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信奉伊斯兰教的证据曝光,原来朱元璋当年进的是清真寺

朱元璋信奉伊斯兰教的证据曝光,原来朱元璋当年进的是清真寺

朱元璋信奉伊斯兰教的证据曝光,原来朱元璋当年进的是清真寺​中国明朝皇帝敕赐伊斯兰教清真寺的赞文。因赞文整100字,故名。元末,大批回回人的后裔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不少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有常遇春、沐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穆斯林采取怀柔政策,对伊斯兰教持宽容保护态度。他称帝后于洪武元年(1368)便下谕敕建南京三山街及西安子午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

《百字赞》称颂伊斯兰教是“仁覆天下,道冠古今”,同时也赞安拉,赞至圣穆罕默德。《百字赞》除在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杭州等地清真寺存有碑刻外,在全国穆斯林中广为流传,并载于中国伊斯兰教典籍之中。现存的南京净觉寺系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奉朱元璋敕谕,为安置归附的回回人亦卜刺金、哈马鲁丁而建。王鏊于明弘治五年(1492)撰文记其事,碑已不存,而此文收于清代刘智所著《天方至圣实录》内。净觉寺原有砖刻门楼1座,上有“敕赐”2字,它足以印证《百字赞》为朱元璋撰赐。

(2).百字赞:是明太祖朱元璋为赞扬先知穆罕默德而书写,共一百个字,感情真挚,叙述详实,在穆斯林群体中广为流传,穆斯林篆刻家刘崇耀先生巧手妙笔将这一百个字刻在了小小见方的篆章上,一举夺得了全国少数民族书法大赛的奖牌。

(3).“十大回回保洪武”之说 :朱元璋称帝后在明洪武元年敕赐修建清真寺,御制“百字赞”称颂穆罕默德,使伊斯兰教和回族得以发展。《凤阳府志》载,朱元璋登基后曾于宫中设宴款待其原恩邻“季巴巴、王妈妈”等。“巴巴”是对回族中朝觐过或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十大回回为谁?正史则难以稽考,按照回族民间传说,泛指常遇春、胡大海、丁德兴、沐英、蓝玉、冯胜、冯国用等这些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高级将领。大量回回随“十大回回”将领征战南北而入居全国各地。


(4).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伊斯兰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真主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安拉的荣耀。

朱元璋由贫穷的牧童到皇帝,他早年传说进寺庙当和尚是误传,应该是进了清真寺。他在与元朝和群雄的拼杀中,往往能出奇制胜,逢凶化吉;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他振兴破败的雄心,反腐倡廉的执着,治世理乱的雄心,以及开规模、立条章、审形势、构框架之中表现出来的局器宏阔、处事条理等等的较高文化素养,无不使人惊服。他的文化知识,以至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令人赞叹。他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


从《百字赞》中不难看出,朱元璋高度赞颂了真主和穆圣,褒扬了伊斯兰教。如果他对伊斯兰教没有信仰和深刻认识,是写不出如此赞文的。一个小小的题词撰文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宗教发展史,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呀。也使一直以儒家学说为立国之本的中国皇家正统,除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封建统治者笃信佛教、道教外,还出现了信仰伊斯兰教的这样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实在让我们不禁感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融合性,在世界上绝对是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元末,大批回回人的后裔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不少回回将领建立了殊勋,成为明王朝的开国功勋,著名的常玉春、沐英、冯胜、蓝玉等,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对穆斯林采取怀柔、保护政策。他称帝后,与洪武元年下御敕建南京三山街以及西安子午巷清真寺,并御制至圣《百字赞》赐清真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