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摘要:"北上广放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的现象正在改变。

上半年,第一财经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综合计算得出结果:一线城市仍是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深圳,只不过内部梯队从"北上广深"变成了"上北深广"。据悉,这份榜单基于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级指数的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指数以下的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15城定义"新一线城市",成都三年占据首位

此外,这份数据对于新一线城市也给出了排名,这也成为一大看点。数据显示,2018年新一线城市的排名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无锡。和去年相比,大连被"踢出"排名,而无锡时隔一年重回新一线城市的队伍。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新一线城市,很多人也许还比较陌生,如果说一线城市的判断标准是其具备全国影响力、以及越来越具备影响国际级大都市的城市,那么新一线城市则是现在具备区域级影响力,未来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城市。它们或为直辖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庞大的中产阶层人群、可观的政治资源;或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多个省份具有辐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便利的交通;或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连续三年成为新一线城市之首,关于数据的完全真实性尚待考量,我们倒是可以分析下成都近几年的城市发展路径,尤其是成都近几年的房价对比。近年来,成都发展势头较好,适宜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各大品牌的进入,使得成都的商业价值无限增大,极大地吸引了外来从业者。关于房价,成都的房价近年来虽涨幅较大,与一线城市相比仍在大众可接受范围内,另外,在国家调控下,今年的成都房价也有所降低。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房价为8896元/㎡,同比上涨了11.18%;2017年11月新房平均价格为14752元/㎡,同比增长高达58.4%,涨幅居全国之首;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房价上升,这是不变的道理,成都去年的高涨幅正式证明了这点。2018年6月成都新楼盘的平均房价是16479 元/㎡,单月环比下降1.22%。国家调控下,成都房价相对之下较为稳定,小幅度增加或减少,外来人员也可在成都较顺利地安家立业。

"饱和"的一线城市和"饥饿"的新一线城市

此前一篇名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文章火爆朋友圈,通过对"北上广深"四地凌晨繁华依旧现状的分析,表达努力的人必有回报的思想。当然,这看起来是一篇励志文。但在笔者眼中,这更像是一篇心灵毒汤。曾经的年轻人喜欢猛扎一线城市,认为自己在一线城市方可发光发热,才是上进有追求的人,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殊不知一线城市机遇虽大,随着人口涌入,发展空间趋于饱和,竞争太过激烈,租房等生活成本高,白领一族压力不断滋生,外来务工者很难购置房产,时间长了,只能无奈而归。

根据人口统计数据,一线城市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或将迎来拐点。截止至 2016 年末,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907.5万人(-15.1万),上海980.2万人(-1.5万),广州533.9万人(+37.9万),深圳786.0万人(+3.1万人)。上海已经连续2年下降,而北京则是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常住外来人口减少,减少幅度为 15.1 万人。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正在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而"逃离",深圳、广州两座城市依靠开放、优惠的人口政策和较好的经济前景,持续保持超高的人口流入,深圳、广州在人才引进上也更加开放,而北京上海两地对于人口政策更为严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人口的流入。至今,北京、上海已呈现人口负增长。

2018年毕业生人数高达825万人,总体上,2018届毕业生就业首选"新一线"城市比例(37%)超越传统一线城市(31%),超过四成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类型没要求,一味追求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且在同等薪资下,住房补助是应届生最看重的福利待遇。相比于一线城市的高房价、高房租,新一线城市给了应届生更好的选择。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上图所示分别是上海和北京2018年6月各个区域的房租情况,整体都是上升趋势,在上海想要租一间环境、地段以及周边设施稍好的房屋,月租金大约在3000元左右,大多人选择合租这一模式,而对于追求隐私性更强的应届生来说,他们不能接受合租,而整租的成本又实在难以承担。

受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影响,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近八成毕业生希望每月的房屋租金低于2000元。其中期望租金在1400~1600元/月的占比最高达16.46%,对于每月超过3000元租金的接受度低。在一线城市租金高居不下、应届生薪资一般的情况下,他们将眼光置于新一线城市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今年5月,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人才吸引力报告》称,新一线城市人才流入率为107%,较2016年增长3.2%。58英才招聘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中成都、重庆、武汉、东莞和杭州进入企业招聘热门城市前十位,并且企业招聘的活跃度增加。新一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相继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补助政策。

新一线城市的“狂欢”,“北上广深”的“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4月28日,成都启动了首个"蓉漂人才日"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称,成都将针对"蓉漂"人才出台个人纳税额优惠、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根据成都市与成都银行签订的《"蓉漂"人才金融专项服务战略合作协议》,"蓉城人才绿卡"专家人才可优先获得"个人纯信用贷款"、"创业贷"等专项额度,最高可获100万无抵押、无担保贷款。

郑州于去年11月正式公布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这被称为郑州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包括中专以上毕业生"零门槛"落户、三年内向符合条件的就业创业者发放每月最高1500元的生活补贴、向符合条件的在郑首次购房者发放最高10万元的购房补贴等。此外,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的目标南京将人才分为6类,分别给予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租房、购房补贴等待遇。多个新一线城市加入"抢人大战"。

新一线城市深谙毕业生以及外来人口想要安居乐业的心情和现状,因此解决"住所"和"落户"问题成了"抢人大战"中最重要的环节,毕竟往往有了地,人也就能留下来了。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抢人大战"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与区域经济版图变化的新动向。笔者认为,这也是新一线城市对一线城市提出的挑战,是人才对于就业与生活的慎重考虑。

新一线城市的活跃也"刺激"着二线城市的发展。他们正在寻求突破 风起云涌。诸如昆明、大连、厦门、合肥等二线城市也在积极地发展经济,引进人才,虽然与一线城市的差距还较大,有专家认为,二三四线城市通过资源的原始积累和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时间优势会逐渐扩大,而一线城市的空间优势则在逐渐萎缩。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未来的发展可以继续期待。当然,无论哪个城市,择机介入是当下年轻人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