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神奇古城丨米脂窯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千年古縣 神奇古城

米脂窯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陝北人把講故事喚作“說古朝”。奇聞怪事常發生,年長誰也記不清。

幾百年興盛如颳風,世事更改不容情……這幾句雖說是說書藝人的書詞,但通俗易懂,韻味長久,細細品味,不禁令人唏噓良久,其功能說教與洞察世事滄桑,不亞於《蘭亭集序》之對人生所發的慨嘆。

01

米脂東街,那是流傳至今五百餘年的古街。百年換盡城中人,這麼長的時日,不知換了多少茬人了,故事就在這裡一代代流淌著。街道滄桑的容顏遮不住昔日的輝煌。你從午後的散漫裡,悠悠踱步,滿眼所及無不令你感懷。

一次與人聊天,有人說古城就是文革期間下放的老幹部,遲早有一天會再次崛起輝煌。隨著時代發展,老城作為居住功能的作用越來越比不得高樓大廈,可是它作為文物古蹟的作用卻在彰顯,變得越來越璀璨起來。

米脂人祖祖輩輩愛把把這個縣城說的玄而又玄,“王氣”如何之盛,西門“九條龍”的傳說是集這些傳說的大成,到現在了,一座橫跨無定河東西的大橋,就稱作“九龍橋”,時任省長程安東親題。故事很多以“說古朝”的形式口口相傳。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到了民國年間,這些故事傳到了東街一個叫李家巷,李家巷一個叫李健侯的耳朵裡。他把這些東西加以整理,甚至是“演繹”,把一人嘴裡一個樣的傳說,固定了下來,寫在了民國前陝北最具有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永昌演義》裡邊。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在說李健侯之前,先說說米脂泰安裡二甲李姓。“立志長存寬忍念,終生只學吃虧人”是他們的家訓。在米脂,李姓雖不在俗傳的“明艾清高民國杜”三大姓氏之內,那也是響噹噹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

02

據李氏家譜記載,米脂泰安裡二甲李姓為西漢名將李廣後裔。李廣就是那個飛將軍,仕途並不暢達,“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且李廣把這種恩怨傳至他的子孫,把個史官司馬遷牽涉進來,成就了一代史聖,留下千古佳作《史記》。傳至北宋時,李氏始遷祖為銀州所轄今米脂楊家溝鎮李均家溝村獅子漥將軍寨(原寨名失考)知寨,累官至某某將軍,後落業於米脂聚族而居,歷九百多年。

話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起李自成。據《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共桃花峁支系·宗譜資料彙編》一書載“以多種史料證實李自成屬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如此說可信,那李自成也與泰安裡二甲李姓同宗。這麼說來,李自成當是李廣後裔。李家數代名將,從秦時大將李信,到西漢名將李廣,最後到明末的李自成,哪個不是震古鑠金的大人物?

不過有一位李姓後裔倒是考證的清清楚楚,那就是曾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銘先生,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裡點名道姓表揚過的人物。李健侯與李鼎銘系同族,又都是知名鄉紳,並同時當選為邊區參議會議員。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這裡再說一個人。這個人叫李振聲(李健侯是李振聲的直系後裔,十二世孫)。李振聲是明崇禎甲戌年的進士,曾任河南郾城知縣,官至湖廣巡按。這個人熱愛家鄉,常懷悲憫之心,為家鄉人做過不少好事情。說他他一次回鄉探親,恰遇米脂蝗災水害,鬥米八錢,餓殍遍野。於是他慷慨解囊,扶貧濟困,救活很多人。當時米脂縣一年徵收“三餉銀”(供軍警等的薪金)三千兩百兩,百姓負擔十分沉重,李振聲利用自己的聲望與巡撫書信交流,這項負擔得以免除。

