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浙江巡抚王亶望为何非死不可?

一枚明粉


因为王亶望的捐监冒赈大案是清国入关百年里最大的案子,赃银数量第一,况且还是全省官员不论大小无不染指,这个也是大清立国百余年的第一回,除了吞没监粮以外,王亶望还盗取国库帑银,牵扯人数之多,赃银之多,空前罕见,如此,王亶望怎么还会有保命不死的机会?必死无疑的。

【王亶望剧照】

名声颇佳的官二代

甘肃一向地瘠民贫,还经常有灾荒,一直有这样的惯例:通过捐监,每个人上交粮食几十石,就可以得到监生的名头,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捐监筹集到几百万石粮食,在灾荒岁月对灾民加以赈济,利国利民。

陕甘总督勒尔谨为此上书请求恢复此旧例,管理户部的大学士于敏中也赞同勒尔谨的奏请,乾隆帝就也同意了,特意派一个能事之藩司前往主持捐监事宜。

这个能事之藩司就是官二代王亶望,他的父亲王师是进士出身,由知县做起,历任知州、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到江苏巡抚,勤政爱民,官声很好。

王亶望以举人捐知县,先后任职甘肃山丹、皋兰知县、宁夏知府、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是乾隆帝眼中的才干之臣,因此,特意调王亶望去任甘肃布政使,主持开捐收粮的重任。时为乾隆三十九年四月。

胆大包天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亶望上任六个月,就上报安西州、肃州共捐监生一万九千零一十七名,收各色粮食八十二万七千五百余石。

【王亶望剧照】

面对如此喜欢人的数字,并不糊涂的乾隆帝犯疑心了,觉得有些不通情理,其一,甘肃人穷的多,怎么会有那么多捐监的?如果是外省的人去捐监,为啥不直接来京城捐监,何必去甘肃呢?其二,甘肃素来穷困,自己粮食都不够吃,怎么可能会有余粮卖给那些捐监的人呢···不可解之事太多,乾隆帝很疑惑,他也很精明,直接去问陕甘总督勒尔谨,让勒尔谨解释,不直接问王亶望免得他搪塞。

勒尔谨上书解释说,捐监的的确多是外省人,那是因为新疆开辟,商贾流通,安西、肃州边陲门户,商民必经此路,因为获利丰厚,就向当地富户购买余粮,踊跃捐监。

这个回答毫无毛病,乾隆就放下疑问,可没想到勒尔谨的回话就是王亶望的教导,号称的八十万石粮食全是纸上的数字,没有一颗入仓。

直到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被升职浙江巡抚,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捐监六百多万石,约有十五万商民纳粮成为监生。纳粮之多,监生之多,在陕甘地区是空前未有之事,就是全国,也是第一。

如此大的功劳怎么能够不升职呢?

因雨暴露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河州回民苏四十三造反,乾隆派和珅、阿桂去甘肃督办,就接连接到和珅、阿桂二人上报雨水太多延误出兵的奏报,乾隆想起前几年甘肃连年都报干旱的事,从此处看,乾隆还是蛮精明的,觉察出不对了,就命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

【阿桂】

很快,阿桂就查明,监粮根本没有收粮食,而是折收银两,更没有连年干旱,只是以干旱报灾,然后开仓赈灾,再从账本上把那些数字消掉,如此二三,帐也平了,银子也收了。

【李侍尧】

作案手法就是如此的简单,王亶望们通过监粮侵吞上千万银两,从总督勒尔谨,布政使王亶望,兰州知府蒋全迪,全省大小官员上下一气集体作案。

如此巨大的案子,乾隆不禁拍案,下谕: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接任王亶望布政使的王廷赞绞监候,九月绞决。陆续斩杀正法五十六名,一次就处理这么多贪官,也是清国开国至今未有过的。

乾隆后期的六大案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就此把乾隆盛世撕开一个大口子,贪污之风横行,让乾隆诛之不尽,罚不胜罚。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吧!


