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委追授陳朝貴同志「甘孜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州委追授陈朝贵同志“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近日,州委下發《中共甘孜州委關於追授陳朝貴同志“甘孜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追授陳朝貴同志“甘孜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州委追授陈朝贵同志“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為進一步激勵全州廣大黨員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牢記宗旨、服務群眾,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場,打贏深度脫貧攻堅戰,近日,州委追授陳朝貴同志為“甘孜州優秀共產黨員”,並號召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向陳朝貴同志學習。

陳朝貴,男,漢族,1970年4月出生,四川省瀘定縣人,200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瀘定縣德威鄉海子村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他被州委、州政府授予“甘孜州優秀村委會主任”稱號,2015年被授予“全州百千萬康巴英才工程優秀基層基礎人才”稱號,多次獲得縣、鄉致富帶頭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等榮譽。2017年11月12日,陳朝貴同志在為貧困戶運送建築材料的途中不幸發生事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7歲。陳朝貴同志去世後,他的事蹟和精神在當地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州委號召,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要向陳朝貴同志學習。要全州各級黨組織要把學習陳朝貴同志先進事蹟納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要內容,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多形式、多渠道廣泛開展學習宣傳。廣大黨員要以先進典型為榜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奮發有為再創佳績,為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再立新功。

《追記!這位把生命獻給我州脫貧攻堅的好黨員》

州委追授陈朝贵同志“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83年前,中國工農紅軍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攀爬鐵索,勇往直前,英勇飛奪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今天,在這裡一位懷著滿腔為民情懷的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忠誠擔當,為心中的理想倒在了扶貧攻堅的路上。

2017年11月12日,瀘定縣德威鄉海子村黨支部書記陳朝貴,在幫助貧困戶運送建材時不幸遭遇車禍,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一位兢兢業業的共產黨員,一位脫貧攻堅戰士的生命靜止在那一刻。他的生命,生如夏花一樣絢麗,逝如秋葉一般靜美。

冬日的寒風中夾雜著悲泣的嗚咽,人們排著長隊與陳朝貴作最後的告別,面對英年早逝的陳朝貴,大家悲痛萬分,惋惜之語不絕於耳。

州委追授陈朝贵同志“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陳朝貴(左一)帶頭為貧困群眾整治土地

生命的最後時刻

75歲的村民陳國元老人悲痛地說:“陳書記自從擔任村幹部10年來,他始終是沒日沒夜地幹,在他的帶領下把一個窮村變成了富村。現在路通了,水來了,燈亮了,產業搞起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可萬萬沒想到,這樣的好人卻走了,真讓心痛啊!”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是陳朝貴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掛念的還是困難群眾的事。

陳朝貴隨身總是帶著一個小本子,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天的各項工作,幹完一項,劃掉一項,有時還會列著老百姓的一些問題和困難。

“前幾天他還向我說起明年村上的發展設想。”我們見到陳朝貴的妻子吳東蓮的時候,她還是一臉傷悲和疲憊。然而面對我們,她堅毅的臉上又淌下了淚水,對於此,我們也感到自責,我們不應該在她內心還在滴血的時候提起她心愛的丈夫和那些令她心痛的往事。

出事那天,天還沒亮陳朝貴就悄悄起床,為了能讓妻子吳東蓮多睡一會,他都不忍心打開電燈,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他到院裡發動著那輛新買不久的拖拉機,吳東蓮知道他是去幫助小莊組的貧困戶陳懷銀拉建材,誰知,就是這麼匆忙的離開,竟成了夫妻倆永遠的訣別。

吳東蓮打開一個挎包,“優秀黨員”“康巴英才優秀基層人才”“致富帶頭人”“優秀村支書”

……一本本榮譽證書依次呈現在我們面前。深情注視著這些凝聚了為民心血、詮釋生命價值的證書,我們內心頓時感到既欣慰又悲痛。

11月12日一大早,陳朝貴開著拖拉機幫助貧困村民陳懷銀家運送修建浴室的水泥和磚頭,不幸的是在翻越當地一座叫九龍山時,由於彎急、坡陡、路滑,拖拉機翻下路邊山坡,村民們見狀趕到出事地,將受傷的陳朝貴送往縣醫院。

