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基本表現是什麼?

生活中,關於如何孝順父母這個話題,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造成了很多人在孝敬父母方面,有些力不從心。所以很多人認為:給父母錢花,保障父母的物質需求,供給吃喝用品就是孝順了。能夠做到這些,確實屬於已經做的非常好的了。但是按照古人的標準,這還算不上“孝”。那孝是什麼呢?

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基本表現是什麼?

孝順父母在於“敬”

關於什麼才算是“孝”,孔子的學生子游曾經請教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說:有的人認為,只要是能夠供養父母就是孝順,這其實和養狗和養馬是沒有區別的。在這裡,孔子提出來孝的本質是“敬”,也就是要“敬愛、尊敬、敬重”父母才算是孝。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那怎樣做才算是對父母的敬愛呢?《弟子規》中有個觀點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必須要恭恭敬敬地聽從。父母的責備,必須要順從地接受。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尤其是現代社會,教育普及,人員流動大,年輕人見過識廣,和父母之間存在著認知上的差距。想要做到聽父母的話,就變得更加困難。不要說成年人,就是小孩子,在追求個性獨立的大環境下,青春叛逆期也不會聽父母話。更有甚者,對父母大吼大叫,亂髮脾氣。造成這類現象發生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內心深處缺乏對父母的恭敬之心。

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基本表現是什麼?

劉邦“孝”封太上皇

漢高祖劉邦的人品,在歷史上是備受爭議的。很多史學家稱劉邦為流氓皇帝。但是劉邦卻是一個非常孝敬的人。他當了皇帝以後,仍然和普通人一樣,見了他的父親劉太公都要行大禮,也就是要磕頭。漸漸地,劉太公覺得自己的兒子是皇帝,每次對自己行叩拜之禮有失皇帝的尊嚴。有一次,在劉邦前來探望自己的時候,劉太公就隨同僕人一起到院子裡面去迎接劉邦。並且劉太公也和僕人一樣拜見劉邦。這可嚇壞了劉邦。劉邦趕忙攙扶起父親,說:“哪有父親拜見兒子的,這不是折我的壽嗎!”可是劉太公畢恭畢敬的說:“我只是普通的臣子,哪有君主拜臣子的道理呢?”劉邦聽後,啞口無言。他反覆思考之後,終於想出來“太上皇”這個名詞。於是封劉太公為“太上皇”,這樣自己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拜見自己的父親了。

弟子規|孝順父母的基本表現是什麼?

敬愛是發自內心的

從劉邦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父母的敬愛之心是需要發自內心的,與每個人的學識、地位和閱歷無關。只有內心深處對父母存有恭敬的人,才會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永遠是充滿愛的,即使是責備和訓誡,也是出於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有句古話叫做“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即使母親一百歲了,八十歲的兒子在她眼裡仍然還是孩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子女,只有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感恩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才會從內心深處發出對父母的敬愛。再者說,父母的閱歷一般是會高於子女的,父母說的對,那是必須要聽從的,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減少走彎路,避免犯錯誤。即使父母說的不合理,也可以拿來當作參考。這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該有的品格。所以,每一個做子女的,真的有必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