猴格大人


乾隆时期浙江巡抚王亶望之前在甘肃布政使任上搞出了一起贪污大案,涉及金额之大、人员之广,骇人听闻,所以非死不可。

王亶望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是原来的江苏巡抚,他自己从捐班出身,当到了甘肃布政使(分管行政的副省长),当时有所谓“捐监”,官府批准秀才可以通过捐纳钱粟取得国子监监生的资格。王亶望不要粮食,要求捐纳者将粮食折成银两,实际上就是将监生资格直接买了银子。

但账目上得留粮食啊?那怎么办?王亶望便向朝廷谎报甘肃连年有旱情,编造说把出卖监生资格换来的粮食都用来赈灾了。

但实际上,

王亶望把捐纳换来的银两全部私吞了,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吃独食,而是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分肥,这样一来,当时甘肃省几乎所有官员,都参与了王亶望的这个“窝案”。

王亶望本人也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浙江巡抚,这时,却出了一些纰漏。

首先,他因母丧丁忧,后任浙江巡抚李质颖与其意见不合,上奏王亶望不遣妻室还里行丧,乾隆帝降旨责其狂妄越礼,罢官,仍留海塘工地效力。

其次,大学士阿桂奉命赴浙江勘察海塘工程,弹劾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借大差为名,贪纵浮冒,乾隆帝怀疑与王亶望在任时庇护有关联,遂命严查。

第三,还与大学士阿桂有关,阿桂奉命入甘肃平乱,因入境后大雨连绵,军队行动受阻,上报朝廷后,乾隆帝怀疑甘肃之前连年报旱情不实,命阿桂与总督李侍尧详查甘肃往年赈灾情况。

阿桂、李侍尧经过查实,上疏揭发王亶望等令捐监应收粮食改收白银以及谎报灾情虚销赈粟等情况,乾隆帝览奏大怒,遣侍郎杨魁赴浙江与总督陈辉祖严审王亶望,抄其家产,抄没金银100余万两及大批珠宝玉器等。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涉及当时甘肃省几乎所有官员的“窝案”,此案共有自巡抚以下及州县官员100多人共贪污赃银1000多万两,案结之后,数百官员涉案,其中王亶望论斩,甘肃巡抚勒尔谨自裁,甘肃布政使王廷赞论绞,其他22人被处死,余皆免死发配——这已经是乾隆帝不得不将贪污必须处死的标准提高冒赈至20000两白银以上后的结果。

杀了王亶望,无补于大局——参与严审王亶望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查抄王亶望家产的过程中,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后事败被赐自尽;和阿桂一起查王亶望的李侍尧后在两广任上的时候敛派公费进行贪赃,但被乾隆帝宽恕;至于乾隆帝的宠臣和珅就更不要说了,连王亶望的侍妾也到了他的府中。

所谓的乾隆盛世,其实已经隐藏着极大的危机,从上述这些中也可见一斑。


谈古论金


清朝是个出贪官的朝代。有清一代贪官格外多,而且多肆无忌惮,前腐后继,无惧于严刑峻法。

乾隆年间的浙江巡抚王亶望就是其中的典型。


清代的官场中,官二代很多,尤其是乾隆朝。有的父子皆名臣,像三朝元老、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和他的儿子体仁阁大学士刘墉。有的祖孙三代皆名臣,像乾隆时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尹继善,他的父亲尹泰是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他的儿子庆桂是嘉庆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真正的祖孙三代宰相。

当然,老子兢兢业业当清官,后代不成器的更多。雍正时名臣蒋廷锡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是帝师和著名画家。他的儿子蒋溥,也是帝师,官至东阁大学士,并继承了他的衣钵,也成了大画家。蒋家两代帝师艺术家,清贵无比。可是到了孙子蒋赐棨却成了贪官。虽然官至户部右侍郎、仓场总督,但与和珅搞到一处,差点丢了性命。

这是个很特别的现象:不管多好的出身,多好的家教,到了乾隆中后期,都成了贪官。这与乾隆朝好大喜功,大肆铺张,以至于吏治涣散,上行下效绝对有关系。


王亶望和蒋赐棨是一路货色。而且,他俩还是狼狈为奸的同党。

王亶望的父亲王师是著名的清官,年轻时当清苑县知县,不畏权贵,敢于碰硬,与横行不法的八旗子弟周旋,曾被列为京畿考绩第一。王师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受乾隆皇帝特达之知,由知县、知州、知府、河道总督、布政使一路擢升而至江苏巡抚。

