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9.7 亿亩次!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等偏重发生

7月10日-11 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吉林松原召开了中晚稻病虫害和秋蝗发生趋势会商会,来自水稻主产区 1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发生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

预计中晚稻主要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发生面积 9.7 亿亩次。


其中,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和西南东部稻区;


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下游稻区;


二化螟在江南和西南北部稻区偏重发生,虫害发生面积6.4亿亩次;


纹枯病在南方大部稻区;


稻瘟病在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局部稻区偏重发生,病害发生面积 3.3 亿亩次。

丨早稻和单季中稻前期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上半年,水稻重大病虫害在南方稻区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 3.58 亿亩次,同比减少 2.5%。其中虫害发生 2.66 亿亩次,同比增加 0.4%;病害发生 9171 万亩次,同比减少 10.1%。

发生特点如下:

稻飞虱总体中等发生,轻于上年。其中江南和长江中游稻区偏轻发生,华南中东部和西南稻区中等发生,华南西部偏重发生,局部漏防田块大发生,全国累计发生面积 9273 万亩次,同比减少 8.2%。

据各地监测,今年稻飞虱迁入期较上年偏早,与常年接近,其中西南、长江中游稻区比上年偏早 3-14 天;但迁入峰次数少,迁入虫量低。据全国病虫测报网304个水稻站点监测统计,截至 7 月 5 日,稻飞虱迁入总量为近 5 年最低值,同比减少 44.1%,比近 5 年均值减少 56.5%;局部稻区迁入虫量高,如湖北迁入总量同比偏多 88.6%,比近 5 年均值偏多 73.9%。田间虫量总体偏低,西南稻区局部偏高。其中华南和江南稻区前期田间虫口密度低,中期增长快,后期因及时防控,田间虫量明显低于上年同期;长江中下游稻区百丛虫量一般低于 300 头;西南单季稻区虫量较高,同比增加 45%-50%,滇南、黔北、渝南、川南等地局部田块超万头,漏防田块出现“冒穿”现象。

稻纵卷叶螟总体偏轻发生,重于上年。其中华南早稻区中等发生,广西沿海局部早插田大发生,全国累计发生面积 4333 万亩次,同比减少 8.9%。

据全国病虫测报网 304 个水稻站点监测统计,稻纵卷叶螟 4 月下旬开始迁入我国华南沿海,迁入峰期较上年偏早 10 天左右,迁入虫量前少后多,截至 7 月 5 日,迁入总量同比增加 2.2%,比近 5 年同期减少 5.3%。其中,西南北部、江南及长江中下游稻区迁入量同比明显偏高,如福建、湖南、江西同比增加 35%-60%,江苏、重庆、四川是上年同期的 5-7 倍。田间幼虫量高于上年同期,卷叶为害略重于上年,卷叶率一般低于5%,高的 11%-24%。

二化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江南稻区偏重发生,全国累计发生面积 8780 万亩次,同比增加 2.4%。

二化螟冬后田间基数高,比上年同期增加 20%-30%;灯下蛾峰早、蛾量大,据全国病虫测报网304个水稻站点监测统计,截至 7 月 5 日,灯下诱蛾总量同比增加 34.2%,浙江、湖南分别是上年同期的 2.5 倍、2 倍;田间虫卵量大,危害较重,枯鞘株率一般为 2%-8%,高的为 11%-15%,枯鞘丛率一般为 7%-14%,湘中南、赣南局部高达 30%-100%。

稻瘟病在南方早稻区前轻后重,总体偏轻、局部偏重发生,全国累计发生面积1102万亩次,同比减少 20.7%。前期叶瘟总体轻于上年,桂东局部稻区发生较重,病叶率高达 15%-30%,个别田块出现黄矮坐蔸现象;后期穗颈瘟发生重于上年,病穗率一般 0.1%-4%,江南个别田块病穗率高达 50%-75%。

纹枯病在华南、江南早稻区偏重、局部大发生,轻于上年,全国累计发生面积6489万亩,同比减少 12.0%。前期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纹枯病轻发生,5 月下旬开始降雨偏多,纹枯病进入流行盛期,病情发展快,田间为害重,病丛率一般为 13%-38%,高的为 45%-7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和江南稻区总体偏轻发生,呈回升态势,病丛率一般为 1.1%-2.4%,个别中稻田高达 20%-30%。全国累计发生面积 27 万亩,同比减少25%。

丨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水稻虫害

  • 预计稻飞虱在华南、江南、西南东部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 2.75亿亩次;

  • 稻纵卷叶螟总体中等发生,其中长江下游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 1.70亿亩次;

  • 二化螟总体中等发生,其中江南和西南北部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 1.35 亿亩次;

  • 三化螟在华南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 900 万亩次;

  • 大螟、稻瘿蚊、稻秆潜蝇、粘虫等其他虫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 5100 万亩次。

水稻病害

  • 预计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其中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稻区存在偏重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 6600 万亩次;

  • 纹枯病在南方大部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 1.85 亿亩;

  • 稻曲病在江南中东部、西南北部、长江中下游、江淮和东北南部稻区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 4600 万亩;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南方稻区总体偏轻发生,华南、江南局部稻区存在偏重流行风险,发生面积 400 万亩;

  • 水稻白叶枯病等其他病害在部分稻区有一定程度发生,发生面积 2900 万亩。

丨预测主要依据

当前病虫基数具备中等以上发生条件

当前,稻飞虱在华南、江南中稻和西南单季稻区上升速度快,虫卵量较高,百丛虫量一般为 600-1400 头,百丛卵量一般为 200-1300 粒。

稻纵卷叶螟在华南、江南和西南稻区虫卵量是上年同期的 2 倍,亩幼虫量一般为 1600-3500 头,亩卵量一般为 1 万-2 万粒。

二化螟在华南北部、西南北部和江南稻区残虫量较高,亩幼虫量一般为 800-1100 头。

稻瘟病在南方稻区发病点多面广、发病品种多,纹枯病常年偏重发生,田间菌源充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西南和江南稻区毒源比较充足,据华南农业大学检测,华南、江南稻区多个监测点白背飞虱带毒率为 2%-5%,可为中晚稻发生提供有效毒源。

种植制度及水稻品种对病虫发生总体有利

我国华南、江南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利于水稻迁飞性害虫和螟虫辗转为害;长江中下游稻区单季稻生育期不整齐,为水稻迁飞性害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延长了为害期,同时增加了稻瘟病、稻曲病易感生育期与阴雨天气的相遇几率,利于水稻病虫害发生。

当前,中晚稻品种以优质高产、粗杆大穗、密粒型为主,在高水肥的栽培方式下,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繁殖;另外,主栽品种抗病水平虽然较前两年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部分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的流行。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盛夏(7-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南东部、江南东南部、西南北部、东北等地,有利于上述稻区水稻迁飞性害虫的迁入繁殖和水稻流行性病害的发生蔓延。

此外,今年夏秋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偏多 2-3 个,对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有利于该区域水稻细菌性病害发生,也增加了“两迁”害虫发生的不确定性,易造成局部稻区集中为害。

- End -

累计9.7 亿亩次!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等偏重发生

来源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累计9.7 亿亩次!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等偏重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