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没有被逼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刘Free


一说起上兴趣班,到如今在我心中也是一个痛。

小时候我很喜欢弹电子琴,学校里开设了课后兴趣班,很想报名学,和家里一说,父母觉得买个电子琴的费用太高了,家里承受不了。想想也是,家里不富裕,也就作罢,眼热地看着别的同学去学。

由于身材好,唱歌不跑调,被老师选到舞蹈队、合唱队。画画,写毛笔字也不错,又被美术老师和大字老师选去。

去做些,由于是免费,家里没有反对也没有支持,但耳边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能因为这些耽误学习,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重。”

小时候,我还喜欢绣花、织毛线、绳编这类的小手工,每每做到全心投入的时候,总会被妈妈说:“不务正业”、“净做些没用的,有那时间把学习搞上去。”

听得多了,后来干脆把自己所有的爱好关闭,什么也不学了。

长大后,越来越羡慕那些有特长的人。

最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成为斜杠青年,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

斜杠青年: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李四,主持人/演员/设计师/画家。

能够赚钱带娃两不误,一直是我的梦想,可没有什么特长,想成为一个斜杠大妈,都是一种奢望,心里能不痛吗。

我一直坚持让孩子去上兴趣班,为的就是让她今后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过得更加自由自在,不被生活所累。

在陪孩子上兴趣班的同时,我也重拾儿时的梦想,跟她一起学唱歌、跳舞、绘画,练习写作,捡起已丢多年的英文,让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斜杠大妈,父母给不了的,我自己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萌妈爱学习


我大学是钢琴专业。应该是对这这个事比较有发言权的。小时候都是自己先喜欢,然后去学了,之后就经常被打,因为其他孩子在玩我在练琴。

但是最后靠钢琴考上了北京985大学,说真的,靠文化课考上北京985估计要比钢琴苦十倍。

因为小学虽然比不学特长的孩子辛苦,但是到了中学上了艺校,文化课一周只有16节,加每天练个五个小时左右钢琴,比一般中学生轻松多了。

再说毕业后,我们班百分之九十都留了北京户口。一般专业估计做不到吧。而且现在我虽然户口车房都在北京,但是因为宝宝还小,不想受雾霾影响,就回父母三线城市教钢琴,年收入有五十万。如果在北京会更高,同学基本也是这个收入。

一个女生又不用天天八小时,还能多和宝宝在一起。收入也不错。真心感谢我妈在我小时候对我的付出和坚持。靠自己真没几个能成的,周围同学一聊都是被打出来的。

呵呵,其实自己也不记得小时候被打的事情了,也不太记得玩的事情,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小时候的童年学没学特长,对童年幸福感觉都差别不大。哪种学了7、8样的例外啊。现在四岁女儿除了学学钢琴,跳舞英语也就像是玩玩。所以她也挺幸福的。计划还是学钢琴专业了,现在文化课压力实在太大了。能称得上幸福吗?


喂喂吃饭啦


我出生于农村,凭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考上了985大学,真的很不容易。记得经常因为家庭困难,一餐只能就着白开水啃一个馒头。大学别人生活费800、1000的时候,我的是一百。经常被同寝室一个家庭条件好的女生恶毒的嘲笑。大学很多生活费都是自己勤工俭学赚的。所以我除了念书,什么都没学过,唱歌、画画、音乐都是一窍不通。呵呵,记得大学教舞蹈的时候,我听不懂节拍跟不上舞步,那个时候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其实很自卑的。上天待我最大的优待,就是给了我一个聪明的大脑和一张漂亮的脸蛋。虽然我自己觉得自己长相一般,但从小到大很多人都说我长得古典秀雅。大学刚开学不久的开学晚会就有男生向我表白,说我长得非常古典清纯,气质非常清雅秀丽,问我有没有学过钢琴。那个时候内心其实是苦涩和自卑的,因为连读书都因为经济困难差点没坚持下来,哪儿来的经济让我去学钢琴古筝呢?所以那个时候很胆小很自卑,经常用看小孩子的心态看那些玩着花样追我的男生,关紧着敏感的心扉。再后来,有男生说要送我一部古筝,被我拒绝了,我说不想有心理负担,而且我也没有经济能力去学古筝。大学毕业后,遇到了帅气的老公,和他一见钟情,有了幸福的家庭,也有了可爱的一双儿女。我给女儿报了钢琴和舞蹈,国画,这三项一直坚持着。开始女儿也哭闹不愿意去上课,但慢慢的坚持到现在,舞蹈已经考过七级,钢琴考过六级了,国画考过七级了。很多邻居都没坚持下来放弃了,我一直在默默坚持。有时候女儿自己会很自豪,跟我说别人夸她腿长气质好,像妈妈一样漂亮。我会笑着鼓励她。利用暑假寒假,我让她学过游泳,高尔夫,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溜冰,她的兴趣非常广泛,真的比妈妈小时候幸福太多了!


