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徐志頻,著名作家、評論家,全球湘商文化發起人之一,法國湖南商會文化顧問,當代湖湘文化拓新者。著有《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左宗棠的正面與背面》、《湖南人怎麼了》、《經營天下的湖南人》、《當商幫已成浮雲》、《公民的煩惱》、等13部作品。部分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在海外出版。曾獲"2012中國湘商力量總評榜十大推動力人物獎"、"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 。

家教內蘊深厚與否,由“傳教者”思想洞察力決定。

左宗棠一生以軍事著稱後世,原因在他善於制定戰略。

左宗棠的戰略水平之所以高人一籌,在於他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與人不同:一地的事情,他習慣放進全局中去分析;一時的事情,他習慣放進歷史中去考察。事情有了歷史縱深感,也就瞭然於胸。

左宗棠將這種思維方法用於分析自身,對自己從哪裡來,此生應該做什麼,又將到哪裡去,想得清清楚楚。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他的根據是:從左氏祖先繁衍時起,已歷數十代人,人數成千上萬,將左氏放進全球裡去看,湘陰左氏只是其中一個分支。左宗棠是誰?湘陰左氏這一代人中的一個。個人的繁衍,家族的興衰,此生的尊卑榮辱,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實真看清楚了,也只是歷史中的一段。

左宗棠說:中國姓氏、宗族萬千,為什麼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世上沒有誰可以無緣無故地崛起,也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衰落。崛起還是衰落,祖宗那裡可以找到原因:

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於社會的好事,則個人的成長環境,從小健康積極,這樣的人走進社會,社會幫助他的人就多;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許多惡事,則歷代累積下來,家族文化扭曲,社會關係緊張,後人從小的成長環境負面消極,從小人格不健全,社會上的人敬而遠之,厭惡、拒絕幫助他的人也多。

這樣兩類家族,置身同一個時代競爭,差別顯而易見:積德累善、有益於社會的家族崛起;無德有惡、有害於社會的家族衰落。

左宗棠分析家族的思想,來自《易經》。《易經》若用術語表達,抽象艱澀、內容複雜,普通讀者很難看懂。但它的核心價值觀一經說出,誰都能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一部《易經》,核心在說“因果”。“因果”本來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佛教將“因果報應”分三種:現報、生報、速報。報應的具體表現為“六道輪迴”,人在“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輪迴降生。

佛教的“因果”有能自圓其說的邏輯,但帶給人最大的困惑是,只能相信,無法證明。《易經》與佛教在“因果”上的差別是什麼?《易經》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套完整的,可以看得見、找得到的證據。任何一個人只要有耐心總結自己家族百年曆史,都可以清晰看出其中的因果邏輯鏈。

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考量家族,縱向分析,橫向比較,左宗棠想清楚了人生的根本問題:個人活在世上的時候,作為家族一代人中的一個,崛起靠自己努力,但主要依賴祖宗積德累善。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努力”,前四者都由祖宗給定,個人努力只能在這個基礎上發揮。將自己放進家族中看,若干年後也會成為祖宗。個人努力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後代。要想給到後人最好的遺產,唯一能做的就是積德累善。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想清楚了這些,左宗棠不聚財。他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本事沒學一點,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覬覦你的財富,自己又沒本事守得住,父親一死,首先傾家蕩產,最後斷絕子孫,這難道不是家族悲劇?財富簡直是家族的慢性毒藥。

左宗棠選擇散財,這與其說是無私奉獻,不如說是運用新“義利觀”權衡後作出的一種精明計算。後代“蠢而多財”與“賢而寡財”兩大選項,歷史上多數顯貴選擇了前者,左宗棠果斷選擇後者。他的理由是,後代“蠢而多財”,必然導致“蠢而寡財”,選擇“賢而寡財”,就總有希望“賢而多財”。

因為社會財富競爭,說白了是賢愚競爭、能力競技。因此,“子孫強於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在世時散財行善,內可以正家風,外可以廣人緣,這才是治家的苦口良藥,是真正的發家強族之道。

左宗棠這種“積德累善”觀念,也是受家風薰陶與影響產生。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湘陰左氏始祖叫左志遠,南宋時從江西遷到湖南,世居湘陰東鄉左家段。

左志遠有個兒子叫左湯盤,讀書了得,考取過宋朝嘉定年間的進士,在浙江省做過採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

明朝萬曆年間,家族又出了個顯赫的人物,九世祖左天眷。左天眷做過唐縣知縣,後升做遼東監軍道,直接對總督負責。左天眷因工作成績突出,後被提拔做遼東經略(相當於巡按)熊廷弼的軍事參謀長。

這一代中,左天眷堂弟左任庵也是個出色的讀書人,他最醒目的特點,就是騾子脾氣,倔強清高。趕上張獻忠殺進長沙府,左任庵被威逼出山做官。為捍衛士人氣節,他嚴詞拒絕,被張獻忠當場殺害。此後,湘陰左家沉默於鄉間,再無聞人。

