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由來到底是什麼?

陶海亮


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鄉。滿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

肅慎人是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居民之一,他們生活在長白山以北,東濱大海以及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肅慎人以狩獵遊牧為主業,擅騎射,性勇猛。早在舜、禹時代,肅慎人就與中原地區建立了聯繫。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初)肅慎部曾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左傳》記載:“肅慎、燕、亳”為周代的“北土”。
戰國以後,肅慎人改稱挹婁,有時仍沿用舊稱。挹婁人也用“楛矢石砮”狩獵,種五穀並長於養豬,能織麻布,會造小船。三國以後,挹婁人屢次向中原王朝進貢,直接臣屬於中原王朝。“挹婁貂”在三國時是當時社會上的珍品。
南北朝、隋、唐時期,肅慎、挹婁的後裔,相繼以勿吉、靺鞨的名稱出現,人口發展多達數十個部落。靺鞨後來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榮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在松花江上游、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地方政權“振國”。唐開元元年(713年),大祚榮被唐朝冊封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便以渤海為號。渤海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使用漢字。國王的更替,皆受唐王朝的冊封。唐玄宗時,渤海與唐保持了密切關係,入唐的貢使幾乎每年都有,多次派遣學生到唐都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先進的科技、文化的影響,促進了渤海的農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冶鐵和織綢更為有名。
渤海建國前後,黑水靺鞨經常向唐朝進貢。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黑水軍,隨後設黑水府,分別授黑水靺鞨各部首領都督、刺史等官,並置長史監之,賜姓李氏。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成為唐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的直屬地方機構。當渤海強盛時,部分黑水靺鞨人為其部屬。遼亡渤海後,南遷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隨之向南遷徙渤海故地,逐漸取代渤海而興。五代時黑水靺鞨稱為“女真”,遼時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改稱女直。此後,女真這一稱呼代替了靺鞨,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遼代女真人大體可分為三部分。居住在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熟女真或系遼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被稱為生女真,或不繫遼籍女真;居住在兩者之間的被稱為回霸(一作回紇)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由於鐵的傳入和使用,生產發展較快。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起兵反遼並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後,與北宋聯合滅遼,不久又南進,取代北宋王朝,形成與南宋並立的局面。
金朝佔領中原地區以後,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於燕京,實行“南遷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遷徒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而漢人逐漸向北遷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漢族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與漢族融合。蒙古滅金以後.他們被列在“漢人”等級中,說明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差別。留用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相對來說仍然比較落後。
元代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遼陽等路的轄區內,與漢族雜居共處,逐漸與漢族融合;一部分散處在合蘭府水達達等路,即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分佈於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東達海岸的廣大地區。元“設官牧民”,在這一帶地區先後設立五個萬戶府和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立兩個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立萬戶府,通過當地民族上層“因俗而治”。
明代女真人按其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分佈在撫順以東,以渾河流域為中心,東達長白山東麓和北麓,南抵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分佈於開原邊外,輝發河流域,北至松花江中游大轉彎處。東海女真分佈於建州、海西女真以東和以北地區,大體從松花江中游以下,迄黑龍江流域,東達海岸。在社會經濟長足發展的情況下,女真人從狩獵和遊牧走向了定居,其經濟也從過去的狩獵經濟,轉為主要從事農業,輔之以狩獵和採集。從社會形態和階級關係上看,已經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階級,清人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說:“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數十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著習射獵,知稼穡”。明王朝在廣大的女真地區設立了380多個羈縻衛、所,又在黑龍江與恆滾河匯合口對岸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封女真各部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敕書、印信、衣冠和鈔幣,並規定了朝貢與馬市的時間與待遇,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統治。明初以降,以奴兒干都司為中心,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六條交通幹線,設驛站40多座,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進一步促進了女真與漢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具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十五六歲時在阿臺家被俘,遼東總兵李成梁見其伶俐,置於部下,在軍中屢立戰功。十九歲時乘機從李成梁處“颺去”。後來入山採集山貨,往來於撫順馬市等處,熟悉漢人地區的情況,受漢文化影響較深。他起兵後,先後被明朝封為指揮使、都指揮使、都督籤事和龍虎將軍等。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努爾哈赤先後用11年時間,統一了建州女真,並挫敗葉赫等9部聯軍三萬人的進攻。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又兼併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與此同時,在對東海諸部的用兵中,也不斷地取得勝利。在30多年時間中,努爾哈赤將東至海濱、西達開原、北抵嫩江流域、南至鴨綠江廣大地區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部統一起來。

