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源是怎樣找到的?

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瀾滄江流經東南亞諸國時稱湄公河,是亞洲重要的國際河流。直到近代以後,人們才發現,這三條江河的源頭是如此接近,人們親切地把那一片土地叫作三江源區。而在歷史上,尋找這三條江河的源頭,人們也走過曲折的道路。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一)黃河

在中國古籍中,所謂“河”就專指黃河。直到《漢書》中才有“黃河”之名。因為河流經過黃土高原,挾帶大量泥沙,水渾色黃,因此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稱其為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李白詩句早已深入人心,這當然是詩人浪漫的想象。那麼,黃河的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早在遠古時期,先人們就對此給出了答案。《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約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尚書·禹貢》中有“導河積石”之說,“積石”就是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阿尼瑪卿山,亦稱大積石山。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山海經》則給出了一種很有魔幻色彩的說法:黃河發源於天山,流到羅布泊後,伏地千里,又從積石山冒了出來。

西漢漢武帝為打敗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據說交代給張騫的任務裡也包括尋訪黃河的源頭。張騫通西域時路過羅布泊,發現不管塔里木河的水如何豐枯,注入羅布泊後其水位都沒有大的變化,於是他認定羅布泊之所以豐枯不盈縮,是因為河水流入羅布泊後,藏入地下,形成一條1000多公里的暗流,最後在積石山附近溢出,因此黃河真正的源頭在塔里木河上游。又有《山海經》的記載,又有張騫的“實地考察”,黃河“伏流重源”的說法也被《史記》《漢書》採用,成為一種對後世頗有影響力的說法。當然,根據現代勘測資料來看,羅布泊海拔只有768米,而積石山東黃河第一曲的海拔為3 429米,顯然羅布泊之水是不可能從低處遠越數千裡重嶂,潛發於積石山的。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青海崛起了一個吐谷渾王國。唐代初期,由於唐王朝與吐谷渾之間,時而發生戰爭,時而又和睦交往,就有人到達了河源區的星宿海,觀覽了河源。唐貞觀九年(635年)因吐谷渾犯境,唐以李道宗和侯君集率軍反擊,大敗吐谷渾,唐軍乘勝追擊至河源柏海,即今日的扎陵湖,李道宗和侯君集在星宿海駐紮,並登柏海之上,望積石山,觀河源。可以說,當時對河源的認識,已經從積石山上溯到星宿海了。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自唐至元,歷經分裂時期,自然不利於對河源的探索,但人們對河源的認識卻並沒有停止,如宋朝的“華夷圖”,已把河源繪在積石山以西很遠的地方,相當於星宿海地區。然而,由於作者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因此,連積石山至河源區之間的大河曲都沒能在圖上反映出來。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是第一次把藏族地區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定要在黃河的源頭修建一座城市,他派了一個叫都實的人,領著一些人去考察黃河源頭。他們的考察後來被寫成了一本書名叫《河源志》。根據《河源志》的記載,當時都實一行人實際上還是走到了星宿海,並沒有再往前走,所以他也沒有真正地考察黃河的源頭。

河源間的星宿海是黃河流經兩山夾峙間的開闊川地,是人跡罕至的草灘上的水泡子,大小不一、星羅棋佈,一到晚上月光洩地,星光閃爍之下,草灘上的水泡子也恍若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這段史料也明確記錄了星宿海下面有扎陵湖、鄂陵湖這兩個湖。星宿海離河源不遠了,但是星宿海卻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河源。

三條支流哪個是真正的主源從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開始,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法國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率領中國測量人員用三角測量法在全中國實行大規模測量達11年之久,於1718年繪製成皇輿全覽圖,這是中國運用近代測量法經過實地測量後繪成的第一本中國地圖集,這本地圖集還分別為黃河、長江繪製了河源圖、江源圖。在清代,星宿海和其下的扎陵湖、鄂陵湖已為人熟知。考察轉移到注入星宿海的三條溪流——卡日曲、瑪曲和多曲,希望弄清哪條是主源。

