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如何確保全局勝利?

人民軍隊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確保全局勝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前線部隊堅決執行中央的命令。而那些中央與前線指揮員之間的戰時電文,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黨全軍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的目標,去爭取全局勝利的歷史細節。

中原突圍:

“戰略堅持”贏得全局主動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秘密開始內戰部署,妄圖搶佔勝利果實。為在和平建國鬥爭中取得主動權,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9月中旬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全新軍事戰略方針,要求我黨我軍著力鞏固華北及華東,控制熱河、察哈爾,集中力量爭取控制和發展東北地區。1945年10月,中央軍委命令王震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王樹聲率領河南軍區部隊,同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第5師在中原會師,組建中原解放軍併成立新的中原解放區。自此,這部署在江河淮漢之間的6萬兵力,對平漢鐵路和武漢三鎮構成直接威脅,極大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大舉北上、發動全面內戰的步伐,併成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南線前沿陣地。

蔣介石視中原解放區為眼中釘、肉中刺,調集30萬兵力大舉向中原解放區進攻,形勢非常嚴峻。但為了戰略全局的勝利,中原部隊必須完成“戰略堅持”的任務,李先念、鄭位三、陳少敏等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建議“某些地區特別是平原喪失後,應以大別山西部、桐柏山東部為反內戰基地”,並於1945年10月20日下午發起桐柏戰役,殲敵1千餘人,取得首戰勝利。22日,毛澤東以中共中央名義致電:“你們須準備至少六個月內在鄂豫活動。三部會師後,集中強大野戰軍打幾個大勝仗,方能有助於整個局勢,方能轉變你們自己的局勢。”中原地區部隊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指示,面對複雜局勢緊抓戰機,先後攻克棗陽、新野等縣城,殲敵2千餘人。由於我中原野戰軍堅決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堅守中原,干擾了蔣介石的戰略計劃,為我其他方向部隊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戰略空間。

1946年6月,蔣介石密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速殲中原李先念部,計劃於6月22日前秘密完成包圍態勢和攻擊準備,並於7月1日佔領宣化店實施攻擊。

6月1日,毛澤東致電中原解放區:“美蔣對我極為惡劣,全面內戰不可避免,必須準備對付敵人襲擊,準備突圍作戰。”21日,李先念、鄭位三等請示中央:“現在我區局勢確已發展到必須迅速主動突圍的地步。”23日,毛澤東以黨中央名義覆電:“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今後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免延誤戰機。”

根據黨中央命令和局勢情況,我中原野戰軍於26日在防區內秘密集結,按預定部署越過平漢線,歷經艱險衝破敵人重重合圍。王震率領359旅和幹部旅,於27日抵柞水,爾後進入陝甘寧解放區;李先念和鄭位三率領13旅、15旅一部於28日進入陝南,後成立鄂豫陝軍區。至此,中原部隊牽制蔣介石30萬主力部隊9個月之久,為我華北華中主力渡過國民黨反動派進攻的最困難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澤東同志在1946年10月1日的《三個月總結》中評價:“過去三個月內,我中原解放軍以無比毅力克服艱難困苦,除一部已轉入老解放區外,主力在陝南、鄂西兩區,創造了兩個遊擊根據地。此外,在鄂東和鄂中均有部隊堅持游擊戰爭。這些都極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繼續援助著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將對今後長期戰爭起更大的作用。”

千里挺進大別山:

三A級“極秘密”電報

1947年7月23日,毛澤東致電正在羊山集指揮作戰的劉伯承、鄧小平:“劉、鄧對羊山集、濟寧兩點之敵,判斷有迅速攻殲把握則攻殲之。否則,立即集中全軍休整十天左右,除掃除過路小敵及民團外,不打隴海,不打黃河以東,亦不打平漢路,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佔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這封電報,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發出的。1947年3月,國民黨反動派由於遭到我軍的沉重打擊,加之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被迫將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妄圖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我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區。同時,國民黨反動派認為解放區物質基礎薄弱,農業底子薄,更無工業,所以在對解放區的進攻中,重點打擊解放區的經濟基礎和生產秩序,給解放區的經濟發展以及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1947年7月27日,毛澤東致電劉鄧:“望你們立即集結全軍休整補充半個月,執行中央7月23日電任務。”28日,劉鄧大軍打下羊山集,並向中央軍委回電,一方面表示擁護中央軍委提出的方針,另一方面如實彙報了部隊當前的困難,部隊自南渡黃河後,官兵極度疲勞,連續作戰急需休整,如果立即直插大別山,且無後方依託,困難確實不小,希望能夠在內線繼續殲滅敵人,待時機更加成熟再挺進大別山。

