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现金贷后 支付行业又遭遇强监管

年末回看互金各分支,除了盲目疯狂暴露人性的现金贷校园贷外,最不缺政策、补贴、新玩家的还属支付,经过近几年二马的贴心恶补你来我往,避其锋芒寻求概念差异化者有之,后知后觉花样百出者有之,不惜血本合规开拓新盈利增长点者有之,最辛苦的监管接连查漏补缺,终于在岁末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支付创新业务的通知》的下发漂亮收尾。

继现金贷后 支付行业又遭遇强监管

众所周知,支付是离用户最近的金融业务,兼具服务入口和生态闭环的角色,经历流量为王、场景为王之后,数据为王成为金融领域的共识,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需要数据喂养历练,场景拓展、精准营销、业务协同需要数据提供决策参考,在数据并不共享的当下,支付俨然成为数据的代名词,成为其他业务壮大的基点,这也是唯品会、美团、滴滴们错失良机也要奋起直追的最主要原因。

支付变了吗?

向前看,回顾第三方支付的发迹,离不开可以称之为“幼儿期”的安全、体验、权益三大属性。付款码、扫码付在面向用户的初期备受质疑难以大面积推广,经过一段时期的市场教育,用户逐渐感知到不带现金、没有假币的体验优势才慢慢接触,后期二马的疯狂权益补贴终于成就了第三方支付阶段性革命的胜利。

继现金贷后 支付行业又遭遇强监管

在此之后,经历了双十一、618等狂欢考验,支付技术逐步成熟并开始尝试NFC近场支付、指纹识别、刷脸支付,权益也从简单的红包丰富为立减、抵扣券、折扣等,并逐步打造支付日、支付周甚至于无现金社会等概念来巩固用户习惯并触达最后一批受众,伴随着场景的丰富、权益的释放、规模的壮大,加之银联、其他支付机构等共同作用,直接导致了网联的上线,但终究还是围绕着三个基础属性摸索沉淀,已经可以“走路”的支付行业亟待一双强有力的推手。

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试验,以及言必谈金融科技的行业风潮,围绕数据的获取、筛选、整合、应用、创新等价值被行业奉为圭皋,作为价值起点,由支付衍生的入口、数据、信用价值逐步凸显,大数据风控、智慧城市、信用社会等一系列未来愿景都成为支付的背书。

但是,与所有新兴的金融产业类似,行业极速发展的过程中乱象丛生,正是得益于及时、连续、适当的监管,支付才能茁壮成长直至扩展外延,成为新金融服务甚至于新经济常态下构建社会民生的基础设施。央行281号文件的年度收尾正是支付的“成人礼”,支付一直在变,或者说从未改变。

支付的价值在支付之外

向后看,央行281号文在加紧对支付资质、创新、竞争、终端等框架限定的同时,头部玩家正密集布局公交出行、新零售铺设、信用价值挖掘,后起者借鉴前辈经验根据优势业务利用支付串联生态抑或抱团取暖,看似二八格局坚固的支付行业正迎来更大变数,各方真正开始着手挖掘支付之外的价值。

继现金贷后 支付行业又遭遇强监管

从产业生态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下沉到用户层面无外乎支付、信贷、保险、理财几大领域,支付作为入口工具通过前期积极的场景拓展覆盖大众生活的各个环节,在积累一定量的数据之后,可以结合用户消费及资金需求发展信贷的利差模式,继而布局保险、基金理财等标准化金融产及配套的财富管理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反向打磨产品及风控,从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扩展外延的空间极大。

从社会民生角度看,有着更好体验更多权益叠加的支付是用户选择的重要参考,除此之外,在已有场景服务的基础上综合生态体系内的其他业务,关联大众一切社会活动深入挖掘未知需求才是重中之重。先由支付沉淀的数据开始,经由技术挖掘整合形成信用模型,客观为每个社会个体做信用评估画像,绑定个体的社会活动将信用服务渗透到各行各业。信用+通信,定制资费、预存透支;信用+租赁,免押金,优先享用;信用+保险,低费率,高保额……甚至于成为婚恋交友、职场晋升、商务合作的通行卡。此外,结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建立企业信用也是确定的未来方向,还原每个个体的信用品质,构建信用社会。

回归支付作为一项金融服务的本质,成年后的支付将更有力推动宏观经济的质效提升,微观生活的信用构建,成为新经济常态下经济民生的矛与盾。变革,才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