王师不善迎逢,从不巴结上司。但乾隆皇帝却感念他廉洁奉公,特别赏识他。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特别召见王师,温语嘉奖,亲笔题写“吴会风清”四个字赐予王师。

可惜,王师勤劳王事,积劳成疾,死在任上,终年61岁。乾隆是个念旧的人,特别提拔他的儿子,以慰王师在天之灵。

王亶望是王师的次子。他书读的还不错,但乾隆15年中举后就不想再苦读了。家里花钱捐了个知县,被吏部分发到甘肃山丹,他就在山丹、皋兰当了好几年知县。

王亶望与他父亲的风格迥然有异。他是那种胆大妄为的人,加上手腕灵活,特别善于迎逢,所以一到甘肃官场就左右逢源。与同僚和上司打成一片,与陕甘总督勒尔瑾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如鱼得水。

这样一来,吏部考功司对知县的循例议叙时,甘肃官场自然就会说王亶望的好话。好话一多,吏部就选授他为云南武定知府。

升官照例到部引见。乾隆皇帝念他爹的好,见到王亶望就像见自己的子侄一样,一下子萌生出要栽培他的意思,让他留在甘肃候补,别去云南了。不久,王亶望补宁夏知府,又火箭般地升任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抚。乾隆39年,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

甘肃是自古就是个穷地方。为了补地方财政不足,清仿前明的做法,允许甘肃士民捐纳豆麦以取得监生资格。监生是明清科举应试的最低资格,一般是考试获取,但也允许捐纳获得。

王亶望说动了陕甘总督勒尔瑾,以甘肃旱灾的名义,向朝廷虚报灾情,然后再以赈灾的名义把士民的捐纳私分。他还为了方便分钱,令士民将豆麦折成银两捐纳。

王亶望会做人,想出这么一个捞钱的点子后并不是自己独吞,而是甘肃官场人人有份,当然,他和勒尔瑾拿大头。

只半年时间,王亶望向朝廷报告,收捐19000人,捐豆麦82万担。朝廷起疑了,甘肃那么穷,怎么会有近两万人捐纳,收了那么多粮食,难道甘肃的余粮很多?

多亏了勒尔瑾替他圆谎,朝廷才将信将疑地放过了他们。

王亶望官符如火,不久就升任浙江巡抚。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王亶望得意之时,他的母亲去世了。

在清朝的汉大臣里,丁忧是个大事。父母之丧要辞官回籍守孝三年,否则就是贪位忘亲,是很严重的问题,会遭到言官飞章弹劾,而且也会让人瞧不起。

也不是不可以变通,那就叫夺情,是国家遇到大征伐时,身负重任无人替代才可从权。

王亶望捞的钱多,花的也多。他平时起居八座,穷奢极侈。早在甘肃布政使任上就专门在私邸养戏班子,到了天下财赋之区的杭州则变本加厉,越发花钱如流水。

如此,王亶望其实是没有什么存款的,一旦没有进项,立马就会捉襟见肘。更何况他广置姬妾,有11个儿子,其中6岁以下的就有8个,家累之重非常人所能负担。

王亶望于是问计于蒋赐棨。蒋赐棨此时是苏州知府,足智多谋,是王亶望的智囊。王亶望对他言听计从。

蒋赐棨出主意说,皇上对海塘工程格外重视,有两段要改石塘,王亶望是经手之人,可以以此理由夺情。海塘是简在帝心的大事,一旦出事,后果严重。

王亶望于是托朝中的浙江大佬向乾隆皇帝建言,浙江海塘正是紧要关头,让王亶望将家小送回原籍,自己夺情留守。乾隆皇帝欣然同意。因为皇帝其实很烦汉大臣守制这种食古不化的冥顽作风,以最高道德的名义堂而皇之地罢工,还不能和他们较真。

