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知了,知了……”

童年的夏天是知了鳴叫來的。

幾道閃電......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幾道閃電,轟隆隆的雷聲,大雨傾盆而下。蟄伏地下的爬叉(知了或蟬的幼蟲,我們老家叫爬叉,這種叫法形象而直觀)從地下鑽出來,沿著榆樹、槐樹各種樹的樹幹往上爬,爬到一定的高度停下來,在那個地方,他們要完成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由幼蟲變成蟲,由爬叉變成知了,由爬行變成飛行。於是過不了幾天,知了的叫聲便會鋪天蓋地、振聾發聵,也就是在叫聲中,夏天來到了。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凌晨,是爬叉從土裡鑽出來最集中的時間,到了這個時間,成群結隊的爬叉從地下紛紛鑽出來,睡在農家院子裡的夥伴們悄悄起來,約好了摸爬叉。因為天還沒亮,我們更多的是靠手的感知捉爬叉,所以捉爬叉不叫捉而叫摸。我們一棵樹一棵樹的摸,不一會功夫,便摸到了上百隻爬叉。爬叉比蠶蛹大,肥肥的,渾身透著綠寶石一樣的顏色。眼睛黑黑的,胸前長有兩隻鉗子,後邊四隻爪子。我們把爬叉裝在大磁缸裡,爬叉在磁缸裡你擠我擁的往磁缸上爬。磁缸內壁很光滑,它們又尖又硬像鋒利的刀子一樣的鉗子把磁缸劃的“呲呲”作響。天亮了,我們把摸到的爬叉洗乾淨,用鹽水泡了,放在鍋裡鈔。不一會爬叉就被炒熟了,炒熟了的爬叉綠裡透黃,散發出誘人的香氣。剛剛出鍋,我們就急不可待的伸手抓起爬叉,然後撕掉爪子,剝去那層硬硬的皮,放進嘴巴里誇張的咀嚼。那味道,雖然幾十年過去了,至今想起來仍滿口留香。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我們摸到的,僅僅是爬叉龐大隊伍裡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爬叉藉助夜的掩護蛻變為了成蟲。他們蛻變的時候,整個身體是慢慢地從蟬蛻裡出來的,先是背上裂開一道縫,之後脊背從裂縫裡出來,在之後是腦袋,然後是翅膀,接著是肚子,最後是爪子。此時的爬叉已經完成了整個蛻變,它已經不是爬叉了,而是知了了。剛剛蛻變出來的知了還趴在脫下的蟬蛻上,全身是白色的,有一點點的微黃,翅膀卷著,裡面好像還有積水似的。只是不一會兒功夫,知了的全身便迅速由白變黑,翅膀以及身體、爪子變得堅硬起來,再捉它的時候,薄而透明的羽翼便會迅速張開,“噗”的一聲飛走了。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知了,知了……”知了就這麼叫著,除了下暴雨的時候,每天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我在想,那麼大點兒的知了,哪裡發出那麼大的叫聲,它又為什麼不停地鳴叫呢,是因為天氣炎熱的緣故嗎?

捉知了也是童年最喜歡做的事,我和小夥伴們從馬尾巴上扯下一根長長的馬尾,綁在一根細長的棍子或竹杆上,打上活釦,爬到樹上捉知了。知了十分警覺,它感到樹稍微的晃動就會張開翅膀飛走,有時舉起的棍子不穩,快要套到它時,它也會迅速飛走。但那細細的馬尾巴它很難感知,所以我們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只要將馬尾的活釦套在它的頭上,輕輕一拉,那根細而又結實的馬尾巴就會牢牢套著它,越掙扎套的越緊。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被套的知了都是公知了,因為我們是尋著叫聲發現知了的,會叫的都是公知了,母知了是發不出叫聲的,我們叫母知了為啞巴知了,所以難以捉到不會吃鳴叫的母知了。其實我們最喜歡捉到的還是公知了,捉公知了是為了聽它的鳴叫,而不會鳴叫的母知了就沒意思了,即使偶爾捉到,也會把它放走。我們把套著的知了取下來,檢查它從哪裡發出的聲音,原來在公知了的胸和腹部的連接處兩側,各長一個綠豆大小的窩窩,窩窩裡有薄薄的膜,像塊小玻璃片,那聲音就是從類似小玻璃片的地方發出的。我們驚歎小小的知了聲音如此高亢嘹亮,真了不起。我們把捉到的公知了裝進用高粱杆扎的籠子裡,公知了開始在籠子裡撲騰,過不了一會,它就在籠子裡憋不住的又開始“知了,知了……”的鳴叫了。為什麼它們不停地鳴叫,及至長大才知道,那不是因為天熱的緣故,而是在尋找配偶,而且誰的聲音最響亮,誰就更容易尋找到配偶,原來公知了們是在以聲音尋找並贏得自己的愛情的啊!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夏天漸漸過去,知了的叫聲也不如從前那麼熱烈了,而且我們還不時地發現,有死了的知了從樹上掉到地下,又看到樹上一些好端端的枝條竟然乾枯了。好奇心促使我們把那些幹了的枝條撅下來仔細查看,發現那乾枯了的枝條上有一道如針刺破的痕跡。把枝條折斷了,裡面竟然是白色的橢圓形的卵,那卵就是知了的卵。有一年冬天挖溝,挖到一尺多深的時候,竟然在土裡挖出一隻只小小的爬叉,覺得好神奇。知了的卵是生在樹枝上的,它是怎麼從樹枝上落到地上的,又是怎麼進入到那麼深的泥土裡的呢?聽說在土裡要長三年呢,好神奇!

因為有了知了,才有了夏天的聲音;因為有了知了,才有了夏天的熱烈;因為有了知了,才有了另一種童年的樂趣。我無法忘記童年與知了發生的那些故事,每每想起,腦海裡又會響起知了的鳴叫,那聲音是那麼的熱烈而動聽,如同美妙的交響音樂。

“知了,知了……”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三分人文」知了,知了……

出品:北京市檢三分院

供稿:侯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