7月29日,毛澤東向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並陳賡、謝富治及彭德懷發出了一份三A級的“極秘密”電報:“在山東敵不西逃及劉鄧所告各種情況下劉鄧全軍休整半個月後,仍照劉鄧原來計劃,第一步依託豫皖蘇,保持後方接濟,爭取大量殲敵,兩個月後看情況,或有依託地逐步向南發展,或直出大別山。”

而最關鍵的是該電文中的這句:“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胡宗南)軍一部,協助陝北打開局面,至陝北不能支持,則兩個月後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7月30日,毛澤東又致電劉鄧、陳粟,除對軍情的指示外,還通報了陝北我軍的戰況及行動路線,並加了這樣一段話:“邊區受胡軍蹂躪,人民損失甚大,糧食缺乏,人口減至90萬。”7月30日,劉鄧即覆電中央軍委:“決心於休整半月後出動,以適應全局之需。”

隨後,劉伯承和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

劉鄧大軍在戰略全局的關鍵時刻,放棄保存實力和有利發展的既有成果,胸懷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全局,堅決執行中央命令指示,不要後方支援、不怕前路艱險,千里挺進大別山,為陝北、山東戰略方向作戰分擔壓力,這才有瞭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新局面。

蘇中七戰七捷:

知人善任,連戰連捷

1946年6月26日,毛澤東致電華中分局,告知外線作戰的計劃:“為粉碎國民黨之進攻,決令劉鄧主力出隴海豫東,陳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間,調動敵人而殲滅之。你區應以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制南通、揚州線上之敵,粟裕、譚震林率主力(不少於15個團)位於3分區(淮南津浦路東),與陳、舒配合,一舉佔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區之敵,恢復3、4分區(津浦路以西),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華中野戰軍的一切聽陳、舒指揮。”

27日,粟裕就毛澤東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移淮南的計劃給各領導機關發電:“中央作戰方針完全正確。惟在3分區集中大兵團作戰,糧食、民夫和交通運輸均極困難。如集中兵力過多,則所需糧、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且影響戰鬥更大。”並提出建議:“我們是否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毛澤東對粟裕6月27日電極其重視,於6月28日覆電華中野戰軍:“部隊繼續隱蔽於待機位置,聽候安排。”

6月29日,粟裕、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4人聯名致電中央軍委和陳毅:“華中主力轉至淮南後,不僅糧食須由蘇中供給,即民夫運輸恐難支持,因淮南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蘇中公糧收入佔華中二分之一,人口亦佔五分之二,對支持今後長期戰爭有極大作用。”“蘇中地方武裝已很弱,難以擔任鉗制任務。如蘇中喪失,淮南戰局萬一不能速勝,則我將處於進退兩難。如是,不僅對蘇中本身不利,即對華中整個作戰部隊之供應更有極大影響。”並建議:“在第一階段中,華中野戰軍第1師和第6師仍留蘇中解決當前之敵,改善蘇中形勢與鉗制敵人;在山東及太行兩解放區部隊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後,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再加入蚌埠、浦口作戰,完成第二階段任務”。

6月30日毛澤東覆電:“部隊暫緩調動,待與陳軍長商酌後,即可決定通知你們”。

7月1日,國民黨軍隊對中原軍區發起總攻,其參謀總長在南京宣佈:“要在48小時內全殲”“讓解放區成為歷史上的名詞”。而此時,毛澤東認真研究粟裕的幾次建議,決定推遲外線作戰時間,“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有了中央明確的指示,在隨後的蘇中作戰中,粟裕放開手腳,以華中野戰軍19個團約3.3萬人的兵力,在敵人以15個旅約12萬人向我進攻的情況下,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自1946年7月13日至9月12日,組織了宣泰攻堅戰、皋南急襲戰鬥、海安防禦戰鬥、李堡攻堅戰鬥、丁堰攻堅戰鬥、邵伯堅守防禦戰鬥、如黃路遭遇戰共七次戰鬥,連戰連勝,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戰果,殲敵5.3萬餘人。

此役,正是戰役指揮員,在維護核心確保中央戰略計劃推進的同時,結合一線實際情況,實情上報提案,以戰役勝利加快推動戰略全局向好發展的典範;也是毛澤東同志注重發揚軍事民主,信任一線、信任下級指揮員,知人善任的典範。

人民军队如何确保全局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