王亶望得以留在浙江,继续搂钱。只是他的运气不好,新任浙江巡抚是出身内务府的旗人李质颖,他是个明白人,海塘虽是王亶望经手,但李质颖毕竟是巡抚,很快他们就有了重大分歧。李质颖认为海塘工程完全没有必要改石塘,原先的木结构就很好。

官司打到乾隆皇帝那里,皇帝召见李质颖。问到王亶望,李质颖据实回奏,说王亶望的妻妾都还在浙江,根本没有回籍。

这下龙颜大怒。皇帝给王亶望罚俸撤职的处分,但没有撤他的差,只是让他自费留在海塘工程中,戴罪立功。

可是皇帝心里已经有了阴影。恰在此时,青海循化回民闹事,陕甘总督勒尔瑾处置不力被皇帝革职拿问。大学士军机大臣阿桂奉旨以钦差大臣出征青海。阿桂走到甘肃,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

军报奏到皇帝那里,皇帝起了疑心。甘肃连年大旱,怎么会阴雨连绵?遂命阿桂彻查此事。阿桂不费吹灰之力就让真相大白,王亶望和甘肃大小官员冒赈侵吞公款一事案发。

朝旨命将王亶望押解至京下刑部大牢,交三法司严审。王亶望冒赈,数额达1300万两。甘肃大小官员,上到总督勒尔瑾,下到州县,几乎无一例外都涉案。

最后,王亶望斩立决,他的三个刚成年的儿子发往新疆充军。勒尔瑾赐令自尽。甘肃布政使王廷瓒绞决。甘肃涉案官员,贪了两万两银子以上的一律问斩。

乾隆48年7月,王亶望被斩于菜市口。陪同他一起问斩的还有22名州县官。乾隆皇帝认为这22人是王亶望害死的,一气之下把他的8个未成年的儿子押到刑部监狱,待其成年后再发往新疆。

王亶望死后,蒋赐棨由于丁父忧,没有受到牵连。他接收了王亶望所有的姬妾,其中一个叫吴卿怜的,是当年他在苏州知府任上时,从妓院里花重金买来送给王亶望的,那时吴卿怜才14岁。现在可以派上大用场了,他转手把她送给了和珅。

吴卿怜与和珅是另一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甘肃冒赈案是一个塌方式的窝案,整个甘肃官场全部沦陷,上到总督下到州县官几乎无一幸免。

不仅如此,参与查案的官员也涉案。闽浙总督陈辉祖奉旨抄王亶望的家,见到珠宝玉器金银起了贪念,他把查抄的金子据为己有,上报时故意改成银子。还把大量的珠宝玉器隐匿起来。不过他是个笨贼,给朝廷提供的查抄清单拿错了,是原始清单。结果被乾隆皇帝发现,陈辉祖不打自招。陈辉祖被赐令自尽。他的弟弟陈严祖也在甘肃冒赈案中涉案被斩。

一代名臣江苏巡抚闵鹗元的弟弟闵鸥元也涉案,皇帝不得不免去闵鹗元的职,以至于闵鹗元郁郁以终。

乾隆皇帝还想追根溯源查下去,可是最后查到了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的头上了。

于敏中是王亶望的后台。那时王亶望还想巴结刚刚走红的和珅,但还没有来得及就被问斩了。可是乾隆皇帝不能动于敏中,动了于敏中,朝局乱了。

不过于敏中就此失宠。有一种说法,于敏中生病,乾隆明命和珅前往探视,赐于敏中陀螺经被。陀螺经被是一种荣宠,大臣和王公死后由皇帝赐予。但人没死就赐陀螺经被,其含义不言自明。于是于敏中召集家人安排后事,然后自尽。

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念旧。有一天想起王师,下旨把王亶望的8个儿子放了,说是不能让王师绝后。

顺便说一下,王亶望的哥哥也牵扯在甘肃冒赈案中,死在狱中。


国史馆


清乾隆四十六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群贪大案。甘肃全省官员串通一气,用赈灾的名义集体私分巨额公款,全省官员都分到了银子,没一人举报,而这个案子的最大元凶就是王亶望。

