太晚了,改不了了。”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母親拼命用血緣關係拴住自己的女兒,和張勇以斷絕父女關係做要挾沒什麼兩樣。但坐在觀眾席的我們,也會習慣性地可憐父母,討罵這些“白眼狼”的兒女。

因為多年來,我們一直信奉儒家“孝道”及相關體系。它替我們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家庭,也就保證了父母的未來價值安全。

04 幸福家庭每人過好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有的老人可以那麼瀟灑地環遊世界,不需要子女照顧?比如這位七旬的漆奶奶就沒有在家帶孫子做家務,而是選擇了一個人獨自出去旅行。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而有的老人自己生活沒有保障不說,還把整個家庭的沉重包袱落在一個小小的女兒身上,讓她成為家庭的犧牲品。比如《歡樂頌》的樊勝美。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每個成員組成了一個小的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要試圖去控制任何一個人,也不要冷漠任何一個家庭成員。

05 學會做家人

有學者把今天的中國家庭分為兩類:一種就是上述的“威權性孝道”家庭,父親總是威嚴,要求子女絕對孝順,履行絕對孝道義務;另一種則是“相互性孝道”家庭,父輩與子女既遵守輩分關係,又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結果發現,前一種子女對父母的經濟回報的確更多,後者對父母的情感性支持更多。

但只談經濟回報的話,我想問,我們到底把孩子當家人還是客人?

要求孩子言聽計從,無時無刻要求盡孝的理念,和去餐廳給一位客人提供優質的服務而收取服務費有什麼區別?同時,這是把自己當成了客人,要孩子時刻為自己服務。

另一方面,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是家人,太過呵護,傾其所有,反而也是對待客人的方式:我給你最好的服務,你付我錢。

李安在拍完父親三部曲的《喜宴》之後,接受採訪時說: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我不教孩子孝順,我只要他愛我。

媽媽問:什麼是家人?這個臺灣小蘿莉的回答讓人汗顏!

家人是什麼?

家人是我們生來就有著某種關係的人,俗話說血濃於水;家人是不管你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他們義無反顧地支持你的人;家人是每天陪伴著我們成長,最後目送我們離開的人。

這些解釋都不錯。

但我想說的是,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是出於愛的理解和關心。而不是誰欠了誰的,誰必須要為誰做什麼事情。不要逼迫,也不要強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這才是正確的家庭觀念。

我想所有的父母在主觀上,還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樂吧?

文:卡娃微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