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感叹:皇帝不好当 很羡慕手下大臣有此福利

自古以来,我国百姓的心目中,就有着根深蒂固的帝王情节。尤其是秦末分崩离析,刘氏汉室兴起,天下人更是有了布衣取天下的概念。

每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时,无数英雄好汉,都为争夺这皇位,赔上了身家性命。

当皇帝,理论上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富有四海的财产,是人人钦羡的事情。除了前面提到了群雄逐鹿之外,即便在大一统王朝的皇室内部,为了储位弑君杀父,手足相残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说当皇帝好,当上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真正当上皇帝之后,很多人发现其实当皇帝并没有那么快乐,反而觉得很痛苦。

比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干了五十多年的皇帝之后,有一次便向群臣大吐苦水,历数当皇帝的艰难。

康熙晚年感叹:皇帝不好当 很羡慕手下大臣有此福利

如果是要谈当皇帝的感悟,康熙来做这个发言,是绝对够资格的。

当时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64岁,刚好干了56年的皇帝。自秦以降,皇帝在位时间最久者,即为康熙。

康熙小时候接手皇位时,天下并不太平。内有辅政大臣擅权,外有数位藩王威胁,清朝的统治还相当不稳固。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国家终于有了承平气象,康熙老皇帝自然欣慰。但他也感叹,这个皇帝不好当:

“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

康熙晚年感叹:皇帝不好当 很羡慕手下大臣有此福利

原来康熙当了那么多年皇帝,最羡慕的,反而是自己手下的臣子。这些大臣们,不管官居几品,是否位极人臣,但说到底,只是一个职业而已。

大臣年齿渐长,如果不想干了,可以致仕退休,领着朝廷发的退休金颐养天年,但皇帝却不行。皇帝是终身任职,只要一天还没死,一天就得处理政务。而且除了过年以外,几乎全年无休。

有人说,皇帝其实不用事无巨细地管理国家,只需要总领大纲,具体事务让臣下去办理就行了,但康熙不以为然。

像明朝后期的嘉靖、万历等皇帝,就是把具体事务交给手下,自己躲在后宫里修仙,虽然大权不算旁落,但总归是和政务脱节,不知民间疾苦。

所以康熙也说:“昔人所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心窃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即如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

康熙皇帝不仅对政务事必躬亲,而且必须今日事今日毕,所以随着他年龄渐长,处理起来越来越吃力,身体渐渐觉得吃不消了。

康熙晚年感叹:皇帝不好当 很羡慕手下大臣有此福利

也有人说,既然年龄太大,身体吃不消,康熙何不早日选定继承人,把皇位传给儿子,何苦死死抓住权力不放?

而实际上,康熙之所以颁布这道诏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群臣以他年事已高为由,请他早立太子。但康熙在这里,表明了他的态度:暂时不愿意退休,也暂时不会立太子。

有人可能拿康熙和乾隆相比较,觉得两人都是权奴,死抓权力不放。但其实,这祖孙俩的心态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乾隆是禅位给嘉庆之后,自封为太上皇,还是军政大事一手抓,不肯放权给嘉庆。但康熙晚年时,因为九子夺嫡,为立储之事伤透了心,也费劲了脑筋。

由于康熙一度寄予厚望的太子胤礽不成器,而那时候也还没看出哪个皇子是合适的人选。康熙熟读史书,深知皇储优劣对一个王朝的重要性。他担心贸然传位,会让历四代之经营,自己苦心治理数十年的江山毁于一旦。

所以,在合适的继承人出现以前,康熙表示尽管劳累,也只好继续把这皇帝当下去。只能私下羡慕自己手下的臣子,感叹“每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