進入清朝起,湘陰左家以讀書耕田為本,也沒人出山做過官。

左宗棠曾祖父左逢聖讀書為生,是邑癢生,縣城秀才,舌耕養家。左逢聖一生有兩大特點,一孝順,二慈善。族譜上記下他一則故事:一次,他在外教書,碰上爺爺病重,飲食起居完全不能自理,左逢聖將爺爺弄壞的髒衣服用盆子端到河邊洗,邊洗邊想起爺爺,不禁痛哭流涕。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他教書雖然沒掙多少錢,小日子過得緊巴,但心慈人善,在本縣人口流動頻繁的高華嶺設立一處茶室,自己買茶燒水,免費供往來行人解渴。 1752年(乾隆十七年),湘陰發生大水災,民眾顆粒無收,左逢聖找有錢的富戶合夥,在湘陰袁家鋪開了一個粥廠,免費救濟災民。為了辦成這樁義舉,他不惜將唯一的一件上好的衣服賣給了典當行。

左宗棠祖父左人錦是國子監生,一等秀才。雖然舌耕為生,家境不寬,但繼承了左逢聖的慈善家風,曾仿照社倉法,在縣城修建“族倉”,以應對災荒年月。左宗棠記憶裡,祖父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人,平時在家裡閒居也一臉嚴肅,為了幫助鄰里鄉親和睦,救濟村裡那些貧困到難以自養的人,總是不遺餘力。

“先生律躬之嚴,閒家之肅,敦睦家族推濟鄰里之義,餘於是而又知其世德相濟,積累深厚。”

父親左觀瀾留給左宗棠最深的記憶,是個窮困的好人。左觀瀾為人勤懇,愛好慈善,但國家整體衰落,經濟日益蕭條,而養大6個子女,花光了他所有積蓄,歉收年份,家裡要等著錢買米下鍋。但歷代積德與逆境磨礪,最明顯的好處是讓左宗棠與二哥左宗植特別發奮, 1832年雙雙考中舉人,成為家族史上兩百年未有的榮耀。畢竟,到父親一代,湘陰左家已歷7代秀才。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700多年家風傳承,左宗棠繼承得最好的是孝順與慈善。

受家風薰染,左宗棠的慈善義舉,在21歲那年便表現醒目。四子左孝同在《先考事略》中記載,左宗棠第一次進京會試缺錢,新婚妻子周詒端將孃家帶來的金銀首飾賣了100多兩銀子送他做路費,臨行前夕,左宗棠的大姑媽朱老夫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找上門來求救,左宗棠一感動,一手相送。如不是親戚朋友再次湊齊這筆錢,第一次會試就泡了湯。

左宗棠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慈善活動,發生在1848年。當時湘陰遭遇洪災,全城被淹,舉鄉逃難。左宗棠發起義務捐贈倡議,募集了5000多兩白銀,辦成粥廠義務救災。這次花光了家裡全部積蓄,只剩環睹蕭然的四牆。

做上浙江巡撫,左宗棠年收入在4萬兩白銀左右。隨著官越做越大,品級越來越高,“陋規”外快也多得驚人,僅陝甘茶馬使一職,為他累積了38萬兩白銀。

面對祖輩700年未有的鉅額財富,左宗棠不但沒有歡喜,反而充滿了警惕與憂患。錢多在社會好辦事,但對家族並不見得是好事,他的辦法,是大筆捐款。

為什麼要大把捐錢?除了前面的“心安”、獨特的“名利觀”,還緣於他讀《易經》,悟出人類社會有個平衡法則。人在一個地方得到,老天必會在另外一個地方讓你失去,以實現總體平衡。這種因果,有時是當代出現,有時會隔代循環。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憑《易經》參透了人世“陰陽平衡、好壞轉化”規律的左宗棠說:“富貴怕見開花”。因為花開之後便是花謝。又說:“暴得大名不祥”。因為驟然發跡者易驟崩。沒有積澱的富貴,瞬間改變家人固有的發展軌跡,打破了家族成長的規律,拔苗助長,像雞籠裡冒出黑孔雀,不是好事,反預示大災。要想不財多累孫,發達後多做慈善,主動放棄錢財。

《易經》裡有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一方面自強不息,一方面對處境心存警惕,有一種憂患意識,才有望免除榮耀帶來的災禍。左宗棠將這句話刻在心頭,對照自家檢點反省。他勸孝威不要考進士,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他知道兒子天資只有中等,所以17歲就中舉,很可能是湖南主考官衝著自己面子給的。

左宗棠對此頗不以為然,兒子沒有高水平,靠關係佔了寒門子弟指標,堵死他們的上升通道,一方面自己於心不安,同時為兒子才不及位擔憂。人是高是下,得靠真本事,這樣才能免得長憂。這看似在對社會負責,其實首先在對後代負責。

