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爲妖」的幾個先決條件

古代筆記中的某些器物,只要出現,就自帶妖異屬性,比如雨傘、棺材、狐狸、城隍廟什麼的,這其中,銅鏡的“妖氣指數”絕對在最高之列,但銅鏡的“妖”又分成兩種,一種是自身就是個不祥的妖物,一種是能照出妖怪,甚至讓它顯出原形,是謂“照妖鏡”……本期敘詭筆記,筆者先給諸君講一講第一種。

銅鏡在我國很早便有了,在河南省三門峽市上嶺村虢國古墓群發現過三面“春秋鏡”,大約是公元前8世紀初到公元前7世紀中葉的產品。中國的銅鏡絕大部分是圓形的,因為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是圓形的,所以鏡子也要體現出這種觀念,而鏡背上雕刻的龍、鳳、走獸、花卉等圖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由於冶金技術的粗糙、磨製效果的不良,製造出的銅鏡往往會把人們的面孔照得扭曲古怪,跟“本來面目”形成巨大的差異,加之古人的光學知識不甚完備,便對銅鏡產生了某種畏懼感和靈異感,甚至覺得它可能就是妖怪的化身。

說話不算話招致“鏡妖報復”

在筆者所閱讀過的古代筆記中,“銅鏡為妖”者,最恐怖詭異的一篇,當屬清代學者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的《荊州鏡冤》。

荊州有個無賴,有一天給家中菜地築一道圍牆,白天勞累,晚上早早就睡下了,夢中見一美女,對他再三叩拜道:“我在地下已經數百年了,即將修煉得道,但明天會遭遇一個大劫,只恐劫數難逃,只能請你搭救。我胸前有一枚古鏡,你千萬不要拿走,只要把我重新掩埋,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你。”

第二天一覺醒來,這無賴回憶夢境,“覺而歷歷能記”,於是便來到昨天築牆的地方,拿著鍬鎬往下面挖,“未丈許,果得一棺”。那棺材應該埋了數百年,早已腐爛。無賴很容易地打開了棺材蓋,發現裡面果然躺著一位女子,“古妝靚服,顏色如生”,最引人矚目的是她胸前掛著一枚銅鏡,“方圓數寸,寒光射人毛髮”。無賴想起女子在夢中對自己的囑託,便要將其重新掩埋,誰知家中的僕人在旁邊說:“這必定是一面寶鏡,何不取走呢?”無賴於是將銅鏡從女屍的胸前摘下,瞬時間,女屍好像風解一般化成了灰燼……

當天晚上,無賴再一次夢見了那女子,女子哭哭啼啼地說:“百年修煉,終被你所毀,但這都是劫數,我也不怪你,你只要珍護好那面銅鏡,我一定會繼續保佑你的。”無賴從此每天擦拭那面銅鏡,奉如神明,銅鏡中也不時發出聲音,閃過奇怪的影像。

有一天,無賴正在擦拭銅鏡,鏡中突然出現了夢中女子的身影,女子說:“楊嗣昌督師開府江陵,目前正貼出告示,召集人才,這是獲得功名的大好時機,你趕緊去獻計獻策,我會助你一臂之力!”這時楊嗣昌正帶軍駐紮在荊州,無賴“遂往上謁”,楊嗣昌正被李自成和張獻忠搞得焦頭爛額,見到他便問有何平定義軍的良策,這無賴一向不學無術,別說兵書了,大字也不認識幾個,卻不知怎麼的,突然嘴巴好像長在了另外一個人身上似的,“談兵料敵,高議縱橫,不可窮詰”。楊嗣昌深為他的才華所折服,“延致幕中,每有戎機,輒與參決”,並上報給崇禎皇帝,舉薦他為官。

這無賴興高采烈,認為都是銅鏡帶給自己的好運氣,不禁趾高氣揚。這一天,那個攛掇他摘取銅鏡的僕人犯了點兒小過失,無賴一怒之下抽了他幾鞭子,本想小懲,誰知打到要害,竟將他打死了!無賴嚇得不行,唯恐自己即將到手的功名都被人命官司毀了,正手足無措的當兒,銅鏡中突然再次浮現出夢中女子的身影:“沒事的,你把屍體裝進車內,拉上車帷,運到山裡偷偷埋掉,我會保護你全程不被人發現的。”無賴於是裝屍上車,出到軍營的轅門,忽然車子裡往外湧出大量的血水,士兵們驚恐萬狀,攔住那車,掀開車帷,發現了裡面的屍首!

