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天砍了70个武将的头,不但没人说他凶暴,还被称颂千年

唐朝灭亡后,中原大地再度分崩离析,群雄争霸,进入有一次割据混战时期。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中间有五十余年的时间,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到处是军阀拥兵自重,小国林立,彼此之间为了抢地盘,连年征战,刀兵四起。频繁激烈的战火,让黎民百姓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期盼着有能英雄降世,扫平乱世,重见太平。可惜的是,如同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乱世局面一样,五代十国的皇帝,虽然遍地开花,比兔子还多,但却有数量无质量,残暴昏庸者占主流,贤明之君少之又少。直到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出了一个皇帝,周世宗柴荣,才打破了这个“纪录”。柴荣原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自幼跟随郭威,在戎马倥偬之中长大,磨练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超群的才干。

皇帝一天砍了70个武将的头,不但没人说他凶暴,还被称颂千年​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让皇帝又怕又恨,又无可奈何。这个群体就是当时的武将群体。持续五十余年的战火纷争,让武将群体有了用武之地,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上一个重要的主角。五代十国时期的武将,很多人都有一个鲜明特点,将骄兵惰,不知忠诚为何物,视保命和利益为第一要务,为人行事毫无原则可言,拖延抗命、临阵溃逃、朝降夕叛、甚至自立为帝的现象比比皆是。

皇帝们当然不愿意手下武将都是这个德行,但问题是这是一种普遍状况,如果一丝不苟按照军令执行,只怕会把手下大将杀得无人可用。因此长期以来皇帝们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凑凑合合往前走。周世宗柴荣继位后,胸怀大志,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决心扫灭群雄,开创一代盛世,他的宏伟目标,如果依靠这群不听招呼的武将,自然只能是水月镜花。

皇帝一天砍了70个武将的头,不但没人说他凶暴,还被称颂千年​显德元年三月间,北方的契丹骑兵和北汉大军联合南下中原,周世宗柴荣立即出兵抵御,然而不听话的武将们第一次让他吃倒了苦头。柴荣战前做出了精心部署和安排,谁知战事一开,后周“何徽望贼而遁,东厢骑军乱,步军解甲投贼”,右军主将何徽等人,一看敌军来势凶猛,立即不战而逃,很多人当场投敌。眼看就要全线崩溃,柴荣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率先迎着敌军冲了过去,后周将士这才鼓起勇气,跟随柴荣舍命冲杀,最后以险胜告终。

战后柴荣十分恼火,因为武将们的临阵溃逃,不仅差点让后周全军覆没,柴荣本人也险遭不测。他决心整顿军纪,彻底改变武将们的恶习。但另一方面他也顾虑,如果打击面太小,起不到警告作用,打击面太大,只怕手下武将一多半都得掉脑袋,马上就会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他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痛下杀手。

皇帝一天砍了70个武将的头,不但没人说他凶暴,还被称颂千年​《东都事略》记载,柴荣想起自己的宏图伟业,“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决心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算了。于是,柴荣当即传令升帐,把何徽等七十个武将当场擒拿,痛斥他们临危背主,贪生怕死的丑行,然后当场下令把他们全部斩杀。

皇帝一天砍了70个武将的头,不但没人说他凶暴,还被称颂千年​《宋史》专门提到了他“一日戮七十将”之事,认为“斩败将何徽等七十人,军威大振”。柴荣的铁腕治军很快收到成效,后周大军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之一,因此柴荣并未落下凶暴之名。在柴荣治理下,后周呈现盛世局面。后世对柴荣评价极高,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千百年来对他的赞誉称颂不绝如缕,“神武之功,近代无比”,“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其功业可比汉高祖”,“周世宗英毅雄杰”等等,都是后人对他的赞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