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1913-1997年),旅美华人文化学者,先后任美国耶鲁大学中文教授、美国西东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是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教育家、书法家和书画收藏鉴赏家,与王季迁、翁万戈齐名。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先生与夫人沈慧女士

生逢乱世 远渡重洋

1913年,王方宇出生在北京一个地位显赫而富有的家庭,他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二。这个大家庭的庭院里充满了标志着成功的物品,其中也包括美术作品。

王方宇在一个知识得到高度重视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三岁时即临习书法,以为后来的官场 生涯作未雨之谋。然而由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的混乱,他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

1936年,王方宇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教育系,1944年负笈美国,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从此以后定居美国。 1955 年至1965年耶鲁大学任教;1965 至1978 年任美国西东大学教授; 1972 至1974 年任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系主任;1975 年荣休。他因在教学领域取得学术成就而获得多次奖励,包括西东大学1969年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中文教师协会1970年授予的教师年度奖。

在许多人看来是全职的这一段职业生涯里,王方宇能够探索另外一些兴趣领域,比如开发出第一个中文教学的电脑程序,在那个时期,这是带有开创性的。同时,他还延续在学术研究、绘画、书法等传统文人领域的探索。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八大山人 《仿北苑》 26.5*14.3cm 王方宇捐赠 弗利尔美术馆藏

王方宇与八大山人结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彼时他从张大千手中得到一批八大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积数十年之力,成为海内外研究八大的权威及最重要收藏家之一。

1988~1989 年,王方宇重返耶鲁大学,讲授八大山人生活及艺术,并向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相借,举办八大山人书画艺术展览,并与班宗华教授、史文慧女士合编展览图录。

他去世后,其子女根据父亲遗嘱,将王氏所收八大书画精华,皆捐赠给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张大千三让八大 王方宇分期付款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八大山人,《荷花双凫图》轴,约1696年,纸本水墨,185×95.8厘米,王方宇捐赠,弗利尔美术馆藏

王方宇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古画,最有名的研究是八大山人,但他的收藏却是从齐白石开始的。

王方宇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但是从北京到美国不方便带作品,因此看齐白石的作品都是在美国古董教母庞耐女士(Alice Bonny)那里,他们就这样成为了好朋友(庞耐还是王方宇儿子王少方的干妈),王方宇也因此收藏了许多齐白石的作品。

1948年10月,沪上名家汪亚尘(详情请参阅:汪亚尘中国画作品投资价值分析 | 大藏嘉艺术指数41)带了一批现代中国画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印了一本心型的目录,有顾维钧大使、林语堂先生的序言,还有当时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Alan Priest一篇介绍文章。期间,王方宇与胡适、贝聿铭、方召麐(详情请参阅:【张大千传奇女弟子】方召麐:女神最美的姿态,她都有)以及庞耐等人,向其买了一批齐白石画作。之后,王方宇更通过其他渠道陆续取得更多齐白石作品,1978年在台湾还出版了一本关于齐白石的书。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齐白石 《夜读图》 33.4*24.7cm 1930年王方宇捐赠,弗利尔美术馆藏

那么,王方宇又是怎样踏上研究八大山人的学术之路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张大千。

大约在1951、1952年,王方宇见到了张大千。张大千是画家,也是收藏家,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当时张大千差不多每年都会到美国一次,每次都到访他家。在出发之前,张大千总是写信给王方宇,让他在机场等待,下机就让王方宇陪着到处逛一逛。

1955年,王方宇在香港结婚,当时共有9个人参加婚礼,其中一人就是张大千。

据王少方回忆,王方宇的岳丈喜欢收藏东西,家中有八大山人的藏品,而他也特别喜欢王方宇,也许从那时起王方宇就开始对八大山人产生兴趣。

张大千也临(仿)摹(造)过八大山人,然而有一次想卖给某人时却卖不动,张大千甚感奇怪,要知道,张大千仿造古画的功夫可是20世纪最顶级的!张大千猜想这人可能问了王方宇,因为那时他已经开始研究八大,张大千觉得王方宇可以看出真假,不错,有本事!