其实在贪腐成风的乾隆年间,王亶望无论从官级和贪污数目上来说,他都算不上名列前茅,但是他一手创立的集体群贪确实让乾隆皇帝头疼了,并且还因此数次改了法律。

王亶望本是乾隆年间的一个举人,花钱买了个知县,后来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暂代浙江巡抚。

在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被调到甘肃任布政使。他和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串通一气,搞了这起捐监冒赈大案。本来捐监是国家允许的,国家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允许个人捐些粮食买个监生资格。王亶望来了以后,经过和勒尔谨商量,把粮食偷偷改成了银子。

他们又串通了官方官员,谎报甘肃大旱,并上折说不用国家拨钱,他们用捐监的粮食赈了灾,获得乾隆好一通夸奖。

然后,甘肃全省官员按照官职大小,贡献多少瓜分了这笔公款。当然,拿大头的肯定是他王亶望,而下面的官员们为了多分些好处,又纷纷送礼给他,王亶望是捞了个盆满钵满。

而蒙在鼓里的乾隆还把王亶望调到了浙江,晋升为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抚一职。那么事情是怎么败露的哪?

原来在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的青海循化,因为不满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发生了回民起义事件,他们迅速从循化杀到了甘肃。乾隆皇上唯恐兰州有失,速从各地调兵马支援兰州,谁知还是久战不胜,这么多的兵马,粮饷立即成了大问题。

盛怒之下的乾隆撤了勒尔谨的职务,一时间,甘肃官员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当时的布政使王廷赞为了自保,自作聪明的上了一本折子,说甘愿拿出自己的积蓄四万两白银,供应部队的粮饷。

没想到这个奏折被乾隆看出了毛病,王廷赞官职不大,官龄不长,怎么能够拿得出这么多银子来?乾隆立即下令,命大学士阿桂和暂代陕甘总督的李侍尧严密访查。

结果查出了这么一个惊天大案,最后原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王亶望和兰州知府蒋全迪斩首示众,王廷赞处以绞刑。

在乾隆把贪污标准一降再降的情况下(从原先的贪污一千两到后来的两万两银子才判死刑),甘肃还是有52名官员被判死刑,而发配,抄家的官员有194名之多。

事件复杂,只能长话短说,如有不妥,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风雨中的小草


实际上清朝《大清律例》规定官员贪污受贿达40两白银就可杀头,但因为官官相护以及皇帝默许等原因真正因为贪污被杀的官员是非常少的。乾隆时期浙江巡抚王亶望被杀是因为他犯的事太大了,皇帝都遮掩不住。

王亶望犯事不是在浙江巡抚任上而是在甘肃时期。因为甘肃常年干旱少雨灾荒不断,清廷为了减少赈灾开支,允许甘肃士民捐献粮食换取国子监生资格,由此参加乡试或取得官衔,称为“监粮”。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上任后与总督勒尔谨议定在整个甘肃地区进行收捐而且不收粮食只收银子,然后让下属知府、知县谎报灾情套取银钱,甘肃自巡抚以下及州县官员一百多人集体贪污一千多万两白银震惊朝野,乾隆为了朝廷法纪威严不得不杀人,连王亶望在内25名官吏被杀,其余的人全部发配充军。

而且王亶望的贪污行为打了皇帝的脸,给自认英明神武的乾隆抹黑。乾隆知道甘肃监粮是块肥肉,所以亲自挑选人担任甘肃布政使这个最重要的职务。王亶望的父亲原江苏巡抚王师是个大清官,因此乾隆觉得家学渊源王亶望也能是清官。但王亶望上任后弄出这么大个贪腐案,乾隆的脸都丢尽了,王亶望不死谁死?

最重要的是以王亶望为首的甘肃官吏不只是谎报灾情骗钱,即使是真有灾情赈灾款也被这些人贪污了,弄得民不聊生民众闹事不断,特别是河州回民苏四十三作乱围攻甘肃首府兰州,各地民众响应掀起反清暴动,震动清廷。民众造反是动摇国本的事情,乾隆能放过引起民变的首恶王亶望才怪。

所以不论是出于国法还是乾隆皇帝私人原因,王亶望必须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