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吉祥怎么谋求?凶险怎么避开?

了凡四训:吉祥怎么谋求?凶险怎么避开?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了凡四训》

白话译文:

血肉之躯,尚有定数 ;义理道德之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书经·太甲》说 :“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 ;自己若是作了孽,就难逃报应了。”《诗经》也说 :“人应该配合天道来行事,自己求取更多的福。”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无子,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还是可以改变。你现在要扩充道德天性,多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易经》也为君子谋划,要谋求吉祥避开凶险。如果说命运是上天注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怎么能谋求?凶险又怎么能避开呢?《易经》开章就说 :“积累善行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这个道理,你真的能够相信吗?

解读:

云谷禅师一直强调要彻底反思自己的过错,今天我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几个过失。一是昨天说话的时候没有顾及别的老师的感受,说话太直了,给人感觉就像是在批评。过后我在想,即使好意,为什么不能私下说呢?为什么要在群里说呢?这不就是了凡先生检讨自己的“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吗?这位老师很不简单,他是个生意人,但是读了很多书,而且从这个群建立就一直鼎力支持,他身上的许多优点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昨天说话有冒犯的地方,请多原谅。

二是昨天说话情绪急躁,前天刚反省了,昨天就犯了。前天睡得晚,昨天起得早,人的精气神不足,言语上就容易出现过失,以后要注意规律作息。我们这个群起名为“修学群”,还是把修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因为不修,学得越多越容易贡高我慢,修得好不好与知识、学历、学问没有直接关系。有的老师对我说 :“哎呀,群里这么多博士、教授,我还是别说话了,还是老老实实做小学生吧。”论知识,多读了几年书,可能会知道得多一些,但我们这个群不是比知识比学问的群,进了这个群,把世间的那些评判标准都放下,就一个目标——修身。

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但是他修得好,成了六祖,神秀比他学问高,但修得不如慧能大师好。白居易曾请教鸟巢禅师 :“佛法所讲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鸟巢禅师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地说 :“这是三岁小孩子都会说的话嘛。”鸟巢禅师说 :“三岁的小孩子都会说,但八十岁的老头子却做不到啊!”许多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做到并不容易。云谷禅师让了凡先生彻底反省自己的过错,这是修的第一步。我们学了书中的道理照着去做,就是修。所以这个群里,大家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立命之学,是后文行善部分的理论基础,就是相信命运可以改变。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相信。任何一种理论,要想被别人接受,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让人相信。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也是问他信与不信。首先要起信。

到现在我们学了两个理论。一个是人的念头善恶决定人的命运好坏。一个是《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概括而言,首先,行善对自己有好处,可以改变命运。其次,可以福祐子孙,对后代有好处。

前代人的所作所为与后代人为什么有关系呢?一是后世子孙的福报也包含在个人的福报之内,二是整个家族的福报本身是一个整体,家族内成员命运的好坏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尤其长辈的德行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天作孽,犹可违”,比如刮风下雨打雷,都可能形成灾害,属于“天作孽”,但是我们可以躲到屋里,把窗户关上,这就是“犹可违”。如果人心坏了,动了恶念,做了坏事,属于“自作孽”。恶因种下了,再有能力,也无法改变了,这就是“不可活”。这句话就告诉我们,积德行善,并没有数量的限制,只要你不作恶,只要你动了善的念头,只要你开始行善,不管多少,一定会对后世子孙产生有利的影响。

这一节大致的意思就是,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如果不去行善不去积德,则是有定数的,是没有出路可言的。如果我们积德了,行善了,所作所为符合了天道,就可以求得更多的福报。孔先生算得了凡先生不能登科第、不能生儿子,这都是上天的定数,只要扩充德性,多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是给自己积福,自己也一定会享受相应的福报。《易经》是讲趋吉避凶的道理,如果人的命运不能改变,那么就谈不上吉可趋、凶可避了。如果人的命运不能改变,那么《易经》开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就很难成立。

总之,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行善积德改变的,人的吉凶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的,而且我们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后代儿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