事實上,真正的河源在星宿海以西百餘公里外,探尋起來十分困難。承接清代,黃河源的現代考察熱點,主要在於探明三條支流,哪條屬於正源。黃河干流在鄂陵湖以上分為三條河流,靠北的一條稱為扎曲,很短。靠南面一條稱卡日曲,居中且沿主流方向自西向東的一條稱瑪曲。扎曲在長度、流量、流域面積等都不及瑪曲和卡日曲。爭論發生在中源瑪曲和南源卡日曲之間。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了一支河源查勘隊,工作了4個多月,結論是——居中的瑪曲是正源。1978年,青海省測繪局組織有關單位在河源區考察了一個月,得出了相反的結論,認為南面的卡日曲更長,因而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更合適。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上報水利部,仍認為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瑪曲曲果樹立了河源標誌。2008年,青海省政府組織了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活動,考察隊的結論是——卡日曲是黃河正源。關於瑪曲和卡日曲,哪個才是黃河正源,看來仍存在不同意見,各有各的主張和道理。但也許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隨著人們對黃河源區考察的深入,現在的人們對於黃河是怎麼發源的,黃河源區是怎樣一番圖景,已經有了越來越清晰明瞭的認識。

(二)長江

長江,古稱“江”,漢代稱“大江”。長江一詞是在漢魏六朝的文獻中才出現的。長江,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第一大河。《尚書·禹貢》中不但講到了黃河的源頭,也講到了長河的源頭,即“岷山導江”。意思是說,禹疏導長江曾到達岷山,也有認為長江源於岷山之意。

據於此,在《山海經·中山經》中也明確記載“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在西漢的歷史記載裡,有人對岷山導江這個說法有了新的解釋。他認為書裡記載的岷山不是嘉陵江所在的岷山,而是今天四川西部的松藩北部的岷山,岷江就是這樣被當作長江正源了。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東漢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說,金沙江從宜賓進入了長江。金沙江和岷江確實在宜賓相匯,但問題在於,倒底是金沙江,還是岷江,才是長江的主流。由於《尚書·禹貢》在古代被列為“經書”,“岷山導江”之說影響很久遠。

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經注》中也肯定了這種說法。直到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進行實地考察,抵達雲南石鼓附近,發現金沙江比岷江長遠,撰寫了著名的《江源考》,對“岷山導江”之說提出了異議,鮮明地主張把金沙江作為長江正源。

他指出,岷江經成都至宜賓不及千里,而金沙江經麗江、雲南烏蒙至宜賓,共二千餘里,岷之入江,與渭(渭河)之入河(黃河)一樣,只是“支流”而已,“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江)為首”。

不過,根據現有的記載推測,徐霞客最遠只到了雲南麗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而上,離江源還非常遙遠。“江源如帚,分散甚闊”清朝康熙後期,為了編制精確的全國地圖,曾多次派人探測青藏地區,包括江源在內。因此,在皇輿全覽圖上,明確標示金沙江上源為“木魯烏蘇河”。

不過,使臣在1720年到達江源地區,面對密如漁網的眾多河流,不知所以,只好在奏章裡寫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闊”,就是說那裡的河流多得就像掃帚一樣,千頭萬緒,不知長江的源頭究竟在哪裡。但至少,那個時候對於長江源地區的面貌已經有了直觀的瞭解了。

在中國近代史上,不同國籍的所謂探險家們曾經多次踏上青藏高原。沙皇俄國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1867至1885年的18年間,曾五次率領武裝“探險隊”竄入我國新疆、青藏地區活動,其中兩次到達通天河上游。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茲洛夫率人兩次經過柴達木盆地,翻越巴顏喀拉山,來到通天河北岸。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更深入到現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尕爾曲。1896年,英國人韋爾伯曾到達過楚瑪爾河上游。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也曾到達柴達木盆地的南緣崑崙山附近。他們雖然都已到達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源頭。

