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楊梅發現平江一神祕古墓 墓主疑似清代皇帝親冊修職郎

村民采杨梅发现平江一神秘古墓 墓主疑似清代皇帝亲册修职郎

村民采杨梅发现平江一神秘古墓 墓主疑似清代皇帝亲册修职郎

岳陽日報全媒體訊(長江信息報記者 方講求)近日,岳陽縣月田鎮的村民張盤根,在平江縣板江鄉黃泥村的深山中採摘楊梅時,看到一座古墓後,逢人便會談這座古墓的“奇特”之處……聞訊前往觀看的眾多好奇者,對大山之巔有這麼一座古墓感到特別好奇外,墓主人的身份更是引起了種種猜疑……

記者經過多方採訪瞭解到,墓主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流落到黃泥村,經過艱苦創業發家致富後,大行公益,被清朝皇帝冊封為“修職郎”。

大山古墓引眾人猜測

從岳陽市區出發,途經岳陽縣月田鎮洞口村後,進入平江縣板江鄉黃泥村。古墓發現者張盤根告訴長江信息報記者,黃泥村是四面被叢林密佈的大山包裹,三面環岳陽縣,村民們要想進出大山,必須“借道”岳陽縣的洞口村,才能到達鄉鎮中心地帶。

汽車在崎嶇的山村公路“爬行”了半個多小時後,抵達一處名叫滴水崖的地方。由於山路越來越陡峭,犬牙交錯般的山石鑽出來,佈滿了這條簡易公路。記者一行只得棄車徒步,在山林間穿行了20來分鐘,才來到一處佔地約2000多平方米的廢墟房屋前。據當地村民介紹,從該房屋的建築風格和規模,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興盛與輝煌。張盤根告訴長江信息報記者,這是陳氏祖屋,因為陳氏家族的人都搬遷到山外去了,房屋年久失修後大部分已經倒塌了。

跟隨張盤根穿過雜草叢生的山埂,記者來到陳氏古屋後面的半山腰,茅草叢中一座古墓映入眼簾。據村民介紹,古墓是典型的清朝墓葬建築風格。三重簷廡殿寶頂式,四柱三開間,左右施抱鼓,陰刻楷書、篆草書行碑文,上刻喜鵲鬧梅、鴛鴦戲水、搖錢樹、奉祿如意、琴棋書畫、撲地獅等圖紋與花卉瑞獸圖案。主碑上撰刻有“皇清例贈修職郎陳公正春大人之墓”和“皇清例贈修職郎陳公元臣侍翁先生墓誌銘”等文字。

墓主碑顯露主人身份

在平江縣南江學區辦公室,長江信息報記者見到了自小就研習書法的李向東。他仔細觀看了墓主碑和墓誌銘的拍攝資料後,確定墓誌銘是篆體文頭、楷體行正文碑文。由於古墓歷經風雨腐蝕,字跡已變得十分模糊,李向東經過長達5個多小時的反覆甑別後,還原了墓誌銘全文。

“皇清例贈修職郎陳公元臣侍翁先生墓誌銘:先生性剛而柔,心嚴而慈,極渾厚,極精明。山林樂處,嘯傲煙霞,種植維殷,頻經風雨,樹駿德,建鴻猷,其功甚偉,而且文人蔚起,玉筍班聊,人世之福澤兼而有之。子與先生,誼重芝蘭,婚成蘿蔦,花朝月夕,喜接清談,杯酒盤餚,歡陳至意。先生壽歷古稀,營阡表於屋左之陽,佳城告竣,屬子誌之。子邇歲時事壽累,筆硯荒唐,愧文不稱德膚。先生以德永,非藉文傳也。援筆略紀其實,為之銘曰:陟彼高岡兮鳳翥鸞翔;垂裕後昆兮積厚流光;湖燈阿護兮墓左焚黃;伊人宛在兮終焉允藏。太學生愚侍弟李尊吾拜撰。”

岳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管理科工作人員歐繼凡介紹到,“皇清”,對清朝的正式的尊稱,一般稱“大清”。“例贈”,按慣例贈予某人已去世的祖輩的爵位。“修職郎”,正八品文官的散階,散階是授予官職時同時授予的虛銜,無實權,相當於現在的“享受正科級待遇”,一種低級的散官爵位。“皇清例贈修職郎陳公元臣侍翁先生墓誌銘”,即清朝皇帝循例授予已去世的陳正春的封號,藉以說明墓中人生前的榮耀。也就是說陳正春生前是當地比較有名望或為清朝做出過貢獻的人。至於墓誌銘志是敘述死者姓氏、生平等,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和讚頌。“因此這座古墓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它對我國清代的墓銘文制亦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古墓的後人可到平江縣文物管理機構進行不可移動文物登記,並根據價值來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

至於古墓主人為什麼會被清朝皇帝冊封為修職郎,就要找到古墓的後裔或是陳氏族譜才能瞭解到詳情。”歐繼凡說。

隨後,記者再次趕赴平江縣,尋找古墓主人的後裔。

古墓主人為當地慈善家

通過多方查找,長江信息報記者在平江縣板江鄉敬老院見到退休於平江縣某機關單位,從事過文字工作的陳江平。

“你們算是找對人了,祖墳就在老家的後山上,因喜愛文字的原因,有事沒事愛去讀墓碑上的墓誌銘,找老一輩的人探究這座古墓的故事,後來又從陳氏族譜上更詳盡地瞭解到老祖宗死後,被清朝皇帝冊封為‘皇清例贈修職郎’的經過。”陳江平講述起古墓主人陳正春艱苦創業發家後,慈善鄉鄰,在亡故後被皇帝冊封為修職郎的傳奇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因清軍和太平軍在皖南一帶拉鋸作戰,屍體未能及時處理,爆發了包括傷寒、痢疾以及霍亂等多種疾病,由於醫資匱乏,導致百姓大量死亡。為躲避瘟疫,年輕力壯、飽讀詩書的陳正春帶著家人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山高林密的板江鄉黃泥村,搭了一個茅草棚定居了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依靠開荒種地,經營紅茶生意發家致富的陳正春,開始大興土木建造房屋和購置田莊,同時創辦私塾,免費讓周邊貧苦家庭的孩子都來讀書。

“別看我們村現在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當時人口鼎盛時期達到了600多人,因為先祖極為重視教育,貧苦人家的孩子來私塾讀書,不但是免費,而且還包吃包住,一直到現在我們黃泥村還保留著勤耕苦讀的好家風!你們看到倒塌的房屋廢墟,就是我的先祖陳正春修建的,雖然修建在大山之巔,但是雕樑畫棟好不氣派。”陳江平介紹到,光緒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享年70歲的陳正春病故後,因對當地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清朝冊封他為皇清例贈修職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