據記載,李振聲還有注重教育的等等善行義舉。李振聲作為米脂縣的大才子,科舉轟動米脂,李自成對於李振聲的鼎鼎大名肯定不會十分陌生。崇禎十五年,任湖廣巡按,守湖北承天。十六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攻打承天。李自成自然知道這個守城之將的來龍去脈,於是下令全軍,活捉李振聲,誤傷者斬立決。本來李自成是一念同族之情,二年同鄉之情,三念李振聲的文韜武略,意欲全活李振聲的一條性命。而且李自成幻想著,李振聲為他所用,天下就在所必得了。李自成又是寫信,又是宴請勸降,李振聲就是不從,李自成不停地送來勸降信和大量的金銀綢緞,並派五十人伺候,幻想著感化李振聲。誰知李振聲一心忠於朝廷,毫不為李自成的脈脈溫情所動,根本不吃這一套,將李自成所贈金銀財寶摔在地上,撕了來信。不僅如此,反而呵斥李自成,讓他歸順朝廷。李自成是何等的聰明啊,看起來硬逼著李振聲就範有點困難,於是李自成採取了一點策略。李自成於是下達文書,任命李振聲為兵政府侍郎,把生米煮成了熟飯。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後李振聲看到詔命後,知道自己一生剛正忠誠的清名受到侮辱,於是揮毫提了《賊中見偽檄感題》一詩,表達了自己的出汙泥而不染。詩云:“自愧西臺無諫聲,徒將豸繡易長纓。才疏補袞虧臣職,節尚存旄達聖明。黃閣若聞今日詔,清流虛負往時名。願拼熱血傾江漢,好逐波臣向帝京。”李振聲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最後竟然派人秘密向總督孫傳庭遞送情報。李自成是何等人啊,決定同室操戈,下令處死李振聲。

李自成的一紙詔命,直接影響了一代忠臣李振聲的名節。按理說李振聲官至巡按,而且被義軍殺害,上個正史《明史》不存在問題。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定稿付梓的《明史》,硬是沒有為李振聲立傳。李振聲忠魂受冤,千秋之垢不禁令人扼腕嘆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看來,李振聲的悲劇雖由李自成一手造成,然而,李振聲真正的悲劇,在於明史編者未能扒開雲霧見日月,使李振聲一片丹心,不能光照汗青。

03

李振聲為國捐軀之後歷十世,有裔孫李錦江(1834-1877),字晴川,清光緒元年(1875)舉人,揀選(擬選、擬任)知縣,欽加翰林院待詔銜、誥封文林郎(正七品)。他不慣官場應酬,未去上任,繼續教書,曾為米脂圁川書院主講。其朗讀清晰,講解透徹,頗受學童敬重,不少弟子學有成就。其為人耿介,操守高潔。同人相戲,乘他酒醉,找一歌妓鎖於同室,醒後坐以待旦,不發一言,歌妓默默陪坐,不敢輕薄,傳為佳話。李老夫子此事,覺得故事與《福善案》裡的浙江餘杭的那位陳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陳先生救活病人之後,不求回報。他日出診,恰逢大雨,敲門求宿,恰好是之前全活那人之家。救活之人之婦,在婆婆攛掇之下,願以身相報,陳大夫大呼“不可”,奪門而逃, 而後其子科舉獲報。

李錦江之子李蘊華,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歷官四川合江、鹽亭、井研、犍為、冕寧、太平縣縣令,會理州、忠州和陝西綏德州知州,誥授朝議大夫(從四品)。李蘊華致仕返鄉,那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成為鄉紳領袖,有“米脂第一鄉紳”的美譽。民國五年左右曾任城防局總團團長,為米脂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此人思想前衛,曾於民國12年(1923)入基督教,與時任縣長師守道,每逢星期日到米脂城西街陽禿子灣“耶穌堂”教堂做禮拜,人稱師守道“洋縣長”。西街陽禿子灣“耶穌堂”人稱“洋堂外(音)”,那段時間時有洋人出進,很是稀奇。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李蘊華有三子,曰寶誠、寶衡、寶忠,寶忠即健侯,人稱“李三少爺”。由例貢侯銓直(隸)州州同(副知州,從六品),1920年代,李寶忠同李鼎銘、李善承等考證過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史源,並與李善承等編撰《李氏宗譜》。

他通過收集正史和各種稗官筆記、州府縣誌及民間傳說,並多次實地考察,認為李自成雖出身微寒,但身懷雄才大略,能征善戰,光明磊落,不失為一代英傑。便一反“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觀念,於1926年動筆,1929年寫成40回本38萬字的歷史小說《永昌演義》書稿。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書稿於1942年在延安經李鼎銘轉呈毛澤東。毛澤東閱後於1944年4月29日寫信給李鼎銘轉達對李健候的問侯,並附贈200元錢。毛澤東在信中對李自成起義以高度評價,並對該書提出修改建議,他未能修改。1984年,《永昌演義》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1947年,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攻佔米脂,他依附國民黨軍隊,出任米脂縣軍政聯合督察處主任(相當於臨時縣長)27天后隨軍南撤,轉住西安。新中國成立後,他渴望為國家做點事,提筆給毛澤東寫信,申述自已的願望,隨信還附上自己新賦的詩篇。毛澤東閱後認為可以由陝西省有關部門給李先生安排一項文史方面的適當工作,以盡其能。但為時不久,寶忠即病故。去世後安葬在西安孟村公墓。

