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赖”亮剑向“最难”宣战——我省法院开展“雷霆行动”“夏季执行”等行动解决执行难

青海新闻网讯 “法官,你们再别拘留我儿子了,我们马上想办法凑钱,这次绝对执行法院的执行裁定。”这是7月18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两级法院开展的夏季集中执行行动现场,一名“老赖”的家属,在看到儿子因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生效的法律文书而被法院依法拘留后,立马找到法官答应凑钱还账的一幕。

类似这样凌厉的执行情景,在我省法院并不少见。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今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收官之年,为如期打赢这场硬仗,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全省法院正凝聚“洪荒”之力,创新执行手段,加大执行力度,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的法治信仰。

利剑出鞘

向“老赖”宣战

走司法程序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却倒在了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一些“老赖”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或裁定的“耍赖”行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让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也因此,“信用惩戒、强制措施、刑事追责……”一场场让“老赖”颤抖的执行风暴如期而至,尤其是今年4月全省法院召开决胜“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动员部署会后,全省法院系统再次掀起向“执行难”宣战风暴。

暴雨、黑夜、周末、饭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法院强制执行的步伐。

7月17日一大早,海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院内,伴随着闪烁的警灯,州法院院长高原一声令下,50余名执行干警兵分四路出击,奔赴执行现场,拉开了海南法院夏季集中执行行动的序幕。

在一个个执行现场,各执行小组全程使用单兵设备和执法记录仪,行动果断、反应迅速。特别是通过使用4G单兵系统,实现了执行现场与执行指挥中心实时连线,对执行行为进行全程监督指导。

仅当天的执行行动就出动警力120余人(次),拘传被执行人25人,拘留被执行人1人,扣押车辆2辆,执行案件26件,执结案件18件,执行到位标的96.38万元,部分履行1件,到位标的47.5万元,战果显著。

在此之前,黄南藏族自治州两级法院联合开展“雷霆行动”,并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省州县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现场监督执行。短短3天时间里,联合执行队伍行程800余公里,走遍了同仁县10个乡镇,办案人员白天在外办案,到了饭点还吃不上饭,饿了就在车里啃个馒头,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文书资料。在三天的“雷霆行动”中共执行案件14件,达成和解协议1件,其中被执行人主动履行13件,拘传3人,搜查3人,拘留2人,共执行到位金额61.4万元,案件执结率从行动前的77%提高到89%。

海北藏族自治州两级法院启动“决战决胜”执行难攻坚行动,抽调两级法院干警100多人,利用午间、夜间、节假日,采取查封、扣押和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进行集中执行140余次,共执行案件103件,标的456万余元,全部执结66件,标的347.8万余元,部分执行21件,标的108.2万余元,其中31件案件的被执行人迫于执行压力自动履行,履行标的101.39万元。拘传51人,其中拘留21人,拘留后履行7人,标的25.7万元。

近期,全省各地法院持续掀起“执行”风暴,向“老赖”宣战。统计数字显示,6月份以来,通过对逃避法律义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老赖”出重拳,下猛药,全省法院共执结执行案件4046件,占全部新收案件的31%,狠狠打击了“老赖”的嚣张气焰,切实兑现了司法为民的庄严承诺。

多管齐下

让“老赖”无处可逃

老赖的存在不仅仅损害社会诚信,更损害法律的权威。全面打击老赖,在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

“谢谢法院,谢谢法官,是你们帮我们追回了损失,要回了多年要不回的钱,你们就是我们的大恩人。”7月13日,在同仁县人民法院举行的“雷霆行动”执行案款集中发放仪式现场,当申请执行人从法官手中接过案款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紧紧依靠各级党委坚强领导,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迅速行动、扎实推进,执行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执行质效有了很大提升,执行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为确保完成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清理执行积案。全省法院全面开展执行案件集中清理和排查,摸清未结执行案件底数,建立工作台账和任务清单,逐案明确结案时限,逐案落实办案责任,逐案细化对策措施。截至目前,全省法院未结执行案件7930件,其中,三年以上未结的18件,未满六个月的6409件。在推进过程中,实行挂图作战,定期进行调度。

开展“打击拒执犯罪”专项行动。5月9日,省法院与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依法打击规避和抗拒执行人员的通告》,在全省范围内联合开展打击拒执行为,通过对部分被执行人采取拘留、罚款、判处刑罚等措施,在全社会形成震慑,敦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裁判义务。截至今年6月,共对382名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实施司法拘留,移送拒执犯罪16件,以拒执罪追究2人刑事责任。

创新执行方法。按照最高法院的安排,在青海高院、2个中院、4个基层法院开展审执分离试点,进一步深化执行审判权、执行审查权、执行决定命令权、执行实施权的分离改革。实行执行警务化保障,落实执行工作统一管理体制。实行执行机制创新,在案件数量较多的西宁、海东地区,抽调干警充实执行力量,举全院之力突击执行。在案少人少的牧区法院,以中院为中心,集中案件、集中人员,统一执行。

实施执行救助。格尔木市法院引入保险理赔司法救助机制,市政府为法院投保100万元,保险公司提供500万元保险金,用于救助困难申请执行人。开展悬赏执行试点,刚察县法院引入“执行无忧”悬赏保险机制,由保险公司为提供执行线索的人发放悬赏金。

党的领导是法院工作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执行工作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破解执行难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目前,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法委协调、法院主办、相关部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已经形成。

“互联网+”

让“老赖”寸步难行

执行难,难在查找被执行人财产并将其及时“封锁”。变则通,通则久。面对“老大难”,我省法院“见招拆招”,打破传统执行模式,积极向信息化技术问计问策,让执行工作如虎添翼。

加强信息化建设,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助力执行工作。2016年9月,全省三级法院上线运行了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执行案件全部在系统中办理,为执行监督安上了“千里眼”和“显微镜”。

加强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建设,形成了以最高法院“总对总”执行网络查控系统为主,以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西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多部门建立的“点对点”、“点对总”网络查控系统为补充的立体执行网络查控系统,着力破解查人找物难题。 2017年,全省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查询财产信息88.93万条,网上冻结金额3.67亿元。

积极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工作,加强对全省法院执行工作的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工作。目前,全省各级法院均在执行指挥管理平台签到值班,实现了执行委托、网络司法拍卖管理、执行信访等工作网上办理、网上监控、网上督办。全省三级法院上下一体、内外联动、规范高效、反应快捷的执行指挥体系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建成了执行案款“一案一账号”管理系统,全省法院的执行案款管理更加规范,执行案款发放更加及时。积极探索创新司法拍卖新模式,引入拍卖辅助团队,确立以网络拍卖为原则、委托拍卖为例外的司法拍卖新模式。2017年,全省法院采取网络司法拍卖方式处置标的物354件,成交49件,成交金额5419.65万元,溢价率18.02%,节省佣金193.93万元。

为躲避执行,失信被执行人想出了转移财产、虚构债权、虚假交易等多种招数,给法院执行工作增加了难度。

面对狡猾的失信被执行人,法院执行工作想“给力”,执行手段和方式是关键。我省法院不断“放大招”“出重拳”,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体系,让执行“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无处躲藏,全面压缩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和经营空间。

2017年,全省法院将3987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敦促850名失信被执行人履行法定义务9956.08万元,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工作机制成效初显。

基本解决“执行难”不是空洞的口号。全省法院在省高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的支持下,用实际行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必将打赢破解“执行难”这场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