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爲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2018年可謂是偶像元年,其實這個詞已經被眾多媒體喊過很多次了。自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和《明日之子》等第一季偶像選秀類節目,通過網絡造星新模式的成功打開市場後,大量本土偶像正通過眾多複製類節目被批量製造。這讓人不得不想到十幾年前《超級女聲》的全民選秀盛世,至此中國再一次拉開了偶像產業新一輪大幕。

經紀公司爭奪戰

今年,除了《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節目分別捧出了國民男女團進而燃爆全國的網綜選秀外,眾多音樂綜藝紛紛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戲碼,都渴望再複製出同前兩個一樣高熱度的節目,打造下一個蔡徐坤或王菊。《明日之子》第二季依舊是主打垂直領域的音樂偶像養成,希望能出現第二個毛不易;《中國新說唱》則希望挖掘出迎合中國主流文化的說唱類偶像。除此之外,《潮音戰紀》和《熱血街舞團》都是偶像搭檔音樂真人秀,試圖深挖現役音樂相關業內人士的價值,讓他們引領中國愛豆新勢力。如此接踵而至的熱門節目讓喜歡跟隨潮流的年輕人目不暇接,而他們似乎總有辦法在不同形式卻大同小異的節目中找到那些發光的人。有些鐵粉居然將這些節目製作成課程表,生怕錯過偶像們每一次出境。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隨著一些來源於韓國Mnet《PRODUCE 101》節目的詞語正在全網掀起巨浪,例如“全民製作人”、“pick”等等。隨著偶像產業一波波的湧入,許多經紀公司紅了眼,不約而同的打響新一輪的優質練習生資源爭奪戰。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近年有融資動態的經紀公司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

面對近一兩年來通過國內井噴式偶像選秀節目推出的大量新人,粉絲們也表現出欣喜和擔憂,然而見證本土愛豆的成長不單單是欣慰感一同而來的還有巨大的壓力感。與原版《創造101》相似,本土節目也大部分採取氪金送愛豆出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如此選秀節目背後其實是各方資本的博弈,但和韓國節目規模相比,本土市場尤為龐大。至此“粉絲集資”一詞油然而出,不但上線主流媒體,更是處在風口浪尖,是一個偶像如何讓其粉絲們花費鉅額金錢及時間捧出來的。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與韓版節目不同的是,一輪盛大的選秀狂歡後,粉絲們等來的不是發佈會,不是出道單曲,而是新一輪由各種代言、商演組成的花式圈錢大法,這種現象被粉絲戲稱“不營業”。偶像產業的核心是粉絲經濟,而國內如此高強度的資本運作、無止境的投入正在慢慢消耗透支著年輕人的心理。雖然現在報以全部熱情追隨愛豆的真愛粉還有很多,但已有理智粉疲於偶像超高頻率的純商業通告。他們迷茫於將愛豆送進出道團的選擇,失落於其本職能力不得施展,絕望於音樂作品的久等不來。

中國偶像產業該往哪走?

其實,國內粉絲市場巨大的消費能力早已在眾多海外偶像身上被檢驗過。除了歐美一些大牌歌星依靠絕對實力早已打下一片江山,“限韓令”逐步解除的背景下,韓流偶像們也正捲土重來。過去的幾年間,韓國偶像們在專輯、演唱會、代言以及相關周邊商品等在海外收入已經翻了一番,從曾經以中國、日本為主要市場到現如今已成功進入歐美,並且整體銷售規模逐年上漲。韓流通過打開歐美市場並獲得認可後逐漸擺脫了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且憑藉海外知名度又進一步在國內回春。同時,在高效的偶像孵化體系下,韓國近幾年也誕生了以EXO和BTS等為代表,甚至能夠撼動音樂行業傳統霸主歐美市場的新生代偶像。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在本土偶像紛紛破土而出的盛況下,我們也不得不正視更多優質外來偶像輕輕鬆鬆就能從國內市場裡分走一杯羹的局面。如今國內充分具備自產自銷的市場條件,構建更加健全完善的體系從而做出健康、長久的產業已迫在眉睫。偶像產業的運作之道是粉絲經濟,而偶像的立足之本則是音樂作品及舞臺,長久的市場吸引力只能靠這兩者實現。選秀出道的偶像更需要這樣的後續活動去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而不是消耗出道節目上所獲熱度,更不是僅通過商業曝光等形式攥取流量。偶像產業的發展必定需要經歷漫長的調整進化期,這其中需要兼顧國家政策(如近期出臺的“限秀令”政策)以及對本土和舶來文化的融合,同樣只有能夠良好吸收結合國內外音樂文化的偶像才能真正走得長遠。

被透支的粉絲經濟已經撐不下去了,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愛豆挺多久?

2018年已經過半,我們看到市場上已然誕生了眾多年輕偶像,在資本的助推下“偶像元年”這把火也呈現出越燒越旺的趨勢。然而,想讓粉絲們能夠為本土偶像買賬,國內的偶像產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面前的市場固然廣闊,但不顧行業的良性發展、一味壓榨觸手可得的商業利益,只會浪費偶像本人的青春和夢想,消耗粉絲的投入和熱情,別讓“偶像泡沫”變成又一個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