04

《永昌演義》這本書裡,對米脂的“王氣”可謂是大書特書,將口口相傳變成了白紙黑字。於是乎米脂的歷史傳說在這裡集了大成。主要是“陳摶老祖一語洩天機”“郭子儀七夕夜巧遇織女”“元世祖下令不準開西門”“七鄉紳西門放水”等等。

米脂窯洞古城,其實就是米脂老城。米脂古城,米脂人把它叫老城、舊城,或者以“東街”代稱。近800年來,一直作為米脂縣治而存在。

米脂老城一直沒叫過所謂的窯洞古城,只是到了2006年,來自西安美術學院吳昊教授帶領的一班人馬,對古城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的測繪,最後從學術的角度正式提出來“米脂窯洞古城”的稱謂。後來有人乾脆提出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窯洞古城”,說的儘管有點大,但是其實是名不副實的。因為黃土高原地帶,主體的建築形態都是窯洞,窯洞四合院佈局形態,組成了各自的古城,沿襲下來。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米脂古城同樣也是。我就曾經想著,定位為陝北第一城,陝北人的鄉愁之地,陝北窯洞活態的博物館,這些是不是與實際更符合。而且米脂窯洞古城,集陝北地面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人氣最旺,建制規格最高等幾項為一體的古城。2014年米脂被聯合國地名組織中國分部命名為千年古縣。米脂古城作為米脂歷史文化遺存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地域,其實佔了很大的的比重。

米脂東街,有好幾處院落,儀門上門額都有類似於“屏山聳翠”“屏山拱翠”“圁水襟暉”等的門匾木刻。這正是說的宅第所處的地理環境。古城的大體形制是前對文屏山,後倚鳳凰嶺,“兩山圍三水,四街串古韻”。三水,指的正是飲馬河、銀河和無定河,雖不甚規則,但是也把城圍的嚴嚴實實。

《管子·乘馬》記載,理想的城邑之地,應該“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清代《陽宅十書》記載:“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這些思想,均強調居住之所要依山傍水,順應自然,親近自然,以自然為本。實際上,米脂窯洞古城的傳統聚落及其景觀的建設均深深地暗合和印證了這些思想。古城山埠,築寨築城,後來逐步發展終成就為一座背山面水,負陰向陽的風水名城。因為後來的明清古城,順著鳳凰嶺的山麓走向,環繞主山修築而成,總體看來就是因了天材,就了地利,天人合一,順應自然。

飲馬河其實得名並非李自成大軍駐蹕於此,解鞍飲馬而得名。李自成出生之前,飲馬河就叫飲馬河了。銀河發源於東鄉,後來也成為流金河。其實很多人對此不理解?何謂流金河?流金二字怎麼講。其實從銀河而為流金河,正是米脂縣人民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旱澇保收,覺得水就是金子般神奇,便謂此河為流金河。

無定河水收納了飲馬河和銀河之水,由北向南縱貫全境,沿古城西北而南下,奔騰不息“濁而不清,七百年間當兩洩奇人”。西夏太祖李繼遷,大順帝李自成,是沾了此河氣息才致一個西夏偏安一隅,一個僅僅是四十餘天的天下?大順帝功敗垂成,令無數英雄扼腕嘆息!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城外的延伸,北有盤龍山,南有臥虎灣。真是盤龍臥虎高山地。其實古城之內還有一座山,叫煙洞山。此山舊貌,尖而高聳,形若煙囪,故稱之為煙洞山,山上建有玉皇閣,與東城牆上的魁星樓互為犄角。根據流傳下來古城的少之又少的照片觀察,古城山體城牆,線條十分之流暢,煙洞山高聳,玉皇閣和魁星樓十分惹眼,遠觀亦是十分壯觀。整體的扇貝形的古城,老城裡人一直把她稱作為鳳凰單展翅。只是一個大致的形制。鳳凰是瑞鳥,誰都希望吉祥,儘量往吉祥上靠邊而已。