我的天哪65298022


滿文實例是發源於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長白山脈、大小興安嶺地和外興安嶺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佈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族(約九百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係的一些民族的統稱. 最先是西方學者對阿爾泰語系的某些民族的稱呼.

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東北亞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長白山脈、大小興安嶺地和外興安嶺等廣大地,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族(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通古斯人就象漢族一樣,分南北漢人,有體質、遺傳上的別.

先世在歷史上的足跡

古老、勇敢勤勞的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靺鞨、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 後的滿族都是在歷史上的稱謂.(注:以下簡稱'滿族')

滿族的先世在有歷史記載時起就已經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廣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數次建立的國家曾一度稱雄於人類歷史的舞臺上,曾經象雄師一樣地在亞洲的舞臺上怒吼.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曾令世人所矚目.歷史上,滿族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幾個階段.

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時,滿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當時分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處於隸制社會,發展較緩慢的東海女真其社會形態仍處於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時期.

滿族進入遼瀋地後,由於一系列政治、經濟的變革,其社會形態開始向封建社會轉化.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之後由於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權模式,滿族社會完全進入封建社會.留在關外的滿族有的則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戰爭爆發之後,由於西方列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滿族的社會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616年,建州女真(滿族的前身)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遼寧新寅縣老城)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這是隸主的政權.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標誌著後金政權的進一步鞏固與擴大.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幾乎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滿清入關後,為了擴大和鞏固政治經濟上的封建特權,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壓迫形式表現出來的階級壓迫政策.一方面,滿清貴族掌握軍政大權,在政治上處於極其優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滿清統治者相繼推行了剃髮、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壓迫和役政策.當時的社會矛盾是以階級矛盾為實質的民族矛盾.從康熙年間開始,由於滿清統治者進行了許多改革,社會主要矛盾才趨於緩和.

從康熙初年到鴉戰爭以前,滿清政府通過平等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臺灣等國內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確定了對全國各地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完整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於滿清政府實行'閉關守'的外政策,再加上封建專制王朝政治上的腐敗,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鴉戰爭之後,清廷被迫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滿清政權開始了衰落的過程.滿族中的一些開明人士及中下級官員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上的變革.1898年,緒帝頒佈了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質的政治綱領,力圖變法維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后葉赫拉那氏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和破壞,最終失敗.

1911年,滿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滿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東北淪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成為中華民族中平等的一員.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下,滿族人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根據民族域治制度,在滿族的聚居建立了治縣、治鄉,讓滿族人民行使治權.通過民主選舉,滿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參與國事,行使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

滿文實例是發源於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長白山脈、大小興安嶺地和外興安嶺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共同體,現在屬於這個語族的包括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及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奧羅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烏底蓋人、烏爾奇人、雅庫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佈在亞洲東北部,南起北緯40度,北至北冰洋,西至葉尼塞河,東迄太平洋.人口大約在一千萬左右,其中的主幹為現在的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滿族(約九百多萬).

'通古斯'這個詞出現於近代,其含義現存在不同的解釋,有'蓄豬之民'和'東方的人'之說.現國內外將其作為對具有親緣關係的一些民族的統稱. 最先是西方學者對阿爾泰語系的某些民族的稱呼.

祖先在數萬年以前居住在東北亞黑龍江流域、松花江流域、長白山脈、大小興安嶺地和外興安嶺等廣大地,他們在那裡循序漸進地完成了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最初的所有的發展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離開了原地來到了東部地(即黑龍江上中游和牡丹江、烏蘇里江流域),後發展成為女真和滿族.留在當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繼續發展,後來被操突厥語族的外來人所融和.

