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說起今夏新番中的黑馬,《工作細胞》這部設定有趣、科普認真的動畫是繞不開的。自 B 站上線以來,《工作細胞》播放量便不斷上升,與《 OVERLORD Ⅲ》一道稱霸榜單,成為當季最受歡迎的動畫。

實際上動畫和書籍、電影等信息載體一樣,不僅有娛樂屬性,也能承擔教育作用。比如《藍貓淘氣三千問》、《海爾兄弟》等等都是屬於寓教於樂的國產精品。近年來國產動畫發展迅猛,卻在科普教育的方向上有所缺失,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工作細胞》的大熱的背後

《工作細胞》的故事並不複雜,作者把人體當作一個巨大的工廠,而體內的各種細胞則進行擬人處理,擔任起了不同的工種。戴著小紅帽的紅細胞到處搬運氧氣,白細胞拿著匕首和負責和各式細菌戰鬥,而血小板則是人人喜愛的小學生扮相。37兆2千億個細胞各司其職,維持了生命的運轉。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這種帶有科普性質的動畫在劇情上肯定會稍弱些,本以為會和《萌菌物語》一樣是個小眾精品,沒想到成了當季爆款,在B站的播放量僅次於《 OVERLORD Ⅲ》。文創資訊以為,《工作細胞》的成功有以下這些原因。

高水準的商業化製作

《工作細胞》的製作公司 david production 一直在宅圈頗受好評,《 JOJO 的奇妙冒險》系列,《重啟咲良田》等作品的口碑都不錯。這次的《工作細胞》也維持了一貫的高水準,不僅文戲認真,打戲也很流暢。這一切與一個穩定而富有經驗的製作團隊是分不開的。

沒有哪個動畫公司能保證自家作品部部精品,但有些公司名一出來,觀眾就會覺得起碼動畫不會崩,比如京都動畫,比如 P.A.WORKS 。 david production 雖然名聲不如前面的那樣響亮,但歷年來的製作都很穩定。

一方面 david production 社長梶田浩司等人是 GDH(現 GONZO)的元老,在業界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擁有廣泛的人脈,另一方面 2014 年富士臺對公司的收購也讓 david production 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在動畫從業者短缺的年代還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作品。

另外,本作豪華的聲優團隊也為動畫製作加了不少分,不僅主役花澤香菜、前野智昭等人氣很高,配角櫻井孝宏、早見沙織等也都是大牌。對於聲優控來說本作也值得一看。

擬人化的角色設定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所謂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物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在動畫中擬人這一處理方式十分常見。

首先擬人手法可以增強角色對觀眾的親和力,哪怕是蟑螂這種現實生活中跟可愛完全不沾邊的生物,在動畫《蟑螂娘》中經過擬人化後也能被觀眾接受。

其次,擬人化可以極大豐富角色的表現力。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細胞可比動畫中無趣許多。白血球吞噬細菌的場景也不會像動畫那樣激烈。

另外,擬人化之後表現出來的萌要素也是《工作細胞》火爆的重要原因。動畫中血小板這一角色在戲裡戲外都廣受歡迎,二次傳播效應因此變得更為廣泛。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國內科普類動畫的困境

僅從科普動畫的角度來說,國產動畫是很有成績的。

《海爾兄弟》影響了一大批 80 年代的小孩,成為了商業與動畫產業結合的成功典範,在給孩子們普及知識的同時,家長們也紛紛把最大的動畫周邊——海爾冰箱給抱回了家。《藍貓淘氣三千問》系列則是國產動畫的一座高峰,不僅動畫時長是科普動畫之最,內容也是上天入海、無所不包。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而榮耀屬於過去,儘管現在國產動畫很熱,但在題材上還是以冒險、愛情等為主,《哆啦A夢》這種既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很少見。

文創資訊認為,要想走出科普動畫的困境,這幾個問題就必須重視。

一是幼兒動畫與青少年動畫的割裂感太重。這一點其實也算是歷史遺留問題,早期國產動畫的畫風過於低幼,哪怕是《魔方大廈》、《十二生肖》這種現在看來算是很“黑深殘”的作品也會被歸到給小孩兒看的動畫片一類,同樣、《藍貓淘氣三千問》也被人批評說科普內容太深,小孩子看不懂。這其實不應當歸咎為動畫的內容問題,這些作品本身定位就和《喜羊羊》等不同,如果畫風人設能成熟些會更合適。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二是作品重科普輕情節,觀感不佳。很多動畫太強調知識的灌輸,而缺乏興趣的引導。好的科普作品不應該只是讓觀眾學到知識,更要讓觀眾喜歡上它。拿本講葡萄酒的漫畫《神之水滴》做例子,嚴格來說它算不上是科普漫,但因為書中提及了許多有關葡萄酒的基礎知識,吸引了許多原本對此不太瞭解的觀眾,甚至還拉動了日本的葡萄酒銷量。這種科普效果要比干巴巴的內容羅列要好得多。

《工作細胞》大熱,科普動畫之路應該怎麼走?

三是動漫產業商業化程度不高。《海爾兄弟》是海爾集團出於企業影響力而砸錢出的動畫,算是特例。《藍貓》系列成本高、風險大,在現在的環境看來其成功難以複製。也許漫改是個好選擇,但國漫同樣也有著類型單一、報酬低等問題。想靠科普漫畫反哺動畫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科普動畫也是動畫類型的一個分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是細分市場下的產品差異化結果,科普動畫的基礎還是發達的動漫產業。對於動畫來說,現在的我們仍處於不斷追趕的狀態,但在某些動畫類型,比如有著教育意義的科普動畫上,出品方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還是有機會快速成長的。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西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