05

米脂古城三套城的格局是歷史流傳下來的。上城、下城和南關新城。我們先說說上城。今縣城所在地,北宋初出現小村落,名惠家砭(今老城大囫圇以上)。

宋太宗時,山阜半腰平坦處建畢家寨,四周構築簡易土寨牆,設寨門、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後來宋、夏軍隊幾番爭佔,宋寶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崇寧四年(1105)改稱米脂城。上城的大致方位,是舊衙門小城畔環城隍廟(現三中),東面是沿著魁星樓一帶環線而成,後來擴大到東城圪嶗。其實老城早在北宋初年已經開始有了雛形。“先有惠家砭後有畢家寨”“先有畢家寨後有米脂城”,其實還應該有一句,先有米脂城,後有米脂縣。說起來很是奇特,上城其實對外吐納之門只有一座,就是現存的觀瀾門。據說還有一門,在舊城隍廟北,旁有三官洞。上城的歷史我們似乎應該記住兩任知縣,一位是元泰定年間的縣令呂東,將上城規模奠定,一位是明成化年間的知縣陳貴,興土拓城,將上城擴大至東城圪嶗。上城延續的時間實際是北宋初年到明萬曆元年前。儘管涉及到半個明朝,我們習慣上仍然稱其為宋元古城。

再說說下城。隨著人口增多,山下興建許多民宅商肆,沿流金河(東溝河)北岸形成揹負城郭的居民區。正德、嘉靖年間,韃靼鐵騎數次犯境擄掠。百姓常遭侵擾,呼籲興建下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至次年六月,官民同心協力,修築了下城(又名關城),將東、西關至華嚴寺灣等全部圍在城垣之內。城牆內壁用黃土層層夯築,外部用大石壘砌。萬曆元年(1573),知縣張仁覆進一步整治城垣,將上、下城聯為一體,城牆加高到2.9丈(9米),從流金河、飲馬河畔一直盤蜒到鳳凰嶺上,周長5裡(2.5公里),建3座城門,附設甕城、城樓。東為拱極門(迎旭門),南為化中門(捍衛門),北為柔遠門。為防水患,未設西門,在西角城牆上修一方亭。至此,老城(舊城)基本形成,其東北依託大魚山,西臨無定河和川區。流金河、飲馬河繞城而過。下城的修築,我們又該記住知縣丁讓和知縣張仁覆。從萬曆元年到清末民國初年。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明清古城。這城將上城完全圍附其中,上城之城牆除卻沿山城牆,功能都已弱化。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南關新城,其實是第三套城。它的城防功能其實並沒有發揮。清末到民國年間,老城住戶越來越密集,不斷向流金河南岸發展,“建房舍,列市肆,商賈雲集,居附日多。”(見民國縣誌)人們開始在南寺坡、涼水溝掘窯居住。高增融等建議築南城。民國23年(1934),國民黨86師旅長高雙成以加強防備提議修建南關城垣,官紳贊同。24~26年(1935~1937),由縣長樓鏗聲主持興工。因經費不足,在城牆內側修窯洞出售。這種城防、民用兩便的城郭建築方法是米脂的一件創舉。新城城垣東段靠文屏山麓,北段沿流金河畔,西段面臨無定河,南段對著小石砭,周圍1.5公里;高9米,上寬6米,下寬8米;城門4處,較為簡陋,東為倚屏門,西為永定門,南為南屏門,北為新民門。南關成為新城,與舊城隔河對應。

06

再說說古城的割據。主要是宋和西夏之間,反反覆覆歷史上好幾回合。最後落為元朝轄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作為古戰場的無定河,水勢之湍急,咆哮是不是有這些緣由呢?宋蘇軾聞種諤米脂川大捷詩中“ 聞說將軍取乞銀,將軍旗鼓捷如神。 應知無定河邊柳,得其中原雪絮春”。米脂川即今鎮川、米脂一帶無定河川。米脂是邊塞之地,無定河自古以來就是古戰場。那麼這裡的居民狀況又是如何呢?

