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不仅在朋友圈,还在父母的饭碗里!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那天,铺天盖地的祝福充满了微信朋友圈。表现出大家对父母的“孝”意识。然而关于什么是“孝”?怎样对待父母才算是“孝”?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模糊的。因为我们从小没有接触过“孝”教育,更没有衡量标准,大家只是凭着自己的认知去理解。所以现代的“孝”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然而历史上却是有衡量标准的,并且树立了24个“孝”的典范,可以为现在的我们提供借鉴。

“孝敬”不仅在朋友圈,还在父母的饭碗里!

“百里负米”的子路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子路,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他年轻的时候,家中非常贫困。因为远离父母,子路平时就采食野菜,把米节省下来。从百里之外,担着米给父母送回家。父母去世后,子路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想起父母,子路慨叹说:“现在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还有机会啊?”孔子赞扬子路:“你侍奉父母,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孝敬”不仅在朋友圈,还在父母的饭碗里!

“拾葚异器”的蔡顺

新朝时期,有一个河南人叫蔡顺。他少年丧父,对待母亲十分孝敬。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母子俩就拾桑葚充饥。一天,蔡顺在拾桑葚的时候,遇到了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表示对蔡顺孝心的敬意。

“孝敬”不仅在朋友圈,还在父母的饭碗里!

“怀橘遗亲”的陆绩

三国时期,有一个科学家叫做陆绩。六岁的时候,小陆绩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大军阀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们,陆绩便偷偷地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生活中,像蔡顺和小陆绩这样的事例很多,不过大都发生在小孩子身上。成家后,能象子路这样对待父母的几乎没有。现在社会上,有几个人在吃好东西的时候,会想到父母呢?当自己一掷千金地去吃山珍海味的时候,想一想父母的饭碗,就知道自己是否“孝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