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小長假?6大方案供你選擇!丨精選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宋朝詩句描繪的正是人們清明踏青、享受春意的欣喜。再過一週的時間,又是一年清明節。在我國,很少有一個節日,像清明這樣意蘊深厚而含混:風清景明,慎終追遠,這是一個悲愴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這又是一個輕盈的日子。

如何度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清明,本報特別策劃設計了六大家庭方案,讓家長更好地帶著孩子瞭解清明時節的民俗,感受春天的氣息。

方案1:清明家祭,尋根家族故事

傳統節日是民族心靈的密碼。傳統節日期間的各種帶有儀式性的活動甚至飲食,都能引起人們強烈的情感波瀾。而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很多人都會去祭拜自己已逝的親人,給已逝的親人掃墓獻花。

目前離清明節還有一週的時間,但已經有不少家長在各大網站論壇發帖求問:該不該帶孩子一起去掃墓?對於這個問題,民俗專家較為一致的觀點認為,應該按孩子年齡大小做具體決定。知乎上,一條認同率最好的回答是這樣說的:“如果是3周以下不諳人事的孩子,建議不帶,一是孩子太小,安全是個隱患。二是太小的孩子無法理解大人眼中的生老病死。如果孩子已經到了上學年齡,且有自主意識的時候建議帶去一起掃墓。原因有二:一是,可以向孩子闡述這種儀式是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二是,可以藉此通過故事解釋死亡,如可以向孩子解釋,墳墓是每個死去的人的家。

唐傑是一位80後父親,兒子今年7歲。這個清明小長假,他已經定好要帶兒子回河北老家,給自己已逝的爺爺奶奶掃墓。“我爺爺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兒子還小,所以他對太爺爺和太奶奶幾乎沒有印象。”唐傑說自己在祭拜時,會跟孩子講講逝去親人生前的事,說他們生前生活條件等與現在的差異,同時,也通過我們大人對逝去親人的祭拜等言行,給孩子在做榜樣,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孝心和愛心,讓孩子懂得珍惜現在的家庭幸福與生活。“不管是在世的還是已經逝世的,我們都會惦記著彼此,這樣才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這是一種孝道的傳承和榜樣。”

臺灣的文化學者曾仕強教授也曾說過清明節的家祭作用。他認為,清明節是感恩教育的生動載體。寄託哀思、感恩先人、感恩長輩,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是清明節的重要意義。

方案2:祭奠烈士,感受英雄力量

清明節祭掃的意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家庭祭掃,一個是國家祭掃。每年的清明節,北京市有很多學校都會組織學生統一前往祭奠烈士。

芳草地國際學校民族校區每年就把學校旁邊日壇公園裡的回族烈士馬駿同志之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並由六年級學生組成“護墓小隊”,聘請了馬駿烈士的孫女馬麗穎為學校校外輔導員,組織學生們向回族英雄馬駿烈士學習,至今已經有35個年頭了。而西單小學的孩子們則會在每年清明前後前往李大釗故居進行祭掃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重溫祭拜禮儀,將儀式感與對歷史的敬畏融為一爐。

孩子們不僅會去祭掃革命先烈,也會祭掃歷史名人。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的師生就曾在文天祥祠參加“丁酉年(2017年)春文天祥、袁崇煥、于謙三位民族英雄聯祭活動”。現場,孩子們齊誦三位英雄所寫的著名詩句,並敬獻鮮花、鞠躬行禮,表達了對民族英雄的敬仰。祭奠歷史人物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家長可以通過帶孩子們去博物館或紀念館的方式,讓孩子們清楚的認識到本民族的悠久的歷史和堅韌不屈的民族品質,並通過歷史故事、著名詩篇和傳統儀式,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專家建議家長如果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多利用烈士陵園、英雄紀念碑、博物館等資源,開展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方要逐漸增加國情知識,讓孩子瞭解現在的中國;也要知曉革命傳統和英雄故事,講述紅軍長征、狼牙山五壯士等革命故事,還可以通過觀看主旋律題材的電影,如《建國大業》《戰狼》等,喚醒孩子的民族自尊心。此外,家長可以借鑑學校的經驗,帶著孩子拜訪身邊的老紅軍、老革命,或是從爺爺奶奶等老一輩身上挖掘出革命故事,講給孩子聽。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方案3:聊聊生死,懂得敬畏生命

“人為什麼會死呀?”“為什麼人死了就再也見不到了呢?”清明掃墓世界,家長難免會遇到孩子對死亡的疑問。死亡這一話題在成人的世界裡,往往被歸為禁忌。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個不小的難題。“故事媽媽”創辦人黃欣雯就曾強調,“生命教育從一個人一出生就開始了,人在不同階段需要修煉不同的生命功課。所以不應該一味的迴避生死問題。而要從不同層次上去引導孩子正確的理解。”