大概六几年的时候,张大千有一次想要在旧金山附近盖房子,可是身上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给王方宇两大包画,一包是石涛的,一包是八大山人的,希望他买下。王方宇是很老实的人,在美国教书收入不是那么高,面对这两大包画,他感到不好意思,觉得太贵重,于是跟张大千说买不起。之后两人再三谦让,张大千说这包就放在你这里,你研究八大这么厉害,这些你有用,接着就提着另一包石涛的走了。张大千让王方宇每个月给他50美元(分期还款),如此慢慢还他就行。

就这样,王方宇便从张大千手中获得了这批珍贵的八大山人的作品(20余幅),进而也走上了研究八大山人的专业之路。此后王方宇耗费数十年之力,继续收集、总计共藏得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70多幅、珍贵书画照片1000多帧,成为海内外最重要的八大山人书画藏家与研究者之一。(所以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作品有些有张大千先生的收藏图章)

他收藏有朱耷的八开册页《荷花图》、《竹石小鸟图》轴、十五开册页《故国兴悲》山水书画合册、六开册页《临董其昌山水》、《仿北苑山水图》轴、临怀素《圣母帖》册页、行楷书《临王羲之河集序》等。

无藏不能学 非学无以藏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清 八大山人 群雁鸣集图 水墨纸本 王方宇旧藏

王方宇不仅大量收藏八大山人作品,还潜心进行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很大,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名流之一。

1970年,王方宇将之前的文章结集出版为《八大山人论集》。那之后,一些人就来请他鉴赏。1990年,他还和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合作出了一本书即《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艺术与生活》(Wang Fangyu and Richard M. Barnhart. Master of Lotus Garden: The Life and Art of Bada Shanren(1626-1705)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and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在这本书后面印出了他认为是八大山人的作品,这在当时收藏界影响比较大,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八大作品的标尺。

他还出版有诸多著作、论文等学术成果,如《八大山人的书法》、《八大山人的画押》、《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两部八大山人书中书画的真伪问题,同形异本》等等。他本人也因之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八大研究权威和八大作品鉴定权威。

八大山人名朱耷,其实就是王方宇研究出来的。王方宇最难得的是他手里有这几十件八大山人作品,对他来说,研究八大跟他的收藏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两者对其书法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书法:我自用我法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创作中

王方宇的书法将象形和动作结合,各家对其都有很高的评价,启功先生曾说:王方宇书法不但笔墨见功夫,而且别具巧思,走在时代前列,从始至终,是中华民族的风格,是艺术的精华。

王方宇3岁的时候开始学书法,小的时候预备以后去政府工作,所以想要学好包括书法在内的所有传统门类。他发现古代的画家书法也非常好,因此他认为学好书法之后才可以学习绘画。但是他很谦虚,一直觉得自己写的书法没有好到可以画画的地步,直到他八十多岁去世。所以他的书法作品中往往有着绘画的思路。

对于王方宇来说,他熟练掌握六种书体(甲骨文、篆书、隶书、草书、正书和行书),在中国传统科举制度中,这是一种能谋得很高位置的成就。一次,他问沈慧——他的共同生活超过四十年的夫人:“你为什么同意和我结婚?”夫人回答说:“你的字写得好呀,我父亲也是这么看的。 ”

王方宇在研究八大山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八大山人书法思想“书法兼之画法—我自用我法”的启发,并把这个当作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断探索变革时代的书法创新,使自己写出的字,在笔划和整体布局方面,也体现出“八大”的韵律和妙趣,其作品透露出一股纵横奇伟、拙朴率真的豪气。

2012年12月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艺术中国主办的《心画——王方宇的艺术》展在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王方宇先生自己创作的30余幅书法作品、收藏作品中的3幅八大山人及1幅齐白石的作品。这里请大家欣赏两件作品。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 《醉舞-1》 132.7 x 67.3 cm, 1981

“醉舞–I”展现出快速的笔运功夫,通过迅疾的笔势创造出“飞白”效果,并使之渗入左边的整个“醉舞”二字中,又反转来落于右下最后一笔。观者很容易发现在富有表现力的、天真烂漫的笔迹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家的热情。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 《上山》 132.7 x 67.3 cm, 1981

