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

據說,毛澤東主席曾在病榻上召見元帥葉劍英,並口述一聯相贈:“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某次,朋友與筆者爭論:“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是否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處事風格,前者能否被理解為事無鉅細,後者能否被理解為抓大放小,兩者又孰優孰劣?讓我們先看幾則小故事。

一看漢朝陳平的故事

出自《資治通鑑·漢紀五》。某次,漢文帝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內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穀收入有多少?”周勃仍然答不上來,不禁汗流浹背。文帝於是轉而詢問左丞相陳平。陳平答道:“有專門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員。”文帝問:“由誰主管?”陳平答道:“陛下如果要了解訴訟刑案,應該責問廷尉;如果要了解錢穀收支,應該責問治粟內史。”文帝說:“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您負責什麼呢?”陳平答道:“宰相的職責,對上輔佐天子,理通陰陽,順應四季變化;對下使萬物各得其所;對外安撫四夷和諸侯,對內使百姓歸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發揮專長的職務。”文帝這才滿意地點贊。

周勃極為慚愧,退朝後責備陳平說:“您平素為何不教我如何回答!”陳平笑道:“您身為宰相,卻不知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嗎?況且,如果陛下詢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也想勉強回答嗎?”由此,周勃自知能力比陳平差得遠,便自稱有病,辭去丞相職務。陳平於是一人擔任丞相。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

陳平劇照

二看西漢丙吉的故事

出自《漢書·丙吉傳》。某次,丞相丙吉外出,遇到行人鬥毆。丙吉不聞不問,驅車徑直而過。過了片刻,當看到路邊耕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立刻讓車伕停車,仔細向農夫詢問緣故。下屬十分不解,便請教丙吉為何重畜輕人。丙吉回答說:“行人鬥毆,由京兆尹等地方官處理即可,我只需要考察官員政績,有功則賞、有罪則罰。丞相應該關心的是國家大事。而牛的事則不同,現在是春天,天氣本不應太熱,如果牛是因為天太熱而氣喘吁吁,那麼現在的節氣就太不正常了,農事甚至老百姓的生活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過問了牛的事兒。”下屬聽了,更加敬佩丙吉,認為他識大體知大局,善於抓住問題的要害。

三看諸葛亮的故事

出自《資治通鑑·魏紀二》。某次,諸葛亮親自校對公文,主簿上前楊顒勸說道:“治理國家有章可循,上下級的工作不能混淆。請允許我以治家作比喻:現在有個人,命令奴僕耕田,婢女燒飯,雄雞報曉,狗咬盜賊,以牛拉車,以馬代步;家中事務無一荒廢,自己能優閒自得,高枕無憂。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事務他都要親自去做,不用奴婢、雞狗、牛馬,結果勞累了自己的身體,陷身於瑣碎事務之中,弄得疲憊不堪、精神萎靡,卻一事無成。難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雞狗嗎?不是,而是因為他忘記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職責。所以古人說‘坐著討論問題,作出決定的人是王公;執行命令,親身去做事情的人,稱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過問路上殺人的事情,卻擔心耕牛因天熱而氣喘;陳平不去了解國家的錢糧收入,而說‘自有主者’,他們才是真正懂得各司其職的道理啊。如今,您管理著全國政務,卻親自校改公文,終日汗流浹背,不是太勞累了嗎?”諸葛亮表示深表感謝並道歉。等到楊顒去世時,諸葛亮為之哭泣了三天。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

諸葛亮劇照

由此看來,很多時候事必躬親真的未必是好事。失敗的管理者只知道琢磨事,成功的管理者還得會琢磨人,他更應該把精力放在運籌帷幄、統籌大局上,而不是事事衝在前面,成為公司裡最忙的那名員工,這也就是所謂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陳平、丙吉能夠緊緊抓住自身職責的根本所在,突出重點,不計其餘,可謂深知處事之道。諸葛亮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楷模,為筆者所深深敬佩。他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廬卻已定三分,自然是胸有大略,他的“一生惟謹慎”絕對不能等同於事無鉅細,那或許只是責任心太強的一種表現!

在筆者看來,“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完美融合。周恩來總理可謂絕佳代表。周總理一生謹慎自然不必多說,但筆者偶然間看到的一則“問鹽”逸事與“丙吉問牛”十分神似。未經考證,略述如下: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謹慎與大事不糊塗

人民的總理周恩來

某天,周恩來總理聽工作人員楊金銘彙報收支情況,聽說買鹽多花了一分錢,就立即向有關部門打電話詢問原因。直到得知漲價是因為為了預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給食用鹽加了碘,周總理才放心。第二天,周總理告訴楊金銘說:“我不是在意多開支的那一分錢,而是因為食鹽是千家萬戶都離不開的必需品,不能隨意漲價啊。

關於這兩句話,親們怎麼看?

敬請關注《讀史啟智》,關注《古人有智慧》系列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