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富晓红专栏】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前不久甘肃女孩跳楼事件让很多人都对如今的人性感到心寒和震惊。看客们肆意起哄与怂恿,甚至讽刺谩骂。一边是消防员的苦苦劝说,一边是无数看客的恶意起哄,善和恶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较量。那一刻,1人的善面对无数看客的恶,也就是善的力量只有1%,99%的力量是恶的,是希望她跳的。这个世界对她没有挽留,没有爱护,最终她选择了结束生命,她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话是:“哥,谢谢你,我走了。”然后终身一跃,用年轻宝贵的生命来控诉亵渎她的老师,用生命的鲜血来洗涤这些看客们阴暗、扭曲、丑恶的狰狞面貌。

其实这样的事不是偶然,可以说是普遍。正如鲁迅先生曾激愤地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痛的事件,正值迎接新年,却有那么多人突然遭遇不幸离世。但是同一时间又有那么多人开心,幸灾乐祸,并希望上海人多死几个。好多人留言说上海人就死那么几个,为何不多死几个?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地域仇视?还是仇富心理?还是纯粹心理阴暗,只有在看到人家遭遇不幸时才会在内心有一丝丝带血的快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在社会的染缸里只见黑色未见阳光?

在宝贵的生命面前,哪来的贫贱富贵?何来的地域差异?谁不是亲人眼里的宝?谁没有血肉至亲?每一条生命都牵动着诸多亲朋好友的丝丝情深,何来的幸灾乐祸?那些杀人不见血的留言如何会从指尖流出?人性呢?

我们的教育在求高分数、盼好成绩、追求升学率的同时想到过这些只会读书的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主力军时会怎样引领社会?其实如今的社会已经在给出答案了:冷漠、自私、啃老,似乎是现在好大一部分年轻人的代名词。我们的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

前不久一位叫西洛特的德国人,对中国教育的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被学习压弯了腰的中国学生,4岁背诵拼音,5岁做加减法。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简简单单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他们18岁以后的能力,比中国28岁的人更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

2018年将近春节期间,一位叫“王猛”的80后男孩,本科毕业于北大,硕士就读于美国,这位留学生却已有长达12年的春节都不曾回家度过,并将自己的父母拉黑6年,删除与父母的一切联系方式。这位留美硕士控诉父母的万字长文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留言大体分成两派,一派是指责父母的过分控制给孩子带去了不可弥补的创伤;一派是指责男孩忘恩负义,父母培养他不容易,怎可如此对待恩重如山的父母?

这里姑且不论谁对谁错,但是我想说,一位学习如此优秀的留美硕士,竟然一直有人际交往障碍,不知道和自己的父母如何沟通,当自己心里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不满时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本身就是人格有缺陷的。

心理学上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和世界的关系。王猛的例子也正是说明了这点,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极为糟糕,所以他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几乎是冰点。他不会交流,不会表达,不会交际,他觉得很痛苦,很孤单,他把这些归咎于父母。

事实上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除了让孩子读书读好之外,其他都没有要求。家务一概不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人处世一窍不通;遇事如何处理,更是两眼一翻一片茫然;生存能力没有,生活能力也没有,除了读书之外成了一个低能儿。

更可怕的是像王猛这样高智商的低能儿,人格不健全,思想极端。就如他所说以后如何工作?因为他到目前为止不知如何和他人相处。这样的成绩优等生又有何用?没有健全的人格,学习再优秀也无法做出贡献,更无法体现他的个人价值。

当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没有生活能力,即便是神童也会陨落。

中国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里出现了四位大人甚至六位大人带一位孩子的普遍现象。孩子被宠上了天,同时也被剥夺了能力。

13岁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岁时便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她的母亲在“智商”教育上确实一路凯歌,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他插手。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都高中了,还亲自给他喂饭。

从小学到大学,魏永康的生活一直是母亲一手包办,“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然而,当魏永康脱离母亲的照顾后,完全“失控”: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拖鞋就往外跑;房间不打扫,屋子里也臭烘烘,袜子脏衣服到处乱扔;不记得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最后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其退学了。

这样的例子是不是觉得有些可爱和极端?但是我们大部分家长也都离这相差不远。而我们的大部分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在“题海战术”中渐渐被淹没,失去了基本的作为“人”的各种生存能力。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例子举不胜举,是谁造就了这大批量的高智商低能儿?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会孩子做个善良的人,学会感恩。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不是因为幸福才感恩,是因为感恩才幸福。多少父母隐忍一切,只想把最好的生活给孩子,却忘了告诉孩子这些都来自不易,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也因为一味地摄取和索取而没有感恩的心,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

一位51岁的母亲,将独生子送去日本留学,5年间耗费了家中所有钱财,母亲甚至卖掉房产四处借债,而儿子仍然不依不饶。当儿子再次飞回国,落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索要钱款,母亲一句“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终于激怒了儿子,掏出水果刀对着母亲一连戳了9刀。这事就发生在上海浦东机场。

虽然这事已过去了7年,但是当时看到新闻的惊讶和震撼的心情依然记忆犹新。

其实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都非常好,和我们以前相比,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好,但为何却没有了感恩和快乐?

因为没有付出就不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就不会有来之不易、感恩的心,没有感恩的心就不会快乐和幸福。

是谁亲手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是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说到底父母还是始作俑者。

如今网上经常爆出一些特别的网红:“买冰棍美女”,“豆腐西施”,这些女孩都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利用暑期出来打工。她们稚嫩的肩上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但是她们洋溢的笑容,告诉我们:她们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她们也一定热爱自己的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才愿意在这样的年纪出来帮助他们承担一些生活的重担。

一个人如果连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感恩之心,那他又如何来爱他人,爱社会,爱这个世界呢?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结: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孩子具备健全的人格!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

他给每一位来校任教的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恳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通过教育学习把人变成善良、有爱、有教养、不做违法害人的事、人格健全的人。也就是懂得人生路漫漫,好好爱自己的同时也好好爱这个世界。

把孩子教育成人格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校长传媒》专栏撰稿人、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体礼仪指导师,从事教学23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富晓红的幸福家园-(ID:fuxiaohong5166)”亦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