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14:纵使苔花如米小,不学牡丹一样开

《论语.里仁第四》14:纵使苔花如米小,不学牡丹一样开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试译

先生说“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能得到什么职位,而应该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不应该担心自己能不能被人所认可,而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以具备能被人所认可的价值!”

敬亭山言

李银河研究中国农村的生育文化时,在做完山西村落的调查后,曾有一个结论:自己好和别人说你好是两回事,但村落中的人更看重的是后者。

由于农村相对封闭,某种程度上更多地保留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特征,比如对于外人目光和意见的重视。这种重视,在生活上,往往体现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在学问上,要么体现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要么体现为追逐热点,附庸风雅。

本质其实都一样,都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第一次通读《论语》时,给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为从小受到的正统教育,不都是要替别人考虑,不都要求整体利益要大于个人利益吗?为什么在学习这件事上,孔子会赞同要为自己?

也许,孔子潜意识下,是意识到整体只是一个概念,并不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的是构成整体的一个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其实,孔子虽然强调秩序,但他也认同秩序只是手段,目的仍然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纯粹的秩序与规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结合这章,我相信孔子如果活到现在,虽然他仍然会赞同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他也一定会尊重个人的选择。物种的差异性是保证生态健康的必要条件,个体的差异,包括价值取向,也同样是保证社会生机盎然的前提。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这句诗隐隐有苔花不如牡丹的意思,依然是他人的视野,其实苔花心中,何尝有与牡丹一较高下的心思呢?

所以我稍微改了一下:纵使苔花如米小,不学牡丹一样开。

苔花的开放,是它自己的选择和需要,与牡丹的美艳无关,与人类的目光无关。

享受生命的快乐是每一个生命的权利,能否选择,如何选择,同样是!

【又】

佛家教人没有分别心,儒家的分别心就比较严重,但两者其实都指向同一个事实: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基于相同的事实,结论却大相径庭。佛家认为如果消除了这种分别,也就能消除痛苦。儒家却希望把这差别清晰地界定后,根据一种理想的模式来安排每个人的生活。

无论哪种学说,或者宗教,都多多少少契合了某一类人的价值观。赞同某种学说的,大可去信奉,甚至宣扬,但不能强求其他人就得和自己一样,即使是出于好心。

因为:我之蜜糖,彼之砒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