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費有一半來自花唄的那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朋友轉發的一條微博,心裡五味雜陳。

內容是一位讀物博主在銀行看到一位父親,滿是老繭的手裡拿著一疊很厚的零錢,十塊五塊甚至還有一塊的面額鈔票,坐在櫃檯前的長椅上等號存錢。

別人問他這是存錢嘛,他說:“是給讀大學的兒子寄生活費”。

我們大學生大部分人每月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1000-3000的生活費,父母生怕我們在學校沒吃好吃不飽,父母們卻不知道,大學生的生活費來源多了一個【花唄】。

開通花唄以後,花費完父母給的生活費,可以借花唄繼續“改善”生活。

生活費有一半來自花唄的那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我的朋友A姑娘,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千五。

但是A姑娘經常下課就直接去驛站拿快遞,有時候是口紅鞋子或者裙子。

有次我陪她一起去,在路上我調侃道:“你一個月的生活費不止一千五吧?”

她丟掉手中的快遞紙盒子拿出口紅說:“你難道不知道花唄這個神奇東西的存在嘛?”

另外一位朋友H姑娘,因為大家都是同學,她也經常和A姑娘一起玩。經常聽到她們兩個討論哪家的外賣好吃,哪種粉底好用,哪款牌子的哪個色號好看。

不過和A不同的是,H姑娘的家境比較富裕,H的生活費一個月三四千,三四千用來基本開銷,比如吃飯喝飲料交宿舍水電費。

平時買化妝品或者出去玩的錢都會和父母彙報,用收據找父母要錢。

這位H姑娘,過著普通大學生羨慕的闊綽的大學生活,我卻偶然聽到她說:“下個月九號的那一千花唄,只能找朋友救濟了。”

我一臉驚訝,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費才算過上好的生活。

我後來才發現自己out了,並且一直持有一個錯誤的觀點。

原來並不是生活費不夠的人才開通花唄,更多的人是把花唄當作滿足自己慾望的消費工具。

把花唄當作第二個父母,要第二次“生活費”,用花唄化妝品買球鞋買衣服鞋子,直到達到最高消費額度。

生活費有一半來自花唄的那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A姑娘的故事未完待續。

第一個學期父母給她生活費是一千五,然後她說過她的花唄額度是1000,她提前用完一千五的生活費後,用花唄繼續接下來的生活。

“到月初,我爸給我打錢,我就先用幾百把花唄還清”。

後來,A姑娘的爸爸因為某些原因,一個月只給她一千的生活費,還完上個月的花唄後,她只能依靠餘額裡三位數的金額過完一個月。

花唄用了會上癮,即使生活費降低,她更加要好好利用花唄了,於是A姑娘經常是月頭剛拿到生活費就開始愁。

後面的日子一邊自怨自艾一邊繼續用著花唄點外賣,總是因為生活費,害怕花唄逾期等問題愁眉苦臉。

生活費有一半來自花唄的那個女生,後來怎麼樣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通花唄,其實是大學生消費心理的轉變。

因為我想要,所以我可以通過花唄立馬賣下。

我身邊也有沒有開通花唄依然過著還不錯的大學生活的姑娘。

班上的團支部書記,瘦瘦高高的一個女孩,和朋友一起吃飯,不會點最貴的只點最喜歡的平價食物,並且每週三次的家教兼職,是她生活費的另一來源。

專業課成績一直是前幾名,喜歡唱歌也喜歡泡圖書館看書,還喜歡上播音主持課,沒有經常和有錢的同學攀比化妝品。

只有每次上臺演講時,她嘴唇上塗著的那支過生日男朋友送的三百多的TF,應該是最貴的了。

她以前調侃過自己,因為生活費不夠,所以她只能去圖書館看書學習。

但她依然過得快樂,沒有因為錢糾結煩惱。

沒有過多的生活費,安心的做個普通大學生吃飽穿好,豐腴內心會比用花唄買化妝品粉飾外表自在的多。

沒有充足的生活費卻想和有錢人過同步的生活,就像腿受傷的人和健康的人賽跑,越追隨越痛苦。

想過得快活,就用自己能力去爭取。

《破產姐妹》第一季開頭交代了:

Caroline曾經是一位億萬富翁的女兒,因為父親欠下鉅額的債,不得不脫離曾經豪闊的名媛生活,自力更生。

於是來到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家低檔餐廳當服務員,Caroline因為無家可歸在地鐵上睡過一晚後,善良且潑辣的老員工Max收留了她。

後來Caroline利用自己的商業頭腦想和Max開一家蛋糕店,因為沒有錢買一個優質的烤箱,她決定低價賣掉自己留下的名貴戒指。

她說:“我和爸爸在一起時,這些戒指都是我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的小禮物,現在沒了爸爸的錢只剩下那些回憶。但我和你一起為了我們的蛋糕店努力賺的錢,比擁有爸爸的錢心裡更踏實”。

學會自己賺錢並且感受到快樂和踏實,這是Caroline離開爸爸後學到的第一課。

我們的生活費都是父母掙來的,只能通過自己的能力去過嚮往的生活,依賴這種無條件的方式為我們的消費買單,會讓我們對此付出代價。

以後出了社會無論是以前的摯友還是摩肩接踵的行人,除了父母,沒有誰會替你過度消費的賬單無條件買單。

我欽佩通過那些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經濟獨立的人兒,依賴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有一天我們會一無所有。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