緣於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類體質學上有極為相似的特徵.後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響而分化為南北兩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滿族(錫伯人)被劃分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後來從女真人中分化出來的一支,其的體質特徵介於南北通古斯人之間,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屬於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雖然出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還是有一定別的,如南通古斯人(滿-錫伯)的外表具有長面、直鼻、眼距較近、眼裂較小和上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等特點,北通古斯人具有臉型較寬和皮膚的顏色發藍等特徵.當然這些特徵都不是絕對的,因為南北通古斯人畢竟都屬於一個原始的族群並且他們之間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現象,所以各方的特徵都存在於雙方的族群中.通古斯人就象漢族一樣,分南北漢人,有體質、遺傳上的別.

先世在歷史上的足跡

古老、勇敢勤勞的早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曾幾度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數千年前的肅慎(相當於中國周王朝時期)、挹婁(相當於中國戰國時期)、勿吉(相當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靺鞨、渤海(相當於中國的隋唐時期)、女真(從中國北宋至十六世紀)以至最 後的滿族都是在歷史上的稱謂.(注:以下簡稱'滿族')

滿族的先世在有歷史記載時起就已經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廣袤的土地上,其祖先數次建立的國家曾一度稱雄於人類歷史的舞臺上,曾經象雄師一樣地在亞洲的舞臺上怒吼.其所創造的豐功偉績曾令世人所矚目.歷史上,滿族的社會形態經歷了幾個階段.

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時,滿族的直系祖先女真人,當時分為三大部,其中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處於隸制社會,發展較緩慢的東海女真其社會形態仍處於原始公社氏族部落時期.

滿族進入遼瀋地後,由於一系列政治、經濟的變革,其社會形態開始向封建社會轉化.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之後由於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權模式,滿族社會完全進入封建社會.留在關外的滿族有的則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鴉戰爭爆發之後,由於西方列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定,中國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中,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滿族的社會政治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616年,建州女真(滿族的前身)的傑出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遼寧新寅縣老城)建立'大金國',史稱'後金',這是隸主的政權.八旗制度是其基本的政治制度.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標誌著後金政權的進一步鞏固與擴大.1644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幾乎承襲了明朝全部封建法制和政治制度.

滿清入關後,為了擴大和鞏固政治經濟上的封建特權,清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以民族壓迫形式表現出來的階級壓迫政策.一方面,滿清貴族掌握軍政大權,在政治上處於極其優越的地位;另一方面,滿清統治者相繼推行了剃髮、易服、投充和逃入法等民族壓迫和役政策.當時的社會矛盾是以階級矛盾為實質的民族矛盾.從康熙年間開始,由於滿清統治者進行了許多改革,社會主要矛盾才趨於緩和.

從康熙初年到鴉戰爭以前,滿清政府通過平等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一臺灣等國內戰爭,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衛戰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席的改革,其中包括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確定了對全國各地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一和領土完整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於滿清政府實行'閉關守'的外政策,再加上封建專制王朝政治上的腐敗,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已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鴉戰爭之後,清廷被迫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廷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滿清政權開始了衰落的過程.滿族中的一些開明人士及中下級官員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的影響下,開始進行政治上的變革.1898年,緒帝頒佈了具有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質的政治綱領,力圖變法維新,但是受到以清太后葉赫拉那氏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和破壞,最終失敗.

1911年,滿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滿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東北淪為殖民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滿族人民成為中華民族中平等的一員.在'民主、平等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下,滿族人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根據民族域治制度,在滿族的聚居建立了治縣、治鄉,讓滿族人民行使治權.通過民主選舉,滿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代表一起,共同參與國事,行使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


尚二四


雖然嚴格地說,滿族的歷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但滿族先世的歷史卻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從先秦時代的肅慎人。漢代至三國,滿族先世肅慎人又稱挹婁人。南北朝時,稱勿吉人。勿吉,為女真語“窩集”之音轉,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時期,滿族先世又稱靺鞨。至宋遼時期稱女真,遼朝將女真分為兩部,開原(今遼寧開原)以南稱“熟女真”,開原以北稱“生女真”。12世紀初,生女真的完顏部崛起,其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一些部落後,於1115年稱帝,國號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12世紀中國北方蒙古族興起,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元朝,統一了中國。女真人從此置於元朝統治之下。