米脂城裡的姓氏狀況,大體是按照俗語相傳之“明艾清高民國杜”這麼排下來,再往下排,從人口的絕對比例上來說,常姓應該排在第四位上。之後便是李姓、馮姓等姓氏了。米脂城裡的李姓,上面已經說了很多,這裡不再贅述。根據歷史上的脈絡,不妨看看這些大姓氏的情況。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艾家在米脂乃至陝北都稱得上是名門望族,俗語有“米脂的艾家,綏德的蔡家”。可是米脂又有老艾小艾之分。據說,“老艾”祖先約在宋元年間,由江西分支來米脂為官,定居較早,由於歷史傳承的侷限性,老艾家可考始祖艾詔為明末時期;“小艾”是成化年間從山西來到米脂經商的一族賀姓人,改賀為艾,自稱小艾,定居較遲。小艾姓始遷祖賀旺,據傳在米脂日子並不好過,經常受人欺負,所以決定改姓,因艾姓是大家族,聲望很高,如果改為艾姓,自然不會有人欺負,可見當時老艾家在米脂的聲譽之隆。

據《米脂艾氏宗譜》記載,艾氏始祖旺公自明天順年間,由山西貿易而來,扶危濟困,悉心佛事,世人以為有潛德,尊為“處士”,定居米脂,距今已歷二十四世之多。明代,三世蕙公的三個兒子希清、希淳、希淵共生13子,均為科取學士。從明到清六世應第公一門四進士,七世八登科,德業文章,聲名之顯,被時人譽為“延綏望族”。

從最初的父子二人,擴展到了今日的三萬餘人,即使在明清鼎革,政權更遞中也是科甲連綿、文魁武榜,名將輩出,明清兩代艾氏家族中湧現出科舉學士300餘人,七品以上官員130餘人,加封敕授品級者80餘人。因小艾家族名聲顯赫,祖墳葬的也都是官員,便把他們聚居之處改稱為“官莊”,並世世代代沿襲了下來。至於官莊究竟出了多少官,當地百姓無從數起,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問官莊官多少?三鬥三升菜籽數。”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米脂的艾家與李自成結怨至深,糾結不清。李自成原在米脂銀川驛當驛卒,因為明朝裁員下崗,成為無業青年。李自成被迫無奈,回到老家,被推舉為里長,當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後因為舊時代契約裡常說的“用錢急緊”,向縣裡的大戶人家,艾應甲艾同知家貸款,後來因為貸款還不上,遭到了艾家的告發,被知縣毒打,後來李自成聯合其他人,譁變毀枷,藏匿於城外之深山老林之中。之後就竄入王左掛子、苗美隊中,號八隊闖將,走向了顛覆明王朝的道路。

這個艾同知,正是艾應甲,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其祖父艾希清為米脂第一位進士艾希淳之胞兄,貢生,曾任絳州別駕;其父艾榛,曾任京城東城兵馬司副指揮;其三叔父艾杞為米脂第二位進士;其四叔父艾梓為武進士;他自己貢生出身,由知縣而知州,由知州而府同(正五品),才華橫溢,萬曆四十年左右曾為創修的飲馬橋牌坊題聯“溪光倒映盤龍境,山勢斜連飲馬橋”,本為鄉黨敬重的官紳。可他也許沒有想到,為了幾個利息錢會逼得李自成起義。他於崇禎七年去世,自然不會想到,第二年,他的兒子艾萬年會死在李自成手中;令他更沒有料到的是,在他逝去的十年後,一個小小的驛卒李自成能將好端端的大明朝挑於馬下。 艾應甲之後裔至今居住於古城西大街街西。

艾應甲之子艾萬年, 《明史·艾萬年傳》載:“艾萬年,武舉人,崇禎二年參軍,積功至神木參將,崇禎五年升副總兵,曾與賀人龍聯手打敗義軍八大王、掃地王,參與大小戰鬥千餘次。崇禎八年六月十四,於寧州襄樂鎮巴家寨(今甘肅寧縣境內)被李自成伏擊,艾萬年帶病搏殺,直至戰死,堪為勇烈”。

