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鮮「囧」體驗:市民網購雞苦等13天,最後焐成「熟食」

炎炎夏日,去一趟菜市場,路上暴曬就已汗流浹背,買完菜再扛回家,簡直熱暈。如今,隨著生鮮電商的崛起,很多市民在空調房裡點點手機,就可坐等生鮮果蔬送上門。但其中也不乏煩惱——

打開快遞箱,生鮮快焐成“熟食”了……

市民王女士前段時間通過微店訂購了一隻崇明散養雞,但從下單到收貨,經歷了整整13天。

“一開始,就是一直沒送貨,聯繫了賣家,說是物流原本想走順豐生鮮快遞,但順豐單子太多,就這樣拖了十來天。”

正當王女士準備退貨的時候,賣家提出試試EMS,“能送了,當天發貨,第二天上午9時多,快遞員說送到了,但我那時已經上班,沒辦法,只好讓他把快遞放在樓道水錶箱裡。”

等王女士下班回到家,從水錶箱裡取出快遞,發現箱內用來保鮮的乾冰都化了,已經宰殺好的光雞在水錶箱裡焐了一整天,“已經到了變質臨界點!”

想想整個網購經歷已經拖了那麼久,怕麻煩的王女士也沒有再找微店退貨。但她對生鮮的快遞環節頗為不滿,“快遞員應該提前打電話,確認客戶在家再送上門!”

電商平臺訂購的生鮮卻來自附近菜場?

市民錢先生對生鮮“來源”充滿疑惑,他在家附近的菜場裡看到達達快遞員們頻頻進出,原來達達-京東到家送到客戶家裡的菜,就是在菜場裡買的。“這樣的話,怎麼監控品質呢?質量也沒有什麼標準嗎?”

上海生鮮“囧”體驗:市民網購雞苦等13天,最後焐成“熟食”

市民對“菜場來的電商生鮮”充滿疑惑。錢先生供圖

新民晚報記者從達達-京東到家瞭解到,類似的“菜場採購”一般是服務整合方與農貿市場對接,在菜場裡的不同攤位購齊消費者網絡下單所需的生鮮,然後交給達達快遞送上門。至於品控,前端由農貿市場、服務整合方等把控,後端則由消費者評價產生優勝劣汰。

親測體驗:各生鮮電商服務差別大!

近日,為了體驗各家生鮮平臺的夏日服務,新民晚報記者在4個平臺分別下單親測,主要情況如下:

盒馬鮮生

承諾“半小時內送上門”,不過不是下單後半小時內,而是根據訂單“擁擠”程度,讓用戶挑選送貨時間;

送之前發短信告知“開始送貨”,並在指定時間內送到,準時;

送上門的東西,無論是熟食,還是蔬菜、鮮肉等生鮮,都是塑料袋包裝,沒有乾冰,看得出蔬菜原來是冷藏保存,遞送過程中遇熱空氣而凝結有水分。

京東生鮮

當天下單,第二天送上門,且不能預約時間段;

送貨當天早上8時多就短信告知“小哥已開始遞送”,但直到中午12時後,才送上門;

記者買的青口貝、大黃魚,沒有乾冰保溫,快遞小哥是從保溫箱裡取出來的,所以雖然青口貝的紙盒已破損,但海鮮依然是“凍得硬邦邦的”。

上海生鮮“囧”體驗:市民網購雞苦等13天,最後焐成“熟食”

易果生鮮

物流較慢,一個單子隔天送,另一個單子隔了兩天送,也不能預約時間段,只提示“早9時到晚9時送貨”;

送來的貨物包裝完好,海鮮類有泡沫箱和乾冰袋。

家樂寶

下午下單已不能當天送,雖然也可預約時間段,但最快是“明天下午14時至19時”,等待仍有不便。

上海生鮮“囧”體驗:市民網購雞苦等13天,最後焐成“熟食”

消費者對生鮮快遞的主要訴求

新民晚報記者調查發現,消費者對生鮮快遞的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最好可預約送貨時間(不一定非要送得非常快),因為大夏天生鮮一定要及時交到消費者手上,否則容易變質;

二是生鮮產品要能夠溯源,以保證品質;

三是對“不良快遞”意見很大,包括不經消費者同意將包裹放入快遞櫃、門衛室,明明告知已開始遞送卻苦苦等了一整天,浪費時間。

那麼,夏日生鮮快遞的種種“囧事”,有沒有解決之道?

解題:若先天不足須服務來補

中國電商目前幾乎“獨步天下”,但生鮮電商卻鮮有做得很好的,最大原因就是生鮮物流不好做。業內人士指出,要做好生鮮物流——

“先天”即模式很重要。比如盒馬,只配送3公里範圍內的用戶,所以能做到半小時內送貨上門,如果訂單多就順延,但消費者知道什麼時候送上門,不必傻等;同樣因為只送3公里,就不需要泡沫箱、乾冰等保溫材料,更環保也更節約成本。

如果“先天”不足,就要靠“後天”即服務補足。目前仍有大量生鮮電商“全城配送”甚至“跨城配送”,做不到部分電商“半小時配送”或“60分鐘配送”,但遞送前做好保溫、先打電話預約上門時間,應該成為生鮮快遞的“標配”。此外,也可以參照“零公里”在商務樓設置冰箱、冰櫃的做法,在小區內增加“保溫快遞櫃”等設備,方便消費者自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