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史上最勵志的登山詩歌

杜甫《望嶽》:最勵志的登山詩歌

杜甫《望嶽》:史上最勵志的登山詩歌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說法。有說是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仇兆鰲《杜詩詳註》引朱鶴齡),有說是開元二十四至二十八年(736—740)(謝思煒《杜甫詩》),有說是開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737—740)(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詩選》),有說是開元二十四年(顧青《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根據的都是《壯遊》詩中的“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幾句詩,因此認定的時間時大同小異。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較為合理呢?

“忤下考功第”的時間,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在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科考試的具體時間,《選舉志》:“每年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也就是說,考試的時間是冬季。根據杜甫《又上後園山腳》:“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可知杜甫登泰山的時間是某年秋季。

可見,杜甫登泰山的時間,最早是開元二十四年秋季。

開元二十九年,杜甫結束“放蕩齊趙間”的生活,回到洛陽。當年寒食日,杜甫於陸渾莊築土室(窯洞),祭祀遠祖當陽君。可見,杜甫回洛陽的時間,是當年春季,寒食節之前。據此可知,杜甫登泰山的時間是開元二十八年秋季之前。

綜上,可以肯定,杜甫登泰山的時間是開元二十四年秋至開元二十八年秋。

這一時期,杜甫25至29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齡。進士考試落第,他是很不服氣的。杜甫父親杜閒當時在兗州為官(兗州司馬),距離泰山不遠,泰山又是齊趙間第一名勝。杜甫為了排遣落第的鬱悶心情,離開京城後,當年(開元二十四年)即去登泰山,合乎情理。

2

岱宗,岱即泰山。之所以叫“宗”,是因為此山地位尊貴,一是帝王登基要到此山向天禱告,二是此山乃五嶽之長。

齊魯,西周立國,分封諸侯,姜太公、周公分別受封齊、魯。齊、魯以泰山為界,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

造化,造物者,天地草木所從生,即大自然。鍾,匯聚,集中。神秀,神奇秀美。

陰陽,山北面為陰,山南面為陽。昏曉,日出為曉,日落為昏。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這兩句寫近觀泰山,心胸隨層雲翻滾而激盪,雙,目因追隨歸巢的飛鳥而圓睜。

3

會當,應當,應該,可以表達一種願望,一種自我勉勵,總之是尚未完成的行為。那麼,杜甫這一次到底有沒有登上泰山呢?

作於夔州時期(766—768)的《又上後園山腳》詩中“昔我遊山東,憶戲東嶽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四句,分明表示,杜甫是登上了泰山絕頂的。

當然,僅僅這幾句詩還不足以證明杜甫作《望嶽》詩的這一次登上了泰山絕頂,杜甫可能多次登泰山,登上絕頂的是另一次。證明作《望嶽》詩時杜甫登上了泰山絕頂,而不是半道折回,還需要別的證據。

其實,《望嶽》詩中有現成的證據。“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王嗣奭《杜臆》說:“公身在嶽麓,而神遊嶽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王嗣奭這是把這兩句詩當做想象之景解讀。但是,假如我們把這兩句詩當做眼見之景,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是杜甫站在泰山絕頂所見實景,眼前雲霧繚繞,絕壁上飛鳥歸巢。

從景物的真實性角度看,“陰陽割昏曉”,也是人在泰山頂上才能看到的景象。身在山麓,是看不到的。

也許有人會說,詩題《望嶽》的意思是遙望山嶽,登上山頂,就不是望嶽,而是嶽望了。這倒不難解釋。杜甫一生總共寫過三首以《望嶽》為題的詩,除這首寫東嶽泰山之外,還有寫西嶽華山的和南嶽衡山的。望西嶽的,“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是沒有登上華山山頂;但望南嶽的,“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蓋獨不朝,爭長嶪相望。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分明是身在山頂所見景象。華山險峻,登上頂峰不容易;但是衡山低矮,登上山頂一點也不難。可見,是否登上山頂,杜甫都可以拿《望嶽》做題目。

既然《望嶽》是杜甫登上泰山頂上後所作,“會當”就不是表達願望或者自我勉勵,而是對他人(讀者)的建議或勉勵。意思是,登泰山就應當登上絕頂。

4

仇兆鰲《杜詩詳註》有個說法,杜甫以前謝靈運、李白也寫過泰山,但是都沒有杜甫寫得好。

謝靈運寫泰山的詩是《泰山吟》,如下:

岱宗秀維嶽,崔崒刺雲天。

岝崿既嶮巇,觸石輒芊綿。

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

石閭何晻藹,明堂秘靈篇

正如仇兆鰲所言,前四句古秀,後四句平淺。

李白一口氣寫了六首五言詩,總題目也是《泰山吟》。正如仇兆鰲所說,其中有佳句,例如“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等。

其實,杜甫之前寫泰山的詩,不止謝靈運、李白。早在杜甫之前一千二百多年前,《詩經》中也有寫到泰山的,《魯頌·閟宮》第六章有兩句“泰山岩巖,魯邦所詹”,被汪曾祺先生贊為寫泰山最好的詩句(見其散文《泰山很大》)。

不過,要論傳播之廣、知名度之高,杜甫《望嶽》在歷代所有寫泰山的詩歌中無疑是首屈一指的。

5

杜甫《望嶽》因何膾炙人口?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如下三個:

一是有名句。齊魯青未了,前人有“雄蓋一世”(劉辰翁《集千家注杜詩》)、“囊括千里,可謂雄闊”(仇兆鰲《杜詩詳註》引盧世語)等評語。

二是境界大。王嗣奭《杜臆》:“‘齊魯青未了’、‘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皆望見岱嶽之高大,揣摩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歸鳥。此詩中大開合也。”

三是思想積極。最後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精神上接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堪稱激勵人努力上進、奮勇爭先的千古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