美人迟暮2016


我爸妈当年琴棋书画都试了下,结果我一上琴就哭,放弃;围棋会点,但下得一般般。后来遇到了个好老师,水平很高,几乎免费教,学国画和书法了。一学就是10多年。我很庆幸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他教书画时,经史子集都教。初中毕业那会儿老师说我有天赋,可以搞美术专业。他说他有个世交是谢稚柳的弟子,可以让我拜师。最后我还是拒绝了,总觉得自己毕竟才气不足,不足以成大家,还是老老实实高考简单。这样的兴趣班真的不觉得苦。虽然学画那几年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但是真心觉得乐在其中,大大小小的奖也没少拿,高考还有个20分的加分,不过没用上,考分足够。最最大的益处是女生受书画熏陶十几载,气质自然与众不同。所以我觉得找个孩子有兴趣的,培养一下绝对有好处。


2208722525


兴趣班这东西被创造出来的时间真不长,60后 上 过 兴趣班的请举手🙋估计没有!70后上过兴趣班的不多!

80后 没 上 过 兴趣班的请举手🙋估计廖若星辰!90后,00后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在兴趣班了。

兴趣班是从高考扩招开始红火起来,说好听了是全民提高文化素质,换种说法就是让全民消费的最成功案例没有兴趣班之前靠的是家学,记得有一期CCTV《谢谢了,我的家》通过艺术家,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的大外孙孙菲君来谈他的"家",其中有很多惊艳之处,诗画都是在玩中信手学来,想学二胡,丰子恺老先生直接把梅兰芳的琴师找来教外
一一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型的精英阶层

不上兴趣班不等于不发展兴趣!这一点跟家学关系很大,耳濡目染的浸泡式教育其实是最高级的教育模式。

上了兴趣班不等于发展了兴趣!这一点很可悲,通常发生在无力开展有效家庭教育的人群中,结果常常是花钱受罪。

如果把成功的因素简单归咎为:天赋➕训练(兴趣班)➕机(guan)遇(xi)(机遇不等于guan xi,但机遇越来越近似guan xi),那么,我们来看下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天赋没有机(guan)遇(xi)的,根本不用讨论,上兴趣班基本上是人财两空,花钱买罪受。但这个说起来很伤人,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这种情况,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幻想着有真正的机遇掉到眼前。

2,有天赋没有机(guan)遇(xi)的,属怀才不遇型,这种类型上不上兴趣班意义都不大。人们常说"造化弄人",我却说一定是这个人没有处理好周遭事故,其实,所谓机遇与非就是用心寻找并抓住机会,很多时候不是找不到机会,而是自己处理不好,把机会给丢了。

3,没有天赋有机(guan)遇(xi)的,这也是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通常家里都会在自己生活的领域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多少都会有些门路,希望孩子通过兴趣班有所提升,然后踏上父母提供的平台。即便很多人都知道,通过兴趣班逼出来的终成不了大器。

4,毕竟,既有天赋又有机(guan)遇(xi)的是少数,而这些人恰恰就是我们眼里的名人。所以扒一扒名人的家境就会发现,真的都不简单。

古往今来,通过刻苦学习提升生活,跨越阶层的成功案例是有的,这也就成为了神话般的榜样,为什么女孩喜欢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因为童话故事的创造者需要读者,他们研究受众的心理,知道老百姓缺什么。


最美还是艺术史


农村长大的娃,从来没有上什么兴趣班,倒是上过班主任在暑假办的补习班。

小的时候没觉着什么,因为周边都是一样的小伙伴,整天玩游戏上山下田多嗨皮。但当我对这些兴趣班的东西发生兴趣,以及与城里的同学对比时,我是多么渴望小时候能有兴趣班可以上呀。

因为学习成绩不错,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同学也有不少农村的,但还是城里的多,那时就羡慕他们多才多艺。后来到了大学甚至现在工作了也是一样,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方面一窍不通,对比周围有的会弹琴有的会写字画画,觉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份雅趣。

我在高中开始喜欢上打乒乓球,一直都靠自己琢磨钻研,在技术进步上走过很多歪路。到了大学,进入了校队,周围的队友全是小时候练过或者培训过的。那份渴望自己也能有个扎实基本功也有人指导的心情,我现在仍然记得。其实直到现在,我依然希望能找一个好的教练再培训培训。

