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里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黔東南,在與華夏文明隔著一山又一山的西南腹地,對於祖先的懷念、對於傳統的繼承從未斷絕。

讓我們一起走進苗族古歌,走進苗族祖先用歌聲珍藏的歷史記憶之中。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歷史淵源

苗族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動如“鼓社祭”、婚喪儀式、親友聚會、民間節日中演唱。演唱者多為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通常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可以幾天幾夜地連續表演。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節選本,也有全本。值得震撼的是,古歌中表現了苗族祖先認為萬物有靈、生命神聖、並主張眾生平等、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偉大哲學思想。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主要內容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堪稱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彙。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古歌主要分為四部分:《開天闢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其中,《鑄日造月》提到冶金技術,反映青銅文化打下的烙印;《砍楓香樹》描寫里老斷案,展現部落聯盟時期的社會管理機制……整部史詩以口傳心記為傳承手段,全詩屬五言體結構,押苗韻,長達一萬五千餘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並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詩中大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人們艱苦奮鬥開創人類歷史的功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傳承現狀

由於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古歌傳唱實際具有傳承民族歷史的功能。因此,演唱古歌時有較嚴格的禁忌,一般都是在祭祖、婚喪、親友聚會和節慶等重大場合時演唱,演唱者多為中老年人、巫師、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場合。演唱時,分客主雙方對坐,採用盤歌形式問答,一唱就是幾天幾夜甚至十天半月,調子雄壯而蒼涼。傳承古歌的方式也較嚴謹,有祖先傳授、家庭傳授、師徒傳授、自學等幾種。

古歌雖然在苗嶺深山代代相傳了幾千年,卻一直藏在深山人未識。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傳承意義

苗王廟苗族的古歌古詞神話是一個民族的心靈記憶,是苗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和"經典",具有史學、民族學、哲學、人類學等多方面價值。

由於受到現代文化和市場經濟的衝擊,苗族古歌已瀕臨失傳。以臺江為例,在全縣13萬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無幾,只有二百餘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傳承古歌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緊搶救保護,苗族古歌這一民族瑰寶將最終在世間消失。

歌聲裡的苗族文化——苗族古歌

E.H.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中談到,歷史“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這樣看來,苗族沒有書面的歷史,似乎也算不上得遺憾——因古歌的存在,生者與先人的聯繫從未消失。

每個民族都有記錄自身、繼續生活的方式,孜孜不倦地求索著“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各類人生的難題。苗族的歷史已隨講古而不泥古的古歌融入苗族人的魂魄,每個人都在歌師的歌唱中找到了歸宿感和需要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