相反, “上山”,则显示出强度和控制力。粗犷浓湿的大胆运笔,显示出对笔、墨和形 式的完全控制。王教授在这里运用拙笔明白无误地显示出他的纵肆和放逸。然而,这两幅作品都表达了将强烈生命表达和纯粹创造精神相融为一体的精神,唤起一种运动感。实际上,在王方宇的一生中,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其书法的表演性特征:一是从创作书法作品的行为本身,二是从他在两个分离的舞蹈回旋中所展现的灵感来看。

在美国,永久收藏王方宇书法作品的机构很多,比如: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艺术博物馆、华盛顿DC史密森学会 - 赛克勒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新泽西州西东大学等等。

中国古董教父之“教父”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与安思远

王方宇是在美国弘扬中华文化的先驱,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及美国文化、艺术、外交、政治各界,其中一位即大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

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安思远认识了庞耐女士,后经庞耐的推荐向王方宇学习中文。那时,王方宇正在耶鲁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两人初见的时候,安思远还是一位英俊而聪明的青年,他们谈到中国古文物,彼此发现了共同兴趣,安思远从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汉语,还学到了中国绘画的理论知识。

安思远上课时,常常心不在焉。所以王方宇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安思远,也就是那个姓安的,想的很远。王教授没有料到,这个中文名字后来变得如此著名,以至安思远本来的英文原名往往被忘记了。

安思远常常开车到学校来,下了课,王方宇便坐他的车一起到纽约去看中国古董,安思远的中文学业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他们却交流了不少有关中国艺术的知识。

安思远从小就对收集物品和手工感兴趣,在王方宇等人的影响引导下,安思远从收集中国邮票开始,逐渐涉猎到书画、古家具、金银器、古陶瓷、碑贴石刻、宗教造像等几乎所有中国艺术品种,终成一名中国通及一代艺术大商。

在1993年6月,安思远在苏富比举办了中国现代书画展。安思远特别邀请老师王方宇为图册题写了序言,在这个序言里,王教授回顾了他们二人长达四十几年的友谊。这份序言是他们长时间友谊的最好写照,也是对安思远艺术生涯的一个非常恰当和精准的描述,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知安思远者,莫过王方宇。

在展览成功举办4年后,王方宇在曼哈顿的医院中去世。安思远在王教授的葬礼上回顾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并协助王教授的后人将王方宇毕生收藏的大量书画捐赠给美国联邦Smithsonian-Freer博物馆。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清 八大山人 水仙芋头 纸本水墨 王方宇旧藏

安思远曾回忆说,王方宇是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他在现代化的美国,却按照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王方宇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在王方宇之后,再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士大夫。

2014年,安思远过世,标志着一个收藏时代的结束。2015年,纽约艺术周上,佳士得的安思远遗物专场拍卖获得了巨大成功,闪耀业界。

王方宇与安思远这对师徒,各自以学术和商业的不同方式,在长达半个世纪里,一起不遗余力地在海外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收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清 八大山人 芦雁图 水墨纸本 王方宇旧藏

在王方宇为安思远展览所写的序言中,他几乎全面表达了他对收藏各方面的看法,以下引用部分(四段),供中国当前的艺术品收藏界同仁学习和思考。

他(安思远)的学问不是从学院中书本上学来的,是艺术品本身实物中精心观察,仔细研究的结果。正如我的好友辽宁省博物馆前馆长杨仁恺先生一样。杨先生博学广识,深入研究。我曾问杨先生,我说:“你在什么大学读书?”他说:“琉璃厂大学”。琉璃厂是北京一条有名的古董点林立的大街,我们知道以“事物为主,以书为辅”比以“书本为主,实物为辅”深刻得多。

收集艺术品一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收藏家就是艺术家。收藏物品的整体,就是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各方面在一批有深度的收藏品物中,也可以看出收藏家的思想、知识、品味、了解、创作精神以及他人格的整体。

时代的变迁,牵涉到人类思想的改变。由于思想改变,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与以前不同。收藏文物也应有时代的分别。也应当跟随时代进步。虽然中国书画在整理研究上比以前有进步。但是公私藏家,对于收藏在观念上、在计划上、在实行上,很少显现突出的进步。一般的不是限制在投资上,是局限在自娱范围之内。也有以教育或是社会为对象,以传播文化为目的的机构或是私人,同意很可钦佩,但方宇所见,大多数仍是以真、精、新为标准,以绘画通史为鹄的,在收集的观念上没有创建。

