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ETF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浅析:ETF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发展历程

1993年,借鉴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发起了称为多伦多35指数参与单位的经验,美国股票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跟踪S&P500指数(标普500)的ETF——SPDR。随着ETF在国际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ETF的发展也提上了日程。200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发展委员会研究产品创新时,提出最初的ETF设想。2002年4月,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的建立了交流ETF研究成果的联系。2004年12月中国推出第一支ETF产品——上证50ETF。2011年11月25日,七只ETF基金(50ETF、180ETF、红利ETF、治理ETF、深100ETF、中小ETF和深成ETF)纳入融资融券标的的范畴。2012年4月5日,上交所联合华泰柏瑞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了首只T+0模式跨市场ETF--上交所沪深300ETF。2013年5月15日,由国泰基金推出的纳斯达克100指数ETF基金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2015年上证50ETF期权上市交易,是ETF衍生产品的一大创新。

发展现状

截止至2017年底,中国国内共有23只ETF成立,市场上ETF共141只,总规模为2320.65亿人民币,相比2016年底规模增加273.52亿人民币,上涨幅度为13.36%,这表明机构布局ETF的热情依然高涨。

浅析:ETF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截止至2017年底,中国市场上ETF的数量共141只,总规模为2320.65亿人民币,相比2016年底规模增加273.52亿人民币,上涨幅度为13.36%。其中,2017年新发的23只ETF在该年年底的总规模达到142.43亿人民币,历史存续产品的规模增加131.09亿人民币。不过,从场内份额变化情况来看,历史存续ETF 在2017年底的场内份额共计796 亿份,相比2016年底的905.55亿份减少了12.10%,有超过2/3 的产品份额反而在2017年都出现了缩水,说明存续产品规模的增长主要还是源于产品净值的上涨而并非份额。

浅析:ETF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按资产类型来划分,ETF可分为股票型ETF、债券型ETF和商品型ETF。其中债券型和商品型ETF的规模较小,股票型ETF规模较大。股票型ETF中又可细分为宽基、行业、主题、跨境、Smart Beta ETF 五个子类型。从基金数量来看,宽基和行业ETF的个数分别为50只和48只,数量较多;从规模上来看,宽基ETF为1676.53亿人民币,而行业ETF、主题ETF和跨境ETF的规模分别为141.73亿人民币、167.01亿人民币和125.43亿人民币,Smart Beta ETF的规模仍较小,仅为33.56亿人民币。

浅析:ETF基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基金公司布局情况来看,截止2017年年底,共有29个公司管理这141只ETF基金。从规模上来看,华夏基金以649.84亿人民币的规模当仁不让稳居第一,第二位是华安基金,共管理257.06亿人民币的ETF资产,易方达则以238.92亿人民币位居第三位,前三强规模的累计占比几乎达到全市场ETF规模的一半,可见基金公司层面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但低于前篇提到的美国ETF基金前三甲的市场集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