我的女儿已经两周多了,很快要上幼儿园了,也可以上各种兴趣班了。

我的想法很明确,我会尽力创造有机会接触各种兴趣的环境给她,有兴趣的,可以着重培养。没有兴趣的,就上个短短的培训班,就当是常识普及吧。


手机用户50380655092


记得几年前我教的学生拍过一个纪录片《风筝》,讲述了三位十岁左右小朋友上兴趣班辅导班的真实故事。主人公A是个小男孩,在父母的逼迫下练钢琴,经常因为练琴闹情绪;主人公B是小女生,自己特别喜欢跳舞,虽然几次练到受伤依然坚持;主人公C的家长主张散养,什么兴趣班都没有让小男孩上。从纪录片里对小主人公们的采访看,B和C的快乐指数明显高于A,尤其是练舞蹈小姑娘B,小小年纪谈到舞蹈时透出的坚毅自信非常打动人;由于没有上固定的兴趣班,男孩C的日常生活比较轻松,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但也有“众人皆忙我独闲”的寂寞;男孩A是这部片子里情绪波动最大的,经常因为练钢琴生气哭鼻子、说自己恨钢琴,他的妈妈没有退让,算不上严厉但是态度很坚决。比较有意思的片子最后,A男孩参加钢琴考级,考试通过以后他特别高兴,说挺喜欢钢琴的。

从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来看,美育、体育教育比较欠缺,审美、体魄的基础需要在人生的早年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以外的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兴趣班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益的。甚至最近有一些热文都极力推崇“孩子练钢琴有助于专注力养成”的观念。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教的是艺术类当中文化课要求最高的专业,有比较多的机会接触到从小进行艺术训练的孩子。我的个人感受是(纯属个人感受不要对号入座):从小接受音乐、舞蹈类课外训练孩子更能适应目前综合性大学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受过类似训练或接受美术类训练的孩子对大学公共课程的适应性普遍差一些。身边有一些学龄儿童的家长朋友也普遍反映:学过钢琴和舞蹈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自主完成作业的状况要好一些;在一些注重孩子艺术素质的学校里,能够经常参与艺术表演活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的优势都比较明显。

上述情况细分析起来也不难理解:音乐舞蹈类的兴趣班强调和老师的互动练习,美术类课程强调个人沉浸式创作。学习舞蹈和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孩子记忆一系列的动作和乐谱,并将这些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发动作才能完成日常训练,这种训练过程对孩子日后的学校教育是有帮助的。美术类教育对孩子的观察力提高较大,更强调孩子的自我表达技巧,但在当前普遍强调以“标准答案”衡量学习效果的初等教育环境下,美术训练对学习成绩的正面影响不如音乐舞蹈训练那么“立竿见影”。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规划孩子的成长,上不上兴趣班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从大概率来看,通过从小训练在成年后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容易找到舒缓压力的出口。孩子能不能坚持上兴趣班,其实更多考验的家长的恒心和毅力,家长在坚持时把握好“适度”原则:不要体罚、伤害孩子身体,耐心跟孩子讲清兴趣班训练的好处,相信大多数孩子成年后能够体会到早年兴趣班训练的益处。


亲妈学堂


我是农村的孩子,小时候既不上兴趣班,也没有游戏和电视,每天的课外活动是到户外玩耍。夏天,我们到河里游泳,冬天,到田间烧火。可以说小时候无忧无虑,除了帮助父母干点农活,其他的时间都是自己支配的。直到高中,基本上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仅有的基本课外书是爸爸的武侠和我哥哥朋友的一沓杂志。可以说,我的童年少了很多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这个对知识面的广度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我有一个学生,一个女孩子。她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经常拿到大奖,也因此获得到美国参观的机会。直到现在准备上大学了,依然坚持每周去练习书法。她性格有点躁,经常跟我私下里说:想离开家,感觉在家里被管得太严了。

从学习成绩和平时的活动上看,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学习成绩年级前列,并且已经获得保送中大的机会。但是内心深处,她孩子有些苦闷。不过现在好了,终于得偿所愿,付出的有了回报,录取了中山大学。

谈到兴趣班,她其实挺感谢父母的,特别是妈妈,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6点准时送她们上学,周末还送上兴趣班,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而且本身工作也很忙。

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她是一个成功的孩子。

但是依然有不少即便是付出了很多,依然没有成功的孩子。这部分孩子,可能就会怨恨父母。比如如果父母逼着上辅导班,孩子最后真的上了好的学校,那么很大可能孩子会感激父母。但是如果被逼着上辅导班,孩子觉得自己被控制得厉害,而学习也没有起色的话,往往就会对父母感到不满,容易产生叛逆情绪。


这个被逼着学习的事情,我自己从来没有过。但是我见过很多孩子,部分会因为取得成绩而感激,而部分也会反抗,所以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

