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视角:深圳中年危机的房价AB面

Kopu导读:被喻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的深圳,在与北上广领跑37年的狂奔速度后,面对国内城市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晰、经济告别高速增长的现状,深圳如何自如应对,降房价还是提税收,貌似都不是良策。

2018年刚过半,华为便有2700员工从深圳迁往东莞上班,美其名曰"扎根深圳,展望未来",但企业的迁出不只是华为,据Kopu君了解到,截至2016年,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说完企业的境况,再谈谈楼市。

深圳在一片唱衰声中,自2016年起,楼市连续20个月下降,简直是雪崩式暴跌达每平米875元。终于普通人不吃不喝工作100年就买得起深圳一套房,现在还差1000多万就买得到了。当初深圳用房地产拉动经济的畸形路子,在如今泡沫横生的时代,正在以一种难以想象的苦果回报这个城市。

Kopu城市视角:深圳中年危机的房价AB面

Kopu解读:高房价挤出效应

深圳房价过高是什么概念?打个比方,A股一半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干一年,利润都不够买深圳一套住宅。深圳,正在向对岸的香港步步看齐,员工平均年薪70万元的华为只好用脚投票。

当然这也不是华为第一次逃离,早在2016年,华为的下游制造环节因深圳过度开发房产而拿不出用于工业扩张的土地,计划流产。也就是说,深圳披着工改的外衣,一边干着改造的活,一边做着房地产的生意。在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非常明显的诱惑下,工业用地彻底沦为房产的奴隶。公寓、豪宅、办公大楼纷纷拔地而起,当然代表政府税收巨头的房价也一飞冲天。

Kopu城市视角:深圳中年危机的房价AB面

深圳的高房价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悄悄的挤出末端基础企业, 1.5万家企业被挤出深圳,挤出的也不只是是制造企业,更多的是科技创新企业,就如大疆,就如中兴、比亚迪等等。

Kopu解读: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

制造业的大逃离,与服务业的颓丧,就如唇齿的关系。试想,失去了制造业的深圳,港口、物流、仓储、金融、法律、会计、保险、广告、售后、培训,这些第三产业又能服务于谁呢?没有了制造,剑指"未来硅谷"的深圳,其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马上就要下来了,产业空心化的深圳,是否能够撑得起广深创新科技走廊,进而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与全球顶尖湾区一争高下。昔日台湾的新竹科技园与香港皆是产业空心化严重,看似占领了市场,但自身弱化的产业,最终还是失去了持续创新的基础。

时下的中国,一场高房价的噩梦全面袭来。"楼市四小龙"的南京、苏州、厦门、合肥已出现了 "房价驱人"。网红城市杭州的房价也令人生畏,照这个趋势涨下去,逼走阿里巴巴也完全不是没有可能。

Kopu城市视角:深圳中年危机的房价AB面

"房地产经济学"的苦果,就是用这一种悖论式的手段嘲笑我们。昔日靠房地产经纪拉动城市经纪发展增速,带来无数荣誉和产能,但也终将受到房地产的反噬。7月5日,央行定向降准,释放出7000亿的流动性用来浇灌小微企业和债转股,但谁也不知道,这里头到底会有多少钱拐个弯,继续流入楼市。

Kopu君认为,是时候跟离谱房价和离谱经济增速说再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