士兵們扣押了無賴,將他交給楊嗣昌,楊嗣昌查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誰知一向能言善辯的他卻張口結舌,彷彿換了一個人,楊嗣昌再問他軍事問題,“亦懵然不復能對”。楊嗣昌大怒,問他怎麼回事?無賴只好承認都是銅鏡中的女子所教,“公命取鏡,鏡忽作大聲飛去,自是女子不復至矣”。而那無賴也最終病死在獄中。

隨葬之物,取而不吉,何況是一面銅鏡,真不知道這無賴是怎麼想的,最終和他的僕人一起,被鏡中的女妖坑了個屍骨無存。

不聽老人言招致“元氣大傷”

相比《荊州鏡冤》中的銅鏡之厲,清代學者尹慶蘭(長白浩歌子)所著《螢窗異草》一書中亦記有一面銅鏡,卻顯得更“妖”一些。

有個名叫俞遜的,入沈家為贅婿,“妻沈氏,美姿容”,兩口子結婚後,琴瑟綦調,從無脫輻事,親戚們之中有家庭不和的,都拿這對夫妻做典範,“多稱羨之”。沈家很有錢,藏有一面銅鏡,據說是唐宋時代的器物,不肯輕易示人,俞遜本就是個好古之人,多次向妻子討要一睹,妻子卻不肯給他。

一天深夜,有盜賊潛入沈家,偷走了一些東西,其中就包括那面銅鏡。過了一陣子,俞遜到集市上溜達,見一老翁正在賣一面銅鏡,“體制絕古,不似近今所鑄”,再一問價格,並不很貴。俞遜便掏錢買下,帶回家中。妻子正在對著鏡子梳妝,俞遜走到她身邊,突然掏出自己剛剛買的那面銅鏡說:“你家那塊廢銅,當個寶貝似的不讓人看,現在我買了一面,便宜得很,看看跟你家那面銅鏡相比如何?”妻子一見,大驚失色:“這正是我家丟失的那面銅鏡啊,你從哪兒買來的?”俞遜“亦愕然,始以實告”。妻子拿著那面銅鏡照著自己,突然滿臉恐懼地大叫起來:“你是什麼人?!”誰知鏡子也吼叫起來:“你是什麼人?!”妻子嚇得一屁股坐到地上,把鏡子扔出老遠喊道:“哎呀嚇死我了!”那鏡子亦大喊道:“哎呀摔死我了!”

俞遜大驚,撿起銅鏡一看,“鏡中立一美人,修眉廣頤,豔麗獨絕”。他壯起膽子問鏡中美女是誰?那女子道:“我乃五代時期朱全忠(朱溫)的寵姬,全忠為後唐所滅,我也死在亂軍之中,後來遇到神仙,用我的血和銅鑄成此鏡,魂乃附焉,距今已數百年矣。聞郎君古雅,希望供您把玩。”

俞遜從地上攙扶起妻子,見鏡中女子唱起歌來,“其聲嬌細而簌簌可動梁塵”,接著女子慢慢脫下衣服,“體潔白如玉,先裸而後舞,折腰曲腕,獻眉呈身”,睹此豔舞,俞遜夫妻“情不能禁,竟下帷歡好”,從此房事日頻,不久俞遜便元氣大傷,病體支離,竟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老岳父知道後,奪走那面銅鏡,對女婿說:“當初不讓你看這面鏡子,正是因為其中有妖異,害人無數,因為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我不忍砸碎它,你們怎麼能日夜把玩!”然後將其放進鐵櫃子裡,上鎖加封,又延請醫生給俞遜治病調養,“半歲始痊”。

銅鏡之妖,不一定非要攬鏡自照才能害人,有時哪怕只是不小心“看到了”,也會遭遇囹圄之災。

明代學者劉忭在《續耳譚》一書中,寫明憲宗成化甲辰二年事,宿州一農夫耕田,挖到一座古墓,發現其中有一面銅鏡和一座燈臺,年代久遠,鏡子生了一層厚厚的銅鏽,他把鏡子打磨了半天,依稀可以照出影像時,突然發現鏡子中照出了“一人僵臥,猶帶弓矢”,嚇得這農夫趕緊把銅鏡扔了,驚魂甫定,他又撿起銅鏡看,“又見農家室戶,男女宛然”,農夫覺得此鏡定是個妖物,棄之不顧,只把那根燈臺帶走,賣給當地一個富翁,且隨口聊起了銅鏡之事。富翁將燈臺放在客廳,“是夜,燈臺發光如晝”,富翁知道這是個寶物,就獻給地方官,那地方官為了討好上司,又獻給大學士萬閣老,萬閣老想將其呈給明憲宗朱見深,又覺得最好跟那面銅鏡一起,湊成“一套”,便下令尋找,於是當地官員傾巢出動,找到那個農夫,追索那面銅鏡,卻根本找不到,把農夫關了三年,直到萬閣老去位,方才獲釋。