8個子女中,長女左孝瑜能幹又孝順,最像左宗棠。嫁給陶桄後,閒居安化小淹,日子悠然清淡。她看不得丈夫清寂,一天到晚吹枕邊風,勸得陶桄捐了個道臺。用今天話說,花錢買了個市委書記。左宗棠知道後,氣惱不已。但朝廷准許買官,自己不知道說什麼好。

他開始考慮長遠,怎麼剎住後人這股剛冒出來的“求官風”?他拿孝瑜作反面教材,寫信告誡兒子們說:你大姐這個人啊,我也不知道她是怎麼想的,一心慫恿少雲去當官。當官真有她想的那麼好?我看不見得。她是不知道當官的難處與苦惱,你等著看吧,她將來總有一天會後悔的。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意識到家大族大,族內缺少靈魂,自己辛苦打下基業,不出百年將走向毀滅,左宗棠開始焦慮:是時候得好好想清楚,自己辛苦大半輩子,到底為了什麼?

國家的事,已經問心無愧。家人呢?不理想。哪有人能平定天下卻治不好家的道理!

但治家似乎不見得比平天下容易。眼下,後人各想各路,有衰落跡象。自己死後,到底還能給兒孫們留下什麼,給百年後的左家留下什麼?

順著這點往下想,左宗棠徹夜難眠。以前,他只為四個兒子成長困境失眠。

擔憂的很大原因是,最近20多年裡,他已見過太多富貴之家一夜衰敗的事情。遠的不說,湘潭岳父周衡,本是以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副部長級別退休,當年何等榮耀。現在兩個外甥紈絝得厲害,書沒讀好,事不會做,又抽鴉片,數萬兩銀子,能經得起數十口人幾年折騰?

如今要靠從自己這裡謀點差事,混點銀子,勉強度日。親家陶澍呢?位居兩江,官拜宰相,名動中國,不謂不顯。但死後驟然蕭條,雖留下幾萬兩銀子,但安化小淹陶家為爭菲薄的遺產,已經鬧得四分五裂,各類募捐也時常找上門來,東敲一塊,西敲一筆,曾國藩辦湘勇時還綁架逼捐,陶桄如今只能靠爵田收租維繫家庭正常運轉。

曾國藩呢?拜相封侯,號令天下,名震朝野,不謂不重。但他一生清廉,工資全用於國事,死後只餘下區區1萬多兩銀子,又幾乎全部用來辦喪事,曾紀澤、曾紀鴻兄弟又非常重情,弔喪者所贈禮金多數返還。曾國藩一生沒留下一分錢遺產,好在紀澤、紀鴻爭氣,能獨當一面,但曾氏子女眾多,如今有些還要靠自己接濟,才能勉強維持下去。

看來,高官無論貪婪還是清廉,富貴還是安貧,都很難走出“富貴陷阱”。

左宗棠是個心思很重的人,這個“富貴陷阱”切實將他難住了。想了數個夜晚,比較了各種可能性,在腦海裡預演、推斷了家族的各種結局,左宗棠終於想明白了。他提起筆,給子侄寫下一聯,要求刻在湘陰左氏公祠門上,作為族訓:“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翻譯成白話,要成為顯門旺族,靠祖輩歷代多做善事;要出好兒孫,靠鼓勵種地讀書。兩者都做好了,家族才能百年興旺,屹立不垮。

今天仔細分析這看似普通尋常的16個字,可以看出是左宗棠對家族苦心孤詣斟酌後確定的一個巧妙設計。

為什麼不定位於“仕讀傳家”?入仕是讀書人本分,也是主業,能夠實現固然很好,但國家官位有限,後代有才幹且性格適合做官的人不會多,尤其做官的機會與平臺,百不一遇,終歸不能定為家族主業。家族要興旺,紮根於“耕讀”。也就是做鄉紳,民間讀書人。

民間讀書人家庭,介於國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社會地位、聲望、財富,高過普通民眾,又低於管理者。這種身份像腳跨朝廷門檻,進可做官,退可做民,即使不進不退,仍可以做社會中等階層,符合中庸之道。子孫後代不管才人輩出還是平庸守常,亂世無傾覆之禍,治世無衰退之憂,家族都是“不倒翁”。

按照自己的定位設計,家族固然可以求進保不退,但怎麼保證自己死後族訓不改?人死不能說話,核心靠家風薰染。家風勝於家教、家規、家法,在於它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家風說一千道一萬,核心是“積德累善”。

— THE END —

本平臺所發佈的文字及圖片除部分原創外,其餘均摘自網絡,其版權歸原作者及公眾平臺、網站等平臺所有,僅作學習交流分享,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權異義及其他任何問題敬請及時告之,我們會立即刪除或做其他妥善處理。感恩作者辛勤付出。贈人玫瑰,右手與向歡迎點贊,轉發,分享!

家風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少者懷之",來自於2500年前的孔子。

《論語·公冶長》記載了夫子志:

【原文】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蔽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