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评为教授 30岁评为博导 学术“女神”张蕾的精彩人生

张蕾,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霍英东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9岁评为教授 30岁评为博导 学术“女神”张蕾的精彩人生

她主攻人工智能、神经网络,29岁评为教授,30岁评为博导;她优雅美丽,无愧于“女神”一词,内心却是“女汉子”;她奔走于科研一线,能拼能扛;她就是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术“女神”——张蕾。

两个十年

两种人生体验

1998年,张蕾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之后,到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到了四川大学。

从电子科大到川大,两个十年的交替与更迭,是张蕾两个人生阶段的重要转折。1998~2008年,电子科大十年,作为学生,她刻苦钻研、厚积薄发,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2009~2018年,川大十年,张蕾成为一名老师,迎来生命的“质变”。两段不同的经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

在川大,张蕾得到了丰富的科研体验。她所在的川大机器智能实验室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着密切合作,建立了智能医学大数据分析辅诊平台。张蕾表示,智能辅助诊断超过了普通医师的读片能力,减少了医生工作量,在帮助医生进行精确诊断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同时,川大跨学科研究战略的不断推进,使张蕾所在的研究团队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领域的相关研究更具成效。

能拼能扛

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谈到性格,张蕾毫不隐瞒地形容自己是“女汉子”,做事雷厉风行;对学生也严厉认真,充满责任心。临近毕业季,她需要指导大量的学、硕、博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会。身边许多老师都生病了,她也一度发烧,吃完药继续工作。“轻伤不下火线,扛着呗。”她笑着说。

作为奋战在研究一线的科研人员,张蕾努力把握计算机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为工作投入大量时间和热情,并取得各种不凡的成就。

同时,张蕾还担任了多种学术职务,为学科发展不断贡献着力量。卓越的学术成绩也为张蕾带来了高度的学术影响力。但作为一名母亲,她总会感到对孩子的亏欠。日常除了工作,张蕾没有其他的娱乐时间,只想给孩子以尽可能多的陪伴。这也是在回归家庭后,一个脱下学术光环的平凡母亲最朴实的愿望:陪伴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不断学习

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当张蕾选择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博士研究方向时,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低潮期。神经网络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兴起后,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然而,她毅然决然地选择跟随导师章毅教授的神经网络研究团队,努力沉淀、积累、研究,直到人工智能热潮彻底爆发的时刻到来。

在科研过程中张蕾也会遇到过一些困难,但她说,因为有一个优秀、坚强的团队,他们会相互鼓励、共同面对,问题总会迎刃而解。在这样一个充满拼劲的科研氛围中,张蕾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坚定地立足于团队,从集体中汲取无尽的能量。

“只有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才能把握最新动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张蕾说,计算机行业是个变幻莫测的行业,时刻处于更新变化之中,必须马不停蹄地学习。通过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张蕾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省部级基金项目6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如今,智能博弈、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医疗影像分析等大数据领域已成为智能时代的主旋律,面对计算机学科十分活跃的生态环境,张蕾希望,现阶段学生们能够保持充分的热情和冲劲,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沉淀下来,克服浮躁,做好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问题,与其他学科做好交叉合作。未来,她希望学生们在这一学科中找到价值、乐趣与平衡点,坚持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