長江也有三個源頭,真正認識長江源頭,還在新中國成立以後。1956年8月,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人力到長江源頭的曲麻萊等地實地查勘;1976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同有關單位組織考察隊,對長江源頭進行考察,考察發現長江有三個源頭,南源為當曲,北源為楚瑪爾河,中源為沱沱河。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經過艱苦的工作,最後於1978年1月13日報道了考察成果,認為長江源頭位於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當曲河長度雖然略長於沱沱河,但相差無幾,並因源頭方向轉向東南,不宜作為正源。而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對長江源頭三大水系考察後認為,當曲長度比沱沱河長16.6公里,當曲的流量比沱沱河大5倍,當曲的流域面積比沱沱河多1.33萬平方公里,同時河谷發育程度也相對好一些,唯有河流方向與長江主流方向不一致。經綜合分析,考察隊建議把當曲作為長江的正源。

(三)瀾滄江

馬可·波羅幾次到過瀾滄江瀾滄江是著名的國際河流,東南亞第一巨川,亞洲第六大河,源於青海,經西藏、雲南出國出境成為老撾和緬甸的界河,被稱為湄公河,湄公河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

從古至今,無數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瀾滄江流域,但是很少有遊客留下歷史記錄。有兩個奇人在瀾滄江畔留下了遊歷的蹤跡,第一位留下記錄的是元代來自歐洲的異鄉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在元朝當官當了17年,幾次到過瀾滄江,但是由於當時的條件,所以他沒有能夠沿著瀾滄江尋找源頭。

三百多年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的人出現了,他就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從20歲開始他的遊歷生涯,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而走得最長、費時最長、遊記文章寫得最多最精彩的是瀾滄江、金沙江及周邊地區。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民國3年(1914年),甘肅天水人周希武,作為甘肅勘界大員周務學的隨員,與洮陽人牛載坤合作在玉樹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考察。在考察期間,牛載坤“衝寒冒險”,遍歷瀾滄江及通天河中下游一帶,進行測量,製成我國第一張用新法繪製的玉樹地區簡圖,而周希武“訪問長老,參考圖志”,深入考察玉樹地區的山川風俗、形勢要隘,並參考舊時檔案,以類排比,寫出了《玉樹調查記》。《玉樹調查記》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瀾滄江的源頭及周圍水流情況。

19世紀中葉後的尋訪瀾滄江源頭的探尋,比長江、黃河要晚得多。1866年,有6個法國人從越南溼熱的森林出發,沒有任何瀾滄江的資料,到了中國西南部的寒冷山區,長途跋涉兩年之久。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他們難以準確測定瀾滄江的長度,也無法提供充分的證據以證明源頭之所在。

1994年,美國探險家米歇爾·佩塞爾與他的兩個同伴從玉樹州出發,沿瀾滄江尋找源頭,他們走了好幾天,到了一個當地叫隆布拉的地方,認為那就是瀾滄江的源頭。米歇爾·佩塞爾時年58歲,他付出了常人難以體會的艱辛,可他對瀾滄江源頭的認定卻被證明是一個錯誤。在1994年以前,瀾滄江源頭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扎曲上游的兩大支流:扎阿曲和扎那曲。瀾滄江北源扎阿曲,山上盡是紅土,夏天下暴雨時流出紅色的水。可扎那曲雨下得大時,流出的水卻是白色。當地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若扎阿曲下雨大,流到雜多縣城的水很紅;若扎那曲下雨大,流到縣城的水是白色,村民據此可判斷南北兩源下雨的狀況。

經過多次開展的科學考察,目前在國內,扎阿曲為瀾滄江正源已基本取得共識,但要確定扎阿曲上游的兩大支流誰為正源並不容易,因為它們太相近了。

三江之源是怎样找到的?

1999年,兩支中國科考隊再次進入瀾滄江源區考察。6月27日,中科院遙感所的劉少創博士將一面藍色旗幟用石塊壓在冰川邊上,這是他發現的瀾滄江吉富山源頭。7月19日,德祥瀾滄江源頭科考隊將一塊“瀾滄江源頭”的石碑立在了果宗木查山坡上,宣佈由冰川融水匯成的拉賽貢瑪為瀾滄江的源頭。吉富山源頭與拉賽貢瑪源頭相距約6公里,僅一山之隔。而從那之後,劉少創等人還多次到瀾滄江源區考察。儘管對瀾滄江源頭還有爭議,但現在的人們,對於瀾滄江的源頭的認識,已經越來越精細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