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先秦小女子的翘盼:“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一位先秦小女子的翘盼:“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于爱情的甜蜜之中,我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爱情应该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美好。然而读一读我们的中国古诗词你会发现,在很多关于描写爱情的诗中,描述着太多与我们相同的感受,比如说这首诗经里的一篇《国风·郑风·子衿》。按历史来看,这首诗为先秦时代郑地的华夏族民歌。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能把爱情的奇妙描写的那么的细致入微,真的不得不让人感叹啊!

其诗的原文如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如你的衣领,悠悠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如你的佩带,悠悠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放眼望,在这高高城楼上。一天不见你,好像已有三个月那么长啊!

即便没有读过此诗的朋友来说也应该会觉得怎么这么眼熟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对的,曹操其实是从这里“借用”的。还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句,我们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也是来源于此。诗经时期的风气自然朴实,就连孔子也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意思是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所谓"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一位先秦小女子的翘盼:“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巧妙的融入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一位先秦小女子的翘盼:“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