个人觉得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孩子的个人意愿
2、我们能否提供可以持续提高的方法

3、这个兴趣或者是技能是否对以后产生积极影响

有些时候,苦一点没有关系,但是要有结果。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做着自己不愿意的事,又没有一个成就出来,那么多半会有不好的情绪,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一样。

最后,如果没有主动性,那么最后的效果也不会太好,这一点,更是值得三思的地方。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说说自己身边的情况,真人真事为例。

邻居家的孩子,女孩,今年大四,在上海一所非常好的大学读书,钢琴十级。她和我女儿同一个钢琴老师,是我女儿的偶像级学姐。当时学琴的过程中也感觉练琴非常的辛苦,也有过试图偷懒的小想法。有一次老师推荐了一些书让我们去买,两个女孩悄悄商量说,“只买必须买的,参考性的少买点。买了咱们就必须练,少买一点我们还轻松一点。”话虽然这么说,她练琴一点都没有懈怠,顺利考完十级,考入上海首屈一指的大学。

进了大学之后,一个学期回来她跟妈妈说的感触最深的话就是,“妈妈,幸亏当时你坚持让我学了钢琴考完了十级,不然到大学里,周围的大学同学全都会各种各样的特长,我还不知道会有多自卑呢!”她妈妈转述给我听,还非常感慨呢,也庆幸当时克服种种困难让孩子坚持下来。

这女孩才貌双全,进取心非常强,在大学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奖无数,现在又以非常出色的表现被保研。

我女儿也是从小就学舞蹈,小学开始学钢琴;舞蹈、钢琴都考过业余十级。并且因此认识一些钢琴、舞蹈出色的优秀孩子,对她产生非常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她的一个学钢琴的学姐,舞蹈、钢琴、书法都很棒,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大四,暑假去了英国交流,打算在英国读研。一个学长,钢琴也是考过了十级,现在重点大学,很多文艺活动,只要需要钢琴伴奏,都少不了他英俊的身影和出色的弹奏。他们和我女儿交流起来,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感觉培养一些爱好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还有一个学姐,学习比较吃力,钢琴学的也稍微有点慢,但是她一直坚持学琴练琴,也考完业余十级,后来由于有钢琴特长,考入上海一所大学,主修艺术教育专业。她很庆幸的说,幸亏学了钢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成绩不理想的巨大压力下,弹琴帮她调节了心情,一定程度上也冲淡了学习的压力,不然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呢。

个人认为,让孩子读兴趣班,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是好处多多的。当然也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孩子实在抗拒,影响学习也确实不感兴趣,也不要硬性逼迫孩子。尽可能的去引导,付出努力,静待花开!

学一些才艺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好的气质。气质是长年累月的琴棋书画中慢慢浸润和熏陶出来的,藏在自己的底蕴里。


莲的心语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有两种疑惑,我猜提问的网友是想问:1、父母不逼着孩子上兴趣班,孩子长大后会不会因为没有兴趣特长而埋怨父母?2、父母逼着孩子上兴趣班,究竟对不对?

先回答第一个小问题,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埋怨父母,要看父母当年没有逼迫孩子上兴趣班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投入在孩子的兴趣班上,孩子成年之后会发现自己没有兴趣特长,情绪低落之时没有排遣途径,跟周围朋友相比缺乏个人魅力,这时,孩子有可能会埋怨父母当年不够付出。

但是,如果父母是出于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没有逼迫孩子上兴趣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孩子在小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从科学的成长规律来说,6岁之前最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当孩子觉得自己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自己是好的、自己能做一些小决定,TA就会很快乐、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有信任、对世界有兴趣。如果一个人始终保持着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TA长大之后会怎么样呢?是对当下的投入、对未来的憧憬、对目标的不懈努力和对直面挫折的勇气,这是孩子最宝贵的心理资本。兴趣班带给孩子的是技能的输入,是技能资本。从人的一生来看,心理资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和幸福感,作用远大于技能资本。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可能正是因为小时候没有遭受来自父母的压力和逼迫,好奇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在成年之后开始广泛涉猎,琴棋书画,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这些当年没有逼着孩子上兴趣班的父母,其实恰恰保护了孩子最重要的好奇心、安全感、自我意识,反而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应该感谢父母。

当然,如果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让TA喜欢上兴趣班,是最好的结果。所以,关于上不上兴趣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这个“逼”字。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个兴趣,完全在父母的焦虑和逼迫下学习,那即使孩子学到了技能,破坏的可能是孩子最珍贵的好奇心,这样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最后想提醒爸爸妈妈的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放下我们自己无用的焦虑,让孩子轻松上路,才能一路远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