艾萬年和李自成早在少年時就結下了仇怨,《荒書》載:“艾鄉紳之門有石坊”,李自成曾“坦臥其上”,被“擒入,棰楚亂下,繫於庭柱”,這裡未寫出打人者的名字。但《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七謂自成“與同裡艾萬年有怨,訟之官,被撻”。《流寇紀略》則更加直接地記載艾萬年在巴家寨被圍困時說:“自成故我怨,今攻寨,為我也。”艾萬年的這番話,印證了米脂民間傳說李自成曾因騎東家大門石獅子而遭打的故事之真實性。但艾萬年之死,不能僅僅說因為私人恩怨,而是兩大陣營搏殺的結果。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後來在明末之時,艾詔協同知縣邊大綬破壞李自成祖墳,與李自稱結下恩怨。李自成返鄉報仇雪恨,城外戰旗獵獵,人吼馬叫,形勢十分難得緊張。這位艾詔也是義士一個,敢作敢當,出去坦然應對闖王,接受懲處,保全全城百姓性命。後來艾詔去世之後,清朝有一位米脂縣知縣唐一貞,據了這個情形,向朝廷請旨旌表,至今米脂柔遠門外官道之旁,尚立著義士艾鳳唧碑記,並題著唐一貞的讚語曰:

惟公秉性貞固,躬行篤實,痛國淪亡,忠誠奮發,偕友啟冢,希滅叛逆,一片血誠。三秦增色,鹹仰高風,矧官茲邑,敬列黌宮,以垂不絕。

07

再說說高姓。米脂高氏有三支:老高,為本地古姓,最遲宋代已居於此地,未知是否與人稱“老高”的北宋名將、綏州高永能有關;東高,為元末高慶之後;西高,相傳為高慶之兄高慶甫(高福十)之後。米脂東高氏本來籍貫是江南廬州府瓦踏村(今安徽合肥)。元朝三弟兄開始北遷。現在追蹤溯源有名有姓的始祖,只能追到高慶這裡。高慶入籍米脂是在明朝洪武年間。高慶,又名高彥慶、高福十一,於元代自安徽合肥遷至陝北米脂,元末義軍領袖、明朝昭武將軍。元末,各地義軍蜂起,高慶也聚集數萬人馬駐屯於縣城北高家山花馬洞,起義抗元,光復了陝北一帶。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歸順朝廷,受封為昭武將軍,世襲衛指揮使。根據西高氏家譜記載,宋代以前系山東高姓,宋代南下皖、江、浙,元明之際由江南北遷米脂,江南舊譜、新譜中都有記載。西高氏以北遷始祖福十字彥甫為一世祖,以次按名排列世次。

米脂高氏人才眾多,例如,清代米脂全縣出進士9人,高姓佔6人;舉人45人,高姓佔18人;受封贈文林郎、儒林郎等榮銜的49人,高姓佔32人。我們不妨看看東街上的幾家高姓的一些情況。東大街有個院子很出名,叫“旗杆外(音)”,說是“旗杆外(音)”家,別人頓時會敬你三分。這個院子人才眾多,能文能武,可以說是文能定國,武能興邦。先說武將。出過抗日名將高建白先生。這個高建白先生,是米脂光緒十八年進士賀錫齡的女婿,是做過甘泉縣長的知名紳士高照初先生的連襟兄弟。高建白的表哥,是著名愛國人士杜斌丞,在民國,杜家在整個陝北的影響力極大。高建白的另一表哥是楊家溝馬家地主的馬師儒。這幾家,在米脂地面都是說一不二的人物。整個陝北,國民黨中將僅有5人,米脂就2人,杜聿明和高建白。高建白參與平型關戰役、中條山戰役,最為慘烈的當屬與範熙績189天浴血守諸城,在山東一帶影響深遠。高建白父親高祖憲,晚清舉人,高建白爺爺高樹榮,第一名舉人,至今曾在橋河岔全家溝村有一個山疙瘩叫“解元塔”,得名就是曾安葬過高樹榮。

再說文官。高建白的伯父,晚清進士高祖培,曾在法部任職,曾參與過審理傅斯年的學案,是陝派律學的奠基人之人。高祖培的堂弟高祖佑曾任清朝刑部主事(最高為宣統年間的二品銜三品頂戴花翎)、警察廳長等職務。曾為慈禧兩宮西行隨行護從。他為官三十餘年,嘉獎迭見,過罰毫無,政聲頗好,多次受清朝皇家、民國年大總統獎掖。民國二十五(1936)年,已退職閒居的高祖佑在京病故,享年64歲,由子女扶柩歸葬米脂泉家溝老墳。

