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放療後就有放射性了嗎?

薛學銘


癌症病人做了放療,是不是有輻射,不能和家人接觸?甚至有的人擔心拍了X光做了CT也不能跟家人接觸,擔心有輻射。這些顯然是因為不瞭解“放射”是什麼回事。

無論是放射性檢查還是放射性治療,都分為兩類,要區別對待。

一類是像X線攝片和CT等檢查,是通過X射線的照射而成像,是利用X線在不同組織中的穿透力不同而顯像區別不同的組織和病灶。這種檢查,就是通過X線機或CT機對人體某部位進行照射,它的輻射只發生在做檢查的當時,離開檢查室,輻射就沒有了,所以檢查一停止,或病人一離開檢查室,輻射就沒有了,離開檢查室後,對他身邊的人沒有任何傷害。對病人自己,也只是當時檢查的時候受到一點輻射(不同的檢查項目,不同的檢查時間,輻射量不同),對病人的傷害也是很小。當然,過於頻繁做這類檢查也是有傷害的,但如果病情需要反覆檢查,也不要顧慮,因為你得權衡利弊。

就治療來說,這類治療是外放療,本質上是一樣的,用高能放射線(比如X射線)殺死腫瘤,也是在體外通過大型醫療設備加速器來完成對病人某部位腫瘤病灶的照射,當然,這個輻射量是很大的,但正是需要這種輻射來殺死癌細胞,不過,會盡量做到精確,所以需要做計劃,要定位,而且現在的放療越來越精確,像什麼X刀、珈瑪刀也都是精確外放療的一種,集中放射性對著腫瘤病灶,而對周圍組織儘管可能少照射。它的輻射也只發生在做治療的當時,治療一結束,機器一關,啥都沒有了,病人離開治療室,也沒有輻射,對其他人沒有任何傷害,根本不用擔心。

另一類就是像ECT、PET檢查,這屬於核醫學檢查,需要用到放射性核素藥物,做檢查前需要把放射性藥物通過注射等途徑進入病人體內,而檢查結束後,這種放射性藥物還會殘留在體內,所以病人檢查結束後,離開檢查室,仍會持續發出輻射一段時間。因此,需要對與病人密切接觸的人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比如,隔離,不要靠得太近。醫生會對病人和家屬特特別交待,遵囑執行就可以。

就治療來說,這類治療就是內放療,將放射性藥物粒子置入腫瘤病灶,這種放射性核素粒子會持續發出射線,從而殺滅癌細胞,這也是一種局部治療,它只能放置了粒子的病灶有殺傷作用以及對附近的正常組織也有一定的輻射傷害,但距離短,傷害有限。不過,由於這種放射線核素粒子在全部衰變完之前,會持續發出射線,所以和這類病人接觸需要注意,不要距離太近,特別是孕婦和嬰幼兒。


腫瘤專科醫生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觀念的重視,加上腫瘤的高發和年輕化,很多人都開始注重避免一些有害的因素,包括電離輻射。

放療後,病人會具有放射性嗎?

放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一種有效手段,很多腫瘤可單純依靠放療得到根治。放療包括體內照射和體外照射。

1.體外照射 在完成操作後,設備停止,輻射即消失,患者體內不會殘存放射性。並且現在的定向立體照射技術,可通過CT掃描定位,將各個照射野的放射線集中到腫瘤區,大大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受照射量,顯著減輕了不良反應。


2.體內照射 即放射性粒子植入

是指在B超或CT引導下,將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內,利用放射性粒子持續釋放射線來殺傷腫瘤細胞。所以患者體內是有放射性的。

放射性粒子植入後,體內的輻射有多強呢?

I-125粒子的輻射有效範圍為1.7釐米,並且80%的劑量分佈在1釐米內。即使近距離接觸患者(0.5米內),一天接觸12小時,接觸一年的總劑量也只有0.3mSv,遠遠達不到警界線。但是應當注意,粒子子植入應距離大血管、氣管、尿道、盆腔臟器等1釐米以上,避免引起併發症。
像這位49歲的女性患者,肺內單發轉移瘤,放射性粒子植入五個月後,複查顯示腫瘤顯著縮小


,幾乎看不到瘤體了,治療很成功。

總的來說,放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有效手段,很多患者因此長期生存,甚至痊癒!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對於其中潛在的風險和不良反應,醫生一定會詳細解釋。不必聽信某些江湖傳說,談放化療色變。

專業的事情,請諮詢專業人士,不懂可以去了解,但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畢竟現在騙子太多,好人不夠用。🙏🙏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歡迎關注我的悟空問答。


影像科豪大夫


病人放療後是否帶有放射性,對家人是否具有輻射危害,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很多患者及家屬都希望瞭解。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放射源,也就是說是體外放療,還是體內放療。

如果是體外放療,那麼放射源在體外一定距離的機器內。所以放療後不存在放射性,可以親密地和親戚朋友在一起。

如果是體內放療,這裡有兩種,1、內照射將放射源置於體內,放射源附近的臟器有放射性,故而要注意保護周圍人員。2、全身放射性治療是將放射性元素注入血管內(如放射元素鍶治療多發骨轉移),這些放射性元素隨血流到達腫瘤及全身其他部位,隨著人體代謝,還會排入唾液、尿液等分泌物中,所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要保護好周圍人員,處理好排洩物。

放療的方式不同,保護措施也不同,具體應需而定。

抗癌健康網努力打造一流的癌症腫瘤醫患交流平臺,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分享抗癌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