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袁衛星則指出,生命教育應“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的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

但現實是孩子們對死亡的理解存在各種各樣的偏差。曾有一個調查顯示,近三成(27.62%)的小學生認為死亡是“在這個世界消散,去了另一個世界”,有10.67%的小學生視死亡為“睡覺、做夢”,甚至認為人能“死而復生”(1.87%)。

為了解答生命的困惑,北京師範大學自2012年起就開設了“生死課”。任課老師陸曉婭通過選取中外優秀電影,從心理學、醫學、人類學、倫理學、哲學、美學等多個角度,讓學生在觀影、閱讀和討論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識和價值觀。有畢業後的學生在論壇上評論道:“這是非常有深度的一門課,當時不覺得多麼重要,但這兩年直面死亡的時候,才覺得提前對這些事情有所思考是很幸運的。”

理論探究和實踐體驗都是有益的嘗試,教育專家袁衛星認為應該在四個維度上開展生命教育:在意識上,應當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珍貴和唯一性;“在行為層面,我們需要引導孩子遠離死亡”,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和自救”;在情感上,“引導孩子懂得臨終關懷,做好喪親撫慰”;在價值觀層面,要讓孩子學會“真正地活著”。

方案4:清明詩會,賞析名篇佳作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是很多人關於清明節主題最耳熟能詳的一首詩。事實上,古時描繪清明節的詩歌不僅只有這首《清明》,還有很多名篇佳作,亦能窺見古人在清明時節的生活習俗。

清明節的祭掃是全家人的活動,每到此時,不禁勾起羈留異鄉的人們對於故鄉的思念,唐人權德輿詩云:“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對古人來說,清明節不僅是懷思先人的日子,而且還有很多傳統習俗,最受古人歡迎的當數踏青,詩歌中也隨處可見人們享受春意的欣喜之情。“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宋人程顥在《郊行即事》中記述了郊外原野披上綠裝,山花點綴其間之時,踏青的人們穿過柳蔭,在春意盎然中盡情遊玩的情景。

在北京,很多學校都會在清明節前後組織清明詩會。清明詩會就是北京市朝陽區日壇小學“過中國節育民族情”系列活動之一。據校長魏小娟介紹:“在清明節來臨前夕,學校部分科任老師帶領學生一起設計錄製微課,設計清明節實踐手冊。引領學生了解清明節,過好清明節。更重要的是結合清明節的特點,結合《語文學科改進意見》中加大經典誦讀力度的要求,語文組教師整理出了《清明節吟誦詩單》,詩單共20首詩,是按照清明節4方面的習俗每類5首組成,學生分層進行吟誦。”此外,中學語文教師陳文權建議,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組織孩子吟誦學習一些清明主題的古詩,從中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方案5:學習節氣,瞭解傳統文化

清明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有自己的獨特性。在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而且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大多記物候,如芒種、小暑、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詞來定義節氣,“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一個。

二十四節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非遺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但仍活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節氣,也是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的的重要參照。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很多學校都自主開發了二十四節氣的相關課程。全國優秀班主任鄭英從2015年的清明開始,在每個節氣的早上,都會拍攝下最具節氣特色的風景。不僅僅自己拍,鄭英還會讓學生們也一起參與進來,讓學生們到學校裡用一年時間去“尋找”二十四個節氣,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個場景,並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自然情趣。鄭英認為,家長也可以借清明節的契機,跟孩子講一些清明這個節氣的相關知識,比如清明節氣的由來以及飲食、活動等民俗。

方案6:踏青郊遊,親近花鳥魚蟲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如今,帶著孩子去郊外遠足踏青,不只是一種休閒選擇,更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校長陳恆華認為,讓孩子親近自然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因為只有親近自然,孩子才能感受春柳吐綠、落花流水的意境。他擔憂因為“對自然的環境不敏感了”,“身體裡發覺美的感官功能退化”,就無法捕捉美好的瞬間。他指出,“尊重、包容、分享、審美是自然教育的內容”。這些是孩子應當從自然中學習和感受到的。

而常規的各類自然課堂現在也越來越受到孩子和家長的追捧,定期開展的觀鳥、觀蟲和自然考察等活動,都能收穫一批固定的粉絲。上小學三年級的嵩嵩平時給大人的印象是頑皮多動,一刻也不能安靜,可是在觀鳥課堂上,家長驚奇地發現,他居然能靜下來,盯著鸚鵡看了一個小時。嵩嵩為了在活動中當好小老師,更自己主動查閱資料,學習相關的鳥類知識。

北京市社會大課堂辦公室副主任高付元說:“自然觀察類小課堂的興起和火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了解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內容來源丨現代教育報

作者丨現代教育報記者 冉陽 祝願 鄭祖偉

如何带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6大方案供你选择!丨精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