此事在明代學者黃瑜所著《雙槐歲鈔》中亦有記錄,只是更詳細一些:富翁將燈臺贈給的地方官乃是四川崇慶州舉人萬本,萬本的叔祖乃是明憲宗的內閣首輔萬安,可見此事不虛。

私佔他人物招致“拷打而死”

銅鏡成妖這種“詭話”流傳得多了,人們雖然難辨真假,但對來路不正的銅鏡便多敬而遠之,但偏偏有那些特別貪婪的人,想方設法也要將其據為己有,結果惹來殺身之禍。

明朱國楨所著《湧幢小品》,寫嘉州漁人王甲,“世世以捕魚為業,家於江上,每日與妻子棹小舟往來,網罟所得,僅足給食”。這一天他突然發現水底有一物,“其形如日,光彩赫然射人”。他撒下漁網,撈上一枚古銅鏡,這銅鏡徑圓八寸許,上面雕鏤琢刻著一些花紋或字跡,但磨損太重,無法識別。既是古物,想必值一些錢,王甲便拿著它回到家中。

誰知,命運就從這天開始發生神奇的逆轉,他撈魚魚滿倉,種地地豐收,做生意就賺個缽盈盆滿,只兩年時間,宛如天運鬼輸一般,家裡的銀子堆得幾個屋子都裝不下,那年月也沒個股票房地產可以炒,王甲夫婦每天坐在家裡望著堆積如山的銀兩發愁。王甲對妻子說:“從我祖父那輩子開始,我家都是以打魚為生,每天往多了說能掙幾百錢就了不得了,自從獲得那面古銅鏡以後,每日所獲何啻千倍……我只是個普通人,突然暴富,這未必是什麼好事,俗話說‘無勞受福,天必殃之’,我們現在掙到的這些錢,已經幾輩子都花不完了,再多恐怕就會帶來禍患了,我覺得那面古銅鏡不宜久留,不如帶到峨眉山白水禪寺去,獻給佛堂,你看如何?”王甲的妻子也是個膽小之人,同意了丈夫的話。幾天後,王甲帶著古銅鏡上了峨眉山,來到白水禪寺,把它交給住持,並講明獻寶的前後經過,住持說:“這麼說來,這面古銅鏡乃是天下至寶,便供奉在佛堂裡吧,相信佛祖一定會降福於你的。”

王甲回到家,不但沒有得到“降福”,反而做生意賠了大錢,家中又遭了賊,生活漸漸陷入貧困,兩口子一商量,覺得都是因為捐出了那面古銅鏡所致,王甲於是再次去白水禪寺討要古銅鏡,住持說:“我就知道你早晚會來索要銅鏡的,我是出家人,視色身非己有,何況是一面銅鏡呢。”然後將古銅鏡還給了王甲,但王甲家裡的日子並沒有任何好轉,一段時間之後,他才聽說,在他獻出銅鏡的當天,住持就“密喚巧匠寫仿形模”,鑄了一面一模一樣的銅鏡,等王甲上門索要時,還給他的乃是贗品……但王甲苦於沒有證據,只好認倒黴,踏踏實實地繼續過打魚的日子,倒也漸漸恢復了小康的生活。

恰好朝廷新派遣一任地方官到嘉州,這地方官奇貪無比,聽說有面能帶來好運的古銅鏡在白水禪寺住持手裡,便派遣酷吏逼索,長老拿不出,被拷打而死,整個白水禪寺被抄了個底兒朝天也沒找到,後來才得知,住持見大事不妙,偷偷派遣親信和尚帶著那面古銅鏡潛逃了,於是又查找那個親信和尚,方知他半路在山谷遇到老虎,差點命喪虎口,奔逃中將古銅鏡丟失,不知所蹤了。

直到隆興元年,還有人在嘉陵見到王甲,六十多歲的他雖然照樣在打魚,雖然沒有了古銅鏡帶來的富甲一方,但身體健壯,家庭和睦,算得上是“晚年美滿幸福”。

銅鏡就是銅鏡,自然不可能為妖為害,古代筆記中的這些故事大多包含有某種勸喻之意,勸人要言而有信,勸人要房事有節,勸人要取之有道……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就像並不平整的銅鏡中照出的並不清晰的影子,面對這種情況,古人認為凡事不應太盛、太盈、太滿,尤其不可將非己之物佔為己有,否則就會“大事不妙”。現代人讀這些,大概覺得都是愚昧迷信,只博一笑耳,殊不知古代筆記中,有幾個妖是自來的?又有哪樁禍不是自找的?

■呼延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