高祖佑去世後,可以說是哀榮備至。他共三子,長子高崇正,為警官學員,在天津公安局供職。次子高崇仁,字景明,為國民革命軍第86師團長。幼子高崇基,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曾為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一代名醫。高祖佑一生品德、官聲不菲,加上子弟身居要職,所以高祖佑去世後,為他的遺像提讚的人極多,大都是當時政要。一生為官剛正不阿,去世之後哀榮備至。有一本專門的書籍叫《高保卿先生像贊》。收錄的都是以褒獎高保卿先生的道德與人品的書法作品,由當時民國名人要員蔣介石、董玉麐、于右任、楊虎城、邵力子、閻錫山、何應欽、商震、徐世英、江朝宗、高桂滋等題寫,書中共有書法作品66幅。題詞極盡褒揚禮儀,不論書者的地位身份和政治觀點如何,就書法而言各有所長。蔣介石曾為其遺像提贊“典型尚在”。

至於說著名語言學家高元白、著名物理學家高崇壽、北京名醫高崇基、曾是張季鸞、杜斌丞三原宏道學堂恩師的高祖憲,曾參與設計毛主席紀念堂的清華大學系主任高亦蘭,創辦陝北第一所女校的高佩蘭等等,大名鼎鼎,那個不是俊秀之才?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米脂的杜家,始遷祖杜欽,字繼先,廩生,元代學者、教育家。在世於西夏晚期至元朝中葉,原籍山西省永寧州離石縣戴武鎮(今山西省方山縣大武鎮,位於呂粱市離石區北郊16公里處)。公元1226年,銀州地易金人由蒙古人管轄,是年,忽必列撤銀州改設米脂縣,杜欽公遂入籍米脂縣萬豐裡(蒙人縣級以下行政設置為裡,萬豐裡即今米脂縣城、十里鋪鄉、橋河岔鄉轄地)。繼續以教書為業,桃李芬芳。奠定了教育世家之基業,並傳之後世,是米脂作為全省的文化縣的開拓者之一。杜氏人物主要有:杜斌丞、杜瑞蘭、杜鴻範、杜聿明、杜鴻儒、杜煥卿、杜潤生、杜嵐等。現在已經歷近30世。清朝的杜家,最具有代表的是杜斌丞和杜聿明。杜斌丞是著名愛國人士,毛澤東與陝北人書信往來的有數的幾個人,米脂就有李鼎銘和杜斌丞。杜斌丞殉國後,毛澤東主席親自寫下輓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周恩來副主席讚揚他是魯迅式的共產黨員。

米脂馮姓,由山西永寧州遷移至米脂。宋元以來,隸籍米脂。在米號為世族。明清兩朝,馮姓家族一共走出明經科1名,馮宗洙,舉人4人,馮曰恕、馮一嵒、馮汝為、馮士燦。參將1人,馮瑩星,知府1人,馮曰恕,知縣3人,馮宗洙、馮汝為、馮錫齡,縣長2人,馮炳蔚、馮世甫。馮家人物主要有馮起龍,字雲潭,明歲貢生,曾為藍田縣教諭,敕授修職郎。馮宗洙,馮樹勳,馮社臣等較為知名。

《米脂馮氏家譜》記載,民國初年,在米脂縣城東北七十里之中莊(今李站鄉)發現磚建墓窯一孔,墓磚上書“馮公列順之墓”,壁畫三駿馬,並題七絕一首“時回運轉漫頻誇,誰是常貧久富家,秋老自然山有色,春來無樹不開花。”與“貧莫憂愁富莫誇,誰是常貧久富家?草木經秋黃葉落,每遇春來又發芽”有一樣的效果。雖不是原創,但也能從中對主人之操守,可窺豹一斑。馮家的馮社臣,是個十分有影響的人物,曾擔任銀城市市長,與國共兩黨關係都十分容融洽,其資產甚巨,東街商業街,近乎半數都是他家產業,號稱“馮半街”,可惜被錯殺。

