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黃埔軍校還牛的晚清軍校:出過兩元帥三國總司令

軍校者,將帥之搖籃。如今一提近代的軍校,許多人言必稱黃埔。其實,曾有過一個近代軍校比黃埔還厲害,這所軍校的大門陸續走出了8313名畢業生,他們中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元帥朱德(第3期步兵科學生)和葉劍英(第12期炮兵科學生)、國民黨陸軍上將朱培德、王鈞、金漢鼎、唐淮源、範石生、胡瑛、孫渡、龍雲、盧漢、盛世才等。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畢業生中還有韓國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李範奭、越南臨時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講武堂韶關分校畢業)、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崔庸健元帥……

這個軍校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以下簡稱雲南講武堂。除了以上的大人物外,這裡還走出了300多位將軍、數以千計的校官和尉官。在中國近代史上,“滇軍”曾是有口皆碑的一支勁旅,它的士兵多半是純樸的雲南子弟,而它的軍官多半來自這所軍校。

雲南講武堂的真正歷史26年,從1909年成立至1935年,這26年內共培養8313人。1935年之後,這裡就改成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即黃埔昆明分校。1938年1月,又改為了黃埔五分校。

甲午戰爭戰敗以後,痛定思痛的清政府開始著手擴編新軍。1895年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編練新軍,隨即全國推行。雲南於1899年設立陸軍武備學堂,這個學校其實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前身。

1909年9月26日,舊曆八月十五那天,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創立並開學。後來,張開儒、唐繼堯、羅佩金、顧品珍、庚恩暘、李烈鈞、劉存厚、方聲濤等先後進入雲南講武堂任教。教官大多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且多為同盟會秘密會員。

雲南講武堂的創辦人有高爾登、李根源、張毅、謝汝翼、顧品診、劉祖武、劉吟,21人擔任過總辦,在這21人總辦中,貢獻最大的、影響最深的是李根源先生。李根源畢業於日本振武學堂與士官學校,他後來出任大漢軍政府軍政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等職務,還擔任過一天的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1909年8月29日,李根源受到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召見,被委任為雲南講武堂監督兼步兵科教官,“監督”相當於主管教學的副校長。1910年,李根源升任總辦,“總辦”也就是校長,沈汪度為監督,張開儒為提調。這樣,講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為同盟會員所擔任。這一點,清政府並不知道,因為當時同盟會員是保密的。李根源的祖上就是南明王朝時“反清復明”的骨幹,他籌建講武堂,選址就選在明朝開國元勳沐英鎮守雲南時的練兵場上——翠湖邊的一大塊空地上。他要在此繼承祖先遺志,練一支革滿清之命的精銳。後來他把自己在講武堂的居所起名為“思沐小墅”,其思念的“沐”,就是沐英。

雲南講武堂設步、騎、炮、工四個兵科。學生分甲乙丙三個班。甲班和乙班主要訓練現役軍官,學期為一年。最值得注意的是丙班,這個班在社會上招收16歲至22歲的具有中等文化以上、品行端正、身體強健者200人,學期長達三年。朱德被錄取在丙班步兵科學習,是講武堂第三期學生。從丙班走出了49位將軍與元帥,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叱吒風雲。

當時雲南講武堂有個很厲害的兼職老師,他就是有“護國軍神”之譽的蔡鍔將軍。蔡鍔在雲南講武堂兼職時寫的教材《曽胡治兵語錄》廣受學員們的歡迎。這本書在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時,校長蔣介石曾將《曾胡治兵語錄》一書作為教材,印發學員學習,並親自增輯“治心”一章,加序言再版印行。此書後來還被評為中國十大兵書之一。

蔡鍔在雲南領導的護國運動中,與雲南講武堂的師生們一起,誓死捍衛共和的旗幟,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壯歌。他們在武昌起義後的1911年10月30日成功發動革命,奪取了雲南的政權,成立了以蔡鍔為都督的新政府--雲南都督府,又在袁世凱稱帝后率先宣佈雲南獨立,成立了護國軍政府,蔡鍔等舉兵討袁,歷經數次血戰,護國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袁世凱死後,國家重新統一,重新召開的國會一致通過,將1915年12月25日雲南護國首義紀念日定為全國性紀念日。

在這兩次革命中,雲南講武堂的師生奮不顧身勇敢殺敵,成為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他們不僅在戰火中考驗了自己,而且他們的行為與犧牲為雲南贏得了極高的聲譽,正如梁啟超所言:雲南“以一隅而抗天下,開數千年曆史之創局;不計利害為天下先,拯國命於垂亡,當為全民感謝”。

韓國首任總理李範奭(當年化名李國根)、朝鮮人民軍總司令崔庸健元帥、越南臨時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等都畢業於雲南講武堂。李範奭等進雲南講武堂時十分秘密,他15歲來中國,在上海擔任過韓國復國運動領袖申圭直與孫中山之間的通訊員。當時流浪在上海的韓國臨時政府提出了要求,要求中國給他們培養一批軍事人才,那麼李範奭就是通過這個渠道,因為孫中山先生就跟當時雲南督軍唐繼堯將軍打了招呼,讓李範奭通過秘密的渠道,秘密的形式輾轉進了雲南講武堂。

當時朝鮮、越南革命青年進入講武堂是保密的,只有唐繼堯本人知道,教官都不知道,就連校長鄭開文對這些學員的真實身份也不清楚。

李範奭分在騎兵科,學得很刻苦,初期成績較差,後來經奮起直追,就一直是騎兵科的第一了。

1919年,被日本佔領軍長期軟禁的朝鮮國王高宗去世,出殯時引發了聲勢浩大的韓國“三·一”運動。李範奭等急於投身反日事業他們不得已向唐繼堯本人寫了申請。李範奭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國人民正赤手空拳的對抗日本帝國主義,我們在雲南學到的過硬本領,此時不貢獻,何時才貢獻呢。這次閣下同意我們回國的話,祖國獨立後,我們民族永遠記住您的恩德”。

