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著名漢學家史景遷在《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一書的中文序中,寫到:“我因而慢慢對清之前的明朝感興趣。試著研究明亡的原因,也愈來愈想了解明朝紳士階層失落的是什麼,因為如不是如此珍貴,他們也不會寧可自殺(甚至是全家人尋死),也不願受清朝統治;同時,原來的社會一定非常富足,讓他們的生活太值得玩味。

或許這也間接證明了晚明是中國史上,文化最繁華的時期。為了思考朝代更迭,我需要新的著力點,但遍尋不得。直到接觸到張岱的《陶庵憶夢》,我明白我已找到方向,能幫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與美學。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陶庵憶夢》書影

正如史景遷所說,張岱的作品,是一個窺視晚明生活與美學的重要窗口。張岱身上具備了太多晚明紳士階層共性,但他又有自己的個性,在這種共性和個性的交織中,張岱變得可愛起來。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張岱畫像

在《自為墓誌銘》中寫到:“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駿馬,好梨園,好古董,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在短短一行字裡,既有少年時候的多姿多彩,也有後半生的命途多舛,令人唏噓不已。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書影

翻閱《陶庵憶夢》,文章短雋有味,代表了晚明小品文的極致,同時書中也展示了明末社會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民間娛樂活動,既有縉紳士夫的諸中清娛,如戲曲、音樂、園林、書畫、古董、珍玩,也有民間裡巷的各種遊戲,如煙火、燈綵、龍舟、演武、蹴鞠諸戲。同時還把文章的視角轉向記錄同時代的奇人異事,讓今天的讀者,能透過文字去想象當時江南的繁華和生活在其間的樂趣。 以茶的視角去讀《陶庵夢憶》,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在《陶庵夢憶》中,讀到了一篇關於茶很有意思的文章《閔老子茶》。全文不長,先將全文抄錄如下:

周墨農向餘道閔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訪閔汶水於桃葉渡。日晡,汶水他出,遲其歸,乃婆娑一老。方敘話,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餘曰:“今日豈可空去?”遲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餘曰:“客尚在耶!客在奚為者?”餘曰:“慕汶老久,今日不暢飲汶老茶,決不去。” 汶水喜,自起當爐。茶旋煮,速如風雨。

導至一室,明窗淨兒,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餘叫絕。餘問汶水曰:“此茶何產?” 汶水曰:“閬苑茶也。”餘再啜之,曰:“莫紿餘!是閬苑製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產?”餘再啜之,曰: “何其似羅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餘問:“水何水?” 曰:“惠泉。” 餘又曰:“莫紿餘!惠泉走千里,水勞而圭角不動,何也?” 汶水曰:“不復敢隱。其取惠水,必淘井,靜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甕底,舟非風則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尋常惠水猶遜一頭地,況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畢,汶水去。少頃,持一壺滿斟餘曰:“客啜此。”餘曰:“香撲烈,味甚渾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採。” 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賞鑑者,無客比。”遂定交。

這是一場棋逢對手的茶會。張岱作為“精賞鑑者”,確實用自己對茶的精湛的品評技藝征服了閔老子。“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好茶難得,懂好茶的人亦難得。

“導至一室,明窗淨兒,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餘叫絕”,設席在明窗幾淨,閔老子親自燒水瀹茶,一嘗便知茶羅岕秋採,水是精選惠泉,茶飲之樂,莫過於此。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湖心亭雪景

不能否認,其中玄妙,有文學修辭成分。但不難在文中看出,張岱確實是個懂茶、愛茶的人,在《陶庵夢憶》中還有很多關於茶、關於水的記載。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惠泉

《禊泉》:“甲寅夏,過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異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為白;又如輕嵐出岫,繚松迷石,淡淡欲散。餘倉卒見井口有字劃,用帚刷之,“禊泉”字出,書法大似右軍,益異之。試茶,茶香發。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氣方盡。辨禊泉者無他法,取水入口,第橋舌舐顎,過頰即空,若無水可咽者,是為禊泉。 ”

張岱:四百年前的生活美學大家

西湖遠眺

《雪蘭茶》: “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百莖素蘭同雪濤並瀉也。 ”

生活多是光彩耀目,審美那是人間至真,可勞碌半生才發現不過陶庵一夢,好在夢中有茶,夢中有知音。

《陶庵夢憶·西湖尋夢》,張岱著,夏鹹淳、程維榮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史景遷著,溫洽溢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