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标准制定:商业的角逐而非国家博弈

近期,由于2016年的“5G投票”事件,联想再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管是联想方面澄清,还是华为方面站出来说出当年的事实,许多人仍然无视事实本身,转而开始以“联想不支持华为就是不爱国”这一论点展开言论攻击。那么到底联想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华为在5G方案中长短码落败于高通又是何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事件的背景,也就是这场5G标准制定的博弈场:3GPP。

3GPP是一个成立于1998年12月的标准化机构,而且“国际化”成为其非常关键的一环,维基百科中介绍其目前其成员包括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中国的CCSA、韩国的TTA、北美洲的ATIS和印度的电信标准开发协会。

5G标准制定:商业的角逐而非国家博弈

替换高清大图

华为无线网络标准专利部部长万蕾博士曾这样评价:“技术是没有国界的,3GPP之所以成功,就是归功于它的国际化,它的罗马论坛式的技术辩论是推动技术优化趋于完善的核心机制。衷心祝愿3GPP的全球化的民主精神源远流长……”

3GPP每一次的会议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供公开查询,从详细的记录中不难发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满讨论和协商。虽然是民主协商,但每次辩论过程都是利益方的明争暗夺,好在3GPP提供了足够客观民主的平台。

然后我们来简单理解一下5G标准及三种编码:5G标准简单的来说,分为3大场景。其中商用价值最高的场景是eMBB,即3D/超高清视频等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可以大致理解为我们目前4G网络使用场景下的升级。eMBB场景下分为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在编码方式上有长码和短码。

在2016年8月份3GPP的会议上, 一共有三种编码被提出:

LDPC——高通主导在内的一些美国企业主推;Polar——华为主导;Turbo2.0——LG主导。

很多网友简单地归纳成“高通的L码,华为的P码”,但这样粗暴的归纳是错误的。

Polar码并不属于华为,最早Polar码是由土耳其比尔肯大学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2009年开始引起通信领域的关注。不过根据台湾媒体的描述,当时华为占据了Polar码70%以上的核心专利,因此华为力推Polar码。

同样LDPC码并不属于高通,LDPC码是由MIT的教授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

两套方案在双方主导之下,都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合作伙伴,甚至众多合作伙伴也并没有“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华为3GPP参会代表就表示即便LDPC码华为也有储备,“大家吵归吵,一个人吃独食是不可能的”。

另外,3GPP中各厂商的投票权是以权重划分,而不是一个厂商一票,联想及旗下摩托罗拉移动所占的权重并不高,并不会对投票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根据采访到的相关业内人士的说法,从技术层面来讲,长码采用LDPC方案基本已成定局。华为Polar方案落败的短码编码方案投票中,根据3GPP的官方会议记录,联想和摩托罗拉移动都给予了支持。

5G标准制定:商业的角逐而非国家博弈

不过LDPC最后还是锁定了包括短码在内的编码方案,原因在于包括高通、诺基亚、三星、LG、Intel在内重量级厂商都明确反对将Polar码纳入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所以,说联想的投票使得华为在5G投票中落败,实属恶意谣言。在5G标准规范即将发布,和中美贸易战对垒的当下如此引导舆论,其意在何值得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