信發出的第三天晚上,唐繼堯所派的副官來到學校,直接找到李範奭等,轉達了唐繼堯的態度:你們想打到侵略者,建立獨立的國家,我們永遠支持。如果這次失敗也不要失望,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來找我們。你們想回來讀書,什麼時候都可以。

於是,對學校網開一面感激不盡的李範奭等韓國學員致謝後,很快離校,前往中國東北,在中朝邊境地區組織游擊隊,武裝抗日。那時李範奭才20歲。他指揮的最著名戰役是1920年10月的青山裡戰役,重創日軍數千人。這成為韓國復國歷史上的經典戰役。此後,他一度加入蘇聯遠東紅軍,被稱為“韓國的恰巴耶夫”。後來在東北隨馬占山等抗日。1940年,李範奭結識了一位中國作家卜乃夫,曾經把自己的經歷向作家傾訴,兩年後,卜乃夫把這段悽美故事寫成小說《北極風情畫》,署名“無名氏”在報紙上連載,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以後,李範奭出任國務總理兼國防部長。他沒有忘記在離開雲南講武堂時的承諾,帶著感恩的心,在大韓民國的成立文告中,對中國已故的唐繼堯將軍列名致謝,唐繼堯是88位大韓民國建國勳章獲得者之一。

當時,雲南講武堂之下,還有一些相當於分校的軍校。1918年,李根源創辦的廣東韶州講武堂,滇軍在四川辦的瀘州講武堂,實際上都是雲南講武堂的分校。威風八面的廣州黃埔軍校,受雲南講武堂的影響也很深。

黃埔軍校創辦時,得到了蘇聯的支持,但教員與管理者嚴重匱乏。1924年9月,唐繼堯收到了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尋求幫助的請求。唐繼堯當即施以援手,當時受命參與創辦黃埔軍校的雲南講武堂教官是:炮兵科長王柏齡、工兵科長帥崇興、步兵科長劉躍揚、騎兵科長林振雄及葉劍英等部分畢業生。王柏齡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軍校教授部主任、林振雄為管理部主任。葉劍英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

黃埔軍校所用的教材,有許多來自於雲南講武堂。黃埔軍校教官以雲南講武堂出身者為多。據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的王柏齡回憶,教官中,雲南講武堂出身者佔百分之六十,保定軍校出身者佔百分之二十。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黃埔軍校就是雲南講武堂“下的蛋”。

雲南講武堂培養的軍人最可歌可泣的行為發生在抗日戰場上。60軍三個師4萬5千餘人高唱作曲家冼星海譜寫的《六十軍軍歌》:“我們來自雲南起義偉大的地方,橫穿過貴州湖南開赴抗敵的戰場。走過了崇山峻嶺,開到抗日的戰場,弟兄們,用血肉爭取民族的解放,保衛蔡松坡留給我們的榮光。發揚我們護國、靖國的榮光。不能讓敵人橫行在我們的國土,不能等敵機轟炸我們的瀾滄江。不能任敵機在我們的領空翱翔。雲南是六十軍的故鄉!六十軍是保衛中華的武裝!”,遠征奔赴抗日最前線,參加了血戰臺兒莊的戰役,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在萬人以上的戰役中擊退並重創日軍。從此滇軍轉戰全國,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殺敵,他們是抗日戰爭中最英勇,最頑強的部隊之一。

國難當頭的時候,雲南講武堂畢業的軍人們從不退縮。抗戰開始後,朱德的講武堂同窗唐淮源任第3軍軍長,奉命駐守中條山。此外,唐維源的長官曾萬鍾、部下寸性奇師長等也出自雲南講武堂。中條山戰役儘管慘遭失敗,但云南講武堂畢業的軍人們驚天地泣鬼神之舉令草木都為之動容。唐淮源軍長兵敗後,以氣壯山河的氣概在筆記本上寫下遺書:“餘身受國恩,委於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繫。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遂飲彈殉職,是年55歲。

寸性奇師長親率奮勇隊與敵人搏殺,不幸胸部中彈,這時他已得知軍長唐淮源壯烈殉國的消息,悲痛萬分,仍強忍傷痛,大呼殺賊,率軍衝向敵陣,他的右腿被日軍炮火炸斷。寸性奇以重傷之軀,率餘眾數十人突圍,再次遭遇日軍重重攔截,在交戰中,寸性奇左腿被炸斷,血如泉湧。此時,寸性奇卻要求團長黃仙谷等突圍快走,並說“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言畢,用最後的力氣拔劍自殺!在場官兵無不淚如雨下,雖強敵即至,但無一離開,全部陪伴寸性奇壯烈犧牲!

雲南講武堂畢業的高級將領血灑抗日沙場者還不止這兩位。雲南講武堂出身的29軍軍長王甲本,則是在湖南東安縣與敵人肉搏中壯烈殉國的。後來老百姓一看,王甲本軍長犧牲了以後還坐在那義氣亭裡面,他的臉上有刀傷,刀傷已經能看到骨頭,他的肚子腹部已經被刺刀戳穿,這個時候他的眼睛還睜著,還在怒視著前方,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他的副官,還有他的那些衛士、參謀、他手下的那些兵,全部壯烈犧牲在這個地方。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的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我們應當永遠記住對中國歷史進程曾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雲南講武堂,以及從這裡走出來的那些軍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