然而,令人悲痛的是,當天下午14時左右,因搶救無效,陳朝貴不幸離世,年僅47歲。

一顆不變的公心

“陳朝貴一心赴在工作上,心裡只裝著別人,想著百姓,唯獨沒有他自己,他永遠是一個大忙人。”採訪中,德威鄉鄉長陳偉深情地說。

瀘定縣德威鄉海子村轄海子、小莊子兩個村民小組,平均海拔1730米,全村92戶303人。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交通不便,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產業發展難度大,是全鄉貧困程度最深的行政村之一。

10年前,這裡還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當時村裡只有一條羊腸小道,種植的蔬菜水果運不進城只好爛在地裡,一年辛苦養一頭豬還得請人背下山去賣,由於山路都處於懸崖峭壁之上,只要豬一掙扎,便會摔下懸崖,多年來摔死的豬就不少,有時還會出人命。

“如今的海子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有了摩托車,不少家庭還有了汽車,路和網絡都通了,蔬菜水果再也不愁爛在地裡了,我們養殖的山豬、羊子和土雞等,更是供不應求。”村民肖正凱說起這些顯得特別激動和自豪。

這其中的變化,與他們的村黨支部書記陳朝貴分不開。

在修建公路的日日夜夜,陳朝貴白天在工地上與大家一道勞動,晚上卻在工地的帳篷裡守工地,小女兒見他整夜不回家,拉著他的衣服說,“爸爸,這裡太冷了你還是回家住吧。”每次他都說,“不要緊,大家白天修路太累了,我是幹部,守工地是我的責任。”

近年來,在陳朝貴的帶領下,完成了由對口幫扶的省臺辦投入250萬元資金海子村至小莊子村5.1公里的產業路;完成了2.2公里的環線公路;省臺辦投入100萬元修建的村級便民服務中心、配套建設醫療室、文化室、村民活動中心;完成了沿村主幹道和村民聚居地段太陽能路燈的安裝;全村已完成藏區新居建設項目,通過風貌改造完成65戶村民危房改造;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和農灌堰改造及寬帶網絡覆蓋。

走出貧困謀出路

州委追授陈朝贵同志“甘孜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陳朝貴查看果樹生長情況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10年來,他沒有為自己謀取過一絲一毫福利,他想的最多的是群眾利益和村上的發展大計。”在德威鄉知道陳朝貴的人都這麼說。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陳朝貴深深地意識到,農村要想致富,就得有自己的支柱產業,有適合自己的創收項目。海子村雖然地處高半山區,但是日照充足,土地肥沃,適合發展獼猴桃產業和養殖業,

他結合本村實際,提出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兩大途徑。

在陳朝貴的帶領下,海子村已推廣種植蔬菜117畝、種植獼猴桃224畝、種植水晶紅富士蘋果120畝、當歸等中藥材320畝,使全村經濟林面積達到人均2畝以上,全村人均收入也從10年前不足1000元增加到9200元。

群眾眼裡的“土專家”

說起陳朝貴,村民們都為他的勇氣、膽識、實幹叫好。他去世一個多月了,可他的愛人每天都要為他的手機充好電,和他在世時一樣,每天24小時開著機,就在記者採訪她的時候,也還有遠處的農民給他打來電話,請他去幫助給牲畜看病。“大家對他那麼信任,雖然他走了,我還是不能讓大家因他關機而誤事。”吳東蓮說。

“他是一個熱心人,經常給大家的牲畜治病,每次他都不收錢,有時候他不在,我們的牲畜病了只好找外地的獸醫來看,每次僅獸醫的車費就是幾十元,治病還得幾十元,而且效果還不好,現在陳書記走了,我們還不知道今後牲畜病了咋辦。”村民李興安說。

陳朝貴走了,走得匆忙,走得沒有一絲留戀,走得讓鄉親心碎讓天地動容。他是大地的兒子,他為扶貧事業揚起一面生命的旗幟,飄揚在甘孜藏區的群山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