也许有人说:“这样一个现代中国画的全面收藏,分散出售,是很可惜的。”但用通达的想法想,中国前人说收藏是“一时聚散”,有“聚”就有“散”,这是自然中必然之事,并不稀奇。但是也许又有人说:“过去对一般私人收藏来说,固然是有聚有散,现在社会上设立博物馆,书画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成了永久的藏品了。”姑不论博物馆永久藏品的问题,如果我们往远处想,现在科学界告诉我们地球的寿命,告诉我们恐龙的兴亡。我个人不得不相信,就是有博物馆,书画的收藏,依然是“一时聚散”。不过在地球和人类以及个人尚且存在的今天,如果我们觉得收藏有趣,无论收藏目的何在,最好是把握机会,享受现实。

王少方认为,虽然父亲不是很有钱,但他凭借自身的好眼光依然可以买到好东西。“父亲的观点是:面对一件中国书画,要看画家生平,画家的书法好,可能画也好;要是书法不好,画多半有问题。除了八大山人,父亲还喜欢齐白石、张大千、王季迁(参考阅读:大收藏家362期:王己千,大藏家更是大文人,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的书画。”王少方强调,父亲王方宇是一个收藏家,并不是商人。收藏和研究八大山人作品完全出自于自身兴趣。“和现在做生意的人不一样,他们往往买了东西就想着下来价格能不能翻几倍。我父亲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慎始又慎终 捐赠如嫁女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王少方父子

1997年,在心脏手术不成功的情况下,王方宇先生留下遗嘱,将其精选的20幅八大书画及15幅齐白石作品,由儿子王少方选一合适的美国博物馆捐出。之所以如此,实在是出于对艺术品的长期留存着想的。

王少方访问了八个博物馆,最后弗利尔美术馆争取到了这批藏品,部分原因是:一是父亲开刀那天,他陪父亲从公寓走到医院短短15至20分钟的时间里,王方宇先生提到了张子宁(时任弗利尔美术馆前中国书画主任)三次,他认为是父亲有意无意地暗示要将藏品交给他们。第二个是王少方访问了八个博物馆,问每一个博物馆同一个问题“如果我决定不捐给你们博物馆,你会推荐哪个或哪几个博物馆”,其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都顾左右而言他,只有张子宁给了他一个明确的回答。他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馆,因为王住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大馆,收藏又好,捐给该馆理所当然;捐给波士顿美术馆是由于该馆有研究八大、石涛的专家吴同,有研究这批作品的人才才能保管好这一批捐赠,并能利用它们做展览。显然这一回答得到了王少方的认可。

王少方坦言,父亲毕生收藏的八大山人作品约有70多件。“大部分我见过,但因每年都要交房租和谋生,所以有几件卖掉了。”王少方感慨道:“我认为从今往后没有这样一个人了,父亲收藏的八大山人作品也是最好的。”

正是因为这批八大山人精华藏品的进入,使弗利尔美术馆一跃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八大山人研究基地。

王教授家人选择9月9日举行正式捐赠仪式,就是为了让王教授的收藏和研究成果能够长长久久流传下去,惠泽后人。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王方宇夫妇藏八大山人书画》

王方宇教授说:“活在兴趣之时。 ”这是一句符合中国古训的话,也是一句涵义丰富的话。尽管享受着娇宠少年的优渥生活,他的求知欲却激励他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并为官场生涯和社会地位做准备,直到这一切被中国政治的变局打断。经过反复考虑,他移居美国——一个愿意为辛苦劳动的人提供无限机会的国度。他去国来美时一无所有,惟有知性和内在精神的驱动力。

他最终在三个领域——学者、收藏家和艺术家,赢得广泛的赞誉,在他的交往圈中, 他始终保持着罕有的谦逊品格。

参考阅读:

逄博:王少方:我的父亲与收藏

阎宏:传道者王方宇与其弟子安思远的收藏情缘

艺术中国专访收藏家王方宇之子王少方

王芷岩:独家专访: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前中国书画主任张子宁

freersackler.si.edu

王方宇,他的学问让张大千拜服,还是安思远的终身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