元亡明興,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先就屬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曾多次助明朝北征蒙古,因屢有戰功,建州衛指揮使阿哈出被明朝賜名李成善,其子釋家奴賜名李顯忠。永樂末年,釋家奴死,其子李滿住襲建州衛首領,1423年,李滿住率眾遷移到婆豬江(渾江)流域。至努而哈赤起兵時,女真各部被分裂為40多部。據《清太祖實錄》記載:“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殘殺,甚至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各部紛爭,仇殺無止。因此,統一女真各部不僅僅是女真社會經濟發展強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發展的強烈要求。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始了民族統一大業,經過父子兩代人的努力,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並吸收了我國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組成了滿族共同體,完成了從部落到國家的建設。1616年努爾哈赤肇建金國(史稱後金),定都盛京(今瀋陽)。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宣佈放棄汗號改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其子福臨入主北京,開始了清朝統治中國的時代。

“通古斯”一詞現在多用於語言學,最開始研究語言學的西方學者們發現滿族以及其他諸多民族語言與通古斯語比較相同,所以他們將錫伯、鄂溫克、鄂倫春、滿、赫哲等民族列為“通古斯語族”。原來的通古斯語族有兩個分支,1.南語支(滿語支:滿、錫伯、赫哲...)2.北語支(通古斯語支:鄂溫克、鄂倫春...),後來南北語支和古亞細亞語融合,又形成了個“東語支”。


以前雅庫特人稱埃文基人為“通古斯”,後來俄國人學會了也這麼叫,但現在都不用“通古斯”來當做民族稱呼了,包括埃文基人也被稱為“鄂溫克”。只有“通古斯語族”這個名詞,但通古斯語族並非是一個民族,它包括了眾多民族,也就是所謂的民族群。而在這個語族中,人數最多的是滿族。 所以你說滿族是通古斯語族,那是正確的,但如果說滿族是通古斯族,那就不對了。

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女真語、滿語、錫伯語等 。

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語、鄂倫春語等 。

滿族不是什麼通古斯族的後代,在分類上是平行關係。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歷史學家和歷史比較語言學家都認為,使用阿爾泰語系各種語言的人民,早期都源於中國的北方。我國學者一般認為滿-通古斯語族共有12種語言,主要分佈在中國、俄羅斯和蒙古。中國有滿語、錫伯語、赫哲語、鄂溫克語、鄂倫春語、女真語6種。

滿語亦稱“清語”“國語”,輔音有25個,其中3個只用於拼寫漢語藉詞。元音有6個,無長短之分,有複元音。有元音和諧律,但不很嚴整,有語音同化現象。具有粘著語的特點。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居中,謂語在後。虛詞較豐富,可靈活表達語法意義。名詞有格,指人名詞有數的變化。動詞有時、態、體、式、形動和副動等形態變化。是一種表達意義豐富,形式多彩的語言。

滿語不容置疑是源於女真語,但是滿語並不是女真語,它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成的一種新語言。

當然要是有人非要說努爾哈赤是西伯利亞蠻族,吃人生番,遠古野人,通古斯野豬皮,那我也沒招兒不是。你們開心就好。


孤狼嘯月31600808


滿族其實是不存在的,滿族的歷史才多少年? 他們有共同的祖先麼? 滿族是由叛變的漢人,叛逃的匈奴,和東胡後裔,鮮卑餘部,肅慎後裔,組成的混合體,說是女真族,根本啟兵時就八萬人,在加戰死的,強抓來的降奴也併入滿族,可見滿族成分之雜。


紫垣先生


凡事北方草原民族,都和通古斯人有關係。東北地區和蒙古地區中亞地區幾乎都是通古斯人的後裔。。通古斯高原地處地區氣候寒冷。。人在這種自然環境下生存都是狼性。。他們不斷的南下與蒙古高原東北平原。。滿族人祖先也是通古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