08

再來談談古城的教育問題。古城早在元朝至元年間,縣主薄馮安國主持修學宮,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遷移至下城。清乾隆年間,知縣葉栐林在文廟西側興建窯洞,名成德書院。道光年間知縣王鵠募資擴修,改為圁川書院。外界報道,一條古街走出24位進士。如果在江浙之地,明清兩朝歷600餘年出進士24名,可以說是要被笑貽笑大方。但是在米脂這等邊塞之地,地域封閉落後,土地貧瘠,能出這麼多進士,可以說是十分的了不起。米脂第一位進士是小艾家的艾希淳,之後在清朝,特別是光緒年間,三科大比考,連中4位進士,在陝北一時間聲名大振。被稱譽為文化縣云云。

《康熙版·米脂縣誌》記:一代人文蔚起必有所自興。一邑科甲連綿必有所由基。譬如江河之浩瀚也。豈江河之自能為灝為瀚也哉。蓋有源之滋之者也。源深流長。此所以歷千古而為灝為瀚。成斯世揖讓之休。壯一代彬鬱之盛。謂非文源之深。有以興之基之老乎。夫子道德固莫究。莫殫於當年累世。而以刪述著為文章。即文之源也。獨不見尼山日月為百代帝王之師。泮水芹峁乃光照國家之地。不崇其觀瞻。不足以壯道德師範之尊。不厚其源流。不能以著文風世運之盛。餘謬補茲邑蒞任。謁先師廟。見戟門不整。泮池傾圮。照壁柵欄潰壞無存。不禁愴然於心。因思所以表率宮牆。喚起人文者。莫不於賢師是賴。亦莫不於父母。斯邑者本崇文之意以倡之。令於捐資修葺。俾禮門義路鹹欲一 ? 宜獨任。但崇文敬道乃最大之善事。書雲。善與人同取諸人以為善。莫大乎與人為善。餘又何敢昧書言而獨專其善也。謹特疏以公之鄉紳。士庶同心共舉。或捐資或捐工。隨其崇敬之意。以各盡厥心。期尋原敦本可而。且廟儀改觀輪換。巍峨足稱一邑之瞻仰。可棉友脈之淵源。佇見人文蔚起焉。聖天子弘作人之化。科甲連綿為而。米邑廣登雲之路。孰謂不比江河之浩瀚。源深流長。凡以歷年古而為浩為瀚者哉。其興也有自。其基也有由。餘惟拭目異日。同而賢師。共興其榮而已。經是為引。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09

米脂窯洞古城凝聚的是陝北明清乃至民國居民的文化空間,凝聚著關於米脂乃至於整個陝北的豐富的文化信息。窯洞民居民居是中華民族所有建築的母本,是中華文明長河中具有本源特色的一大支流。古城窯洞民居鮮活的人文內涵,比任何種類的遺產都更生動,更直觀。

古城是窯洞建築的博物館,各色窯洞一應俱全。窯洞民居這一特色,在米脂表現的淋漓盡致。研究窯洞民居的書稿,離開米脂,似乎就無從下手,是一個怎麼也繞不開的存在。元明清窯洞將窯洞發展的脈絡展示非常完整。上城多為靠山窯洞,下城獨立式窯洞居多,窯洞建築歷經幾千年的演進,在古城發展到一個極高的水平。建築材料,本地土、磚、石三種窯洞隨處可見。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窯洞院落佈局,多參考中國傳統四合院的建築規模與形制,嚴格恪守封建禮制的等級觀念,沿襲中軸對稱的理念。主體建築多為窯洞,兩側廂窯多為磚木結構瓦房,倒座廳房一般規格要高,五架樑居多。大門儀門極盡雕刻之能事,磚木石三雕,中國傳統吉祥富貴的文化符號,都能在這些地方得到體現。有功名的施以斗拱,普通居民則以荷葉墩等代替,總之是一部極為生動的民居畫卷。選址等也參考傳統風水與五行學說。

行文至此,關於古城,這一陝北文化藝術的瑰寶,我只想引用顧森的幾句話作結:民居這一物質形式是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大面積地毀傷民居等於破壞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文化記憶消失了,文脈就斷了;文脈斷了,可持續發展的鏈條也就斷了。

有房子在就有人在,有人在就有文化活動在、故事在、傳說在。一旦房滅人散,最直觀、最生動的文化信息也將消失……

作者介紹:常天鳴,男,漢族,陝西米脂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某部門工作。已出版散文集《而立閒語》《不惑感言》。

千年古县,神奇古城丨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西安讀書會」將在西安及周邊舉行不同主題、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讀書會(分享會),有興趣對我們進行贊助的企業或個人,歡迎與我們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