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的「浮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脈象是中醫臨床診斷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學習脈診的難度又是業界所公認的,就連脈學的開山祖師王叔和也發出“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嘆。

要學好脈學,不背一些脈訣怎麼行?然而古今脈訣以歌訣體裁寫成,猶怪世夐文隱,年移代革,其中隱藏的深意並非淺學所能窺造。因此,詳細註解、翻譯、闡發脈訣,對於後學者大有裨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學習《瀕湖脈學》中的浮(陽)脈象,相信小編,本篇內容一點都不難懂,快學起來——


  • 浮(陽)

(一)體狀詩

[原文]

浮脈惟①從肉上行,如循②榆莢③似毛輕。 三秋得令④知無恙⑤,久病逢之卻可驚。

[提要]

此段講浮脈的脈象。

[註釋]

①惟:僅,只。

②循:通“揗”。撫慰;摩;撫摩。此處指輕按、輕取。

③榆莢:指榆錢。

④令:時令,季節,此處指秋季。

⑤恙:疾病。

[譯文]

浮脈僅呈現於機體皮膚表層,指下感覺就像輕輕地撫摸在榆莢或羽毛上。在秋季如見到浮脈是沒有疾病的表現,久病的人見到浮脈可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需要注意。

【解析】

浮脈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襲肌表,體內衛陽之氣抵抗外邪則正氣外充,陽氣浮越,鼓於表而致。故浮脈脈位表淺,輕指力即可應指。若久病之人,出現浮脈,就要考慮是否氣血陰陽耗傷嚴重,陽氣大傷,虛陽外越不能內守之危象,此時脈浮大而無力。

常聽到的“浮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二)相類詩

[原文]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①。拍拍②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③。

浮脈輕平似捻④蔥,虛來遲大豁然⑤空。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提要]

此段講與浮脈相類似脈象的鑑別要點。

[註釋]

①芤:音kou,蔥的別稱。此處指芤脈,一種浮大而中空的脈象。

②拍拍:指脈象搏動有力。

③悠悠:緩慢之意,形容脈象從容不迫,去勢和緩。

④捻:按之意。

⑤豁然:開通、開闊之意。此指脈象空豁無力。

[譯文]

浮脈似水中的漂木,浮大中空為芤脈;來勢洶湧如波濤拍岸,去勢減緩而衰弱的為洪脈;浮取遲大且按之空豁,寸、關、尺三部皆無力為虛脈;浮而輕柔無力且脈體細小的是濡脈;若出現散脈,則脈體浮大而散,似揚花飄落,至數不勻,行蹤難定。

【解析】

浮脈的相類脈有:洪脈、虛脈、濡脈和散脈。一般的“浮”脈,有如木塊漂浮在水面上,輕緩地飄動著。如果浮而顯大,稍重按卻有一種中間空虛的感覺,這叫作“芤”脈,黎民壽在《決脈精要》裡說:“如捻蔥葉,則混於芤脈矣。”後世醫家也多用“蔥葉”來形容芤脈,說明芤脈血少脈空;如果脈浮而拍拍地搏動有力,這叫作“洪”脈。“洪”脈,在觸手的時候(來時)雖然感覺有勁,但當它下落(去)的時候,卻又慢慢地減弱了。正常的“浮”脈,比較輕緩而平和,有如捻著蔥管,勁不太大。假使脈浮而搏動遲緩,雖覺稍大,卻是空豁無力的,這叫作“虛”脈;假使脈浮而柔弱細小,這叫作軟脈(即濡脈);至於脈來漫無根蒂,去來不明,好像飛散無定的楊花一樣,這是“散”脈了。

常聽到的“浮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三)主病詩

[原文]

浮脈為陽表病居①,遲風數熱緊寒拘②。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提要]

此段講浮脈的主病。

[註釋]

①居:位於。

②寒拘:拘,限制、約束。寒拘,指由於寒邪凝滯,肌表筋脈掏緊、牽強不伸之意。

[譯文]

浮脈為陽脈,多主表證。浮兼遲多主中風,浮兼數主熱病在表,浮兼緊主寒邪外束。浮而有力多主風熱,浮而無力見於久病多主血虛。

【解析】

浮脈是出現在肌肉淺層的脈象,手指不須用力便可摸到。臨床診察浮脈,最主要的是從有力和無力來分辨,有力,多為風、寒、痰、熱等病邪的徵象;無力,則屬於氣血虛損的多。因此,浮脈雖多主表,但並不是說凡見表證則必現浮脈,或凡是見浮脈都為表證。臨床上當結合病人體質、患病深淺和病邪性質詳細分析之。

常聽到的“浮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四)分部詩

[原文]

寸浮頭痛眩①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關上②土衰兼木旺③,尺中溲便④不流通。

[提要]

此段講寸關尺三部見浮脈之主病。

[註釋]

①眩:症狀名。指眩暈。

②關上:即關部,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關部位於橈骨莖突處。

③土衰兼木旺:指肝旺脾虛。

④溲便:溲,指小便。便,指大便。此處泛指大小便。

[譯文]

若浮脈見於寸部,常為頭痛眩暈,或見於風痰之邪聚於胸中。若浮脈見於關部,則多為脾虛肝旺。左關浮,主肝陽有餘;右關浮,主脾氣偏衰。兩尺見脈浮,主腎氣衰,可見二便不利。

[解析]

寸、關、尺三部,可以診察上、中、下三焦的病變。所以,風邪在上,擾動清竅,則可見頭痛、目眩。風熱痰濁聚積在胸膈,則上焦氣機不暢,此二者皆可於寸部見浮脈。脾胃屬中焦,脾氣虛弱、鼓動無力,又被肝氣所乘,關部脈多見浮;腎和膀胱屬下焦,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大小便不通,尺部脈多見浮。

好 · 書· 推 · 薦

常聽到的“浮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瀕湖脈學精注精譯精解》

《瀕湖脈學》是明代李時珍所編撰的一部脈學專著,撰於1564年。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七言歌訣”,詳細描述浮、沉、遲、數等27種脈象,每種脈象由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分部詩等組成。後半部分為“四言歌訣”,為其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根據宋代崔嘉彥的《紫虛脈訣》加以刪補而成。《瀕湖脈學》系統總結了脈象、脈理、脈法、脈形、五臟平脈、婦兒脈和真髒脈的脈象及其意義等。原著採用歌訣的方式,體例齊整,內容切合臨床,讀起來押韻上口,易學好記。該書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促進中醫脈學理論和臨床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適用於研究中醫診法的專業人士和初學者作為入門指導參考。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瀕湖脈學——精注精譯精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薛飛飛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