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給出的藥方,能否治得了房地產的病?

昨天,京東宣佈進軍房地產,但這已經不是這家電商平臺首次向房地產跨界。

早在2014年,京東就曾把橄欖枝伸向彼時同樣面臨緊縮調控的地產行業,京東的房產眾籌與淘寶的房產拍賣先後上線,都曾轟轟烈烈,喧囂一時,但最終一地雞毛,黯然收場。

京东给出的药方,能否治得了房地产的病?

這一次,京東挖到了地產行業的老炮Tiger,信心滿滿地宣佈進軍房地產,並針對住宅地產、商業地產、特色地產的問題分別給出了藥方。照方抓藥,能否表裡兼治,緩解沉痾?

1

定 位

互聯網+曾風行一時,彷彿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任何一個行業都能高高飛起。但與房地產的失敗嘗試,卻給互聯網行業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相比高頻低價的互聯網,房地產的消費頻次雖然較低,但昂貴的客單價讓任何一個消費類平臺都只能望其項背。同樣,房地產的利潤率,也足以讓所有消費類平臺垂涎不已。

以京東為例,自2004年成立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至2016年Q2才開始實現盈利。今年上半年,京東淨收入為1684億,而昨天宣佈深度合作的房企碧桂園,同期銷售額是2889億,上半年京東淨利潤為18.2億,而萬科的同期淨利潤是73億。

所以,無論是從消費端,還是從企業的規模實力來看,互聯網與房地產的合作,房地產才應是主角,也就是房地產+互聯網。只有分清主次關係,才能理順商業模式。

本次京東的再進發,姿態放得很低,將自己定位為“大地產時代的服務平臺”。個人認為,這個定位,比較到位。

2

模 式

房地產與電商平臺的客群,儘管從消費習慣、行為模式來看涇渭分明,但是否存在重疊?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描摹客戶畫像、信息傳遞、導流線下就是京東繞不開的三個關鍵點。

對於客戶畫像的描摹上,個人認為相比新聞類、社交類平臺,京東的優勢更為突出。

第一,京東掌握客戶的消費實力,這一點不用展開,都懂的;

第二,京東瞭解客戶的家庭結構、並洞悉其變化,這一點從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上就可以準確體現出來;

第三,京東手握客戶一手的地址信息,無論是個人住址還是公司地址,由此可以界定客戶從事的行業,常用住址的變化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客戶居住水平的升級。

有了這三點,一個個藏在訂單後客戶就變得立體鮮活起來。

他的快遞地址由大學改到了某小區,畢業工作了;他最近在採購婚慶用品,準備結婚了;他每月固定的消費金額由幾百增加到了數千,很可能是升職加薪了;他的地址換到了某高端項目而且在購買大宗家電,一定是買了新房子;他的訂單中老人常用的保健品越來越多,年邁的父母對健康的關注度提升了。

每一次改變的背後,都能衍生出對房地產的需求,無論是租賃、購房、文旅、養老、商業,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給客戶推薦適合他們的住房產品,確實有助於地產營銷。

之後京東需要考慮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把有效的信息傳遞給客戶,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這是一件太輕鬆的事兒,但京東還有一條線下通路,也就是快遞員,怎麼不讓客戶反感地用好這條通路,需要方法和技巧。

實現信息的精準到達之後,導流至線下還得要開發商的大力配合,這也是常規的營銷手法,碧桂園針對京東房產就推出了一批特惠房源。

這三點,京東能夠真正落實到位才能創造價值,如果僅僅是在京東首頁增加一個房產二級頁面,線上導流的常規手法就毫無意義了。

另外,京東房產究竟能獲得京東大平臺怎樣的支持?可整合調配哪些資源?目前並不清晰,這也為最終的落地執行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3

創 新

京東給出了幾種創新模式,但個人認為,對於地產行業來說,真想為開發商嫁接有效資源,金融是首選,但在目前緊張的調控形勢下,恐怕又會觸及紅線。而京東的這些所謂創新,至少就目前給出的資料還看不出對開發商有太多實際意義。

比如VR體驗只是非主流的營銷方式之一,幾百數千萬的一套房,客戶不可能僅通過線上體驗就產生實際購買,最終還是要導流到線下,才能最終達成交易。而線上到線下的過程,也不是僅靠一個VR看房就能實現的,還需要綜合性的推廣手段。

此外,京東提出的定製裝修、定製合作開發等,更是從自身角度出發的主觀想象,難以落地實施。而為開發商提供商業招商運營上的支持,也同樣存在著實操上的難度。

京東在通稿中寫道:“京東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已經先後發展了160多家京東之家和京東專賣店、200多家京東母嬰體驗店以及5000多家京東家電專賣店……這些線上線下結合的產品將會逐步落地商業地產項目。”聽起來數量不少,但門店的面積有多大呢?京東舉出的例子是今年落戶在通州萬達廣場的京東之家,店面面積不過區區200㎡。

對電商平臺來說,壓縮店面面積、控制成本無可厚非,但對於動輒數萬、數十萬平米體量的商業項目來說,200平米的租賃需求,不管怎麼說也算不上多大的支持吧。

除了自營的線下門店,京東還號稱“京東海量的品牌、商家資源將為地產商招商提供支持。”

作為一個提供線上交易的電商平臺,能夠實時瞭解到上游商家開辦線下實體店選址需求,還能將這種需求轉給開發商,聽起來怎麼也算不上靠譜。

敢問,京東房產要組建一個多大的團隊來嫁接二者間的需求?盈利模式又是怎樣的呢?這兩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這種所謂的支持無疑名不副實。

作為一個電商平臺,京東房產能把客戶導流的事兒幹好,就算成功,至於“5年內成流量、線上交易量雙料冠軍”,鏈家聽完,呵呵了事。

京东给出的药方,能否治得了房地产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