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诸葛亮汇演识英雄,但是白帝城刘备临死时,刘备告诫诸葛亮,有一位猛将可以用,但是不能重用。但是多年后,诸葛亮却忘记,对浙源大将委以重任,结果让蜀国损失很大。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也就是一出祁山。以赵云为先锋官,统十万兵马突袭祁山,安营扎寨之后,马谡主动请令据守街亭,众将都有异义。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并以全家老小的性命担保,诸葛丞相怎好拒绝,遣王平为副将,给人马三万,据守街亭。

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司马懿率兵途径街亭,心中十分焦虑。街亭四面环山,易守而难攻。当他听到和可见马谡的扎营方式时,仰天大笑:“大事成矣”。俗话说:“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截粮”。司马懿先断了马谡军马的水源,又截了粮食。马谡干着急没咒念,将兵书的那一套用在了不对的情况,马谡笑道:“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遂率领众将士,从山上向下冲杀,不料敌军将山四面包围。王平那时向马谡要了五千军马,在山下扎寨,王平想去救马谡的时候,自己也被大将张郃拦住。王平马谡纷纷战败,汇合到了一处,魏延领两万军马前来搭救,勉强救出二人,他们打算去列柳城找高翔求救,高翔率本部人马一万复夺街亭,却也无计于事。

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马谡回营之后,诸葛亮含泪痛骂马谡。至于处斩马谡一说,源于【三国演义】然而在【三国志】说法不一,看似十分矛盾,又有辨析,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戮谡以谢众”。这是第一种说法,被诸葛亮杀了。第二种说法出自【三国志、王平传】:“丞相亮既诛马谡”证实了诸葛亮杀马谡。第三种说法出自【三国志、马良传】:“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意思是马谡被关进了监狱,病死在监狱。第四种说法出自【三国志、向朗传】:“谡逃亡朗知情不举”。这四种说法均出自三国志,看似十分矛盾,但是,调和统一以后,大致猜测:马谡失街亭以后,心里没底,畏罪潜逃,向朗知道,但是没有举报,后来马谡被捉拿归案,诸葛亮下达了死刑的命令,却没有立即执行,只是先关进了大狱,还不到行刑的日期,就病死在狱中。因此挥泪斩马谡还是可以成立的。

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然而马谡该不该杀呢?该杀是因为丢失街亭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不该杀,也可以说:“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才是制胜之本”。

所以据易中天教授的说法就是:可杀可不杀。

然而诸葛亮为什么要杀呢?既然要杀,那为什么又“挥泪”呢?

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首先在诸葛亮中已经写到“戮谡以谢众”就是说杀马谡是为了平众怒,起初众将官都是希望魏延去担这个重任,可丞相偏偏派了马谡,马谡还立下军令状,可偏偏又打了败仗,这样一来诸葛亮又怎还有理由不杀呢?其次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哭,其实诸葛亮是在哭两个人。一是马谡,其二是先主刘备。

诸葛亮哭马谡,是因为和马谡的私交非常好,据三国志种种记载,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并非一般。第二种原因,马谡是军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十分有名望。

刘备死前警告诸葛亮,有一猛将千万别重用,诸葛亮没听吃了大亏

而诸葛亮为什么哭刘备呢?原来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就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庸才,只会死背兵书,不会实用,是个纸上谈兵的将军。马谡可以委任,但是千千万万不可以委以重任。当时诸葛亮连声应允,可却在派将之时忘了。因此悔恨不听先主之言。

有诗叹曰:纸上谈兵幼常计,

空城一策瞒天计。

顿足捶胸悔恨时,

犹思先主卧榻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