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導讀:5月下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在福州開幕,從2013年9月“一帶一路”的提出,到現在已近五年,中國在國際政治互信、經濟合作、貿易互通、文化包容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銘sir我對各種事物背後的衍生文化頗感興趣,既然現在叫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那麼中國在過去是否也曾有過海上絲綢之路?如果有,它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又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聯繫?

藉此話題打算用兩期時間和大家聊聊海上絲綢之路背後的文化故事。第一期呢,咱們先從海洋文化談起。

什麼是藍色文明和黃色文明?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黑格爾

黑格爾,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歷史哲學》裡,提出了“海洋文明”概念。

他把世界文明分為了兩大類: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

(1)西方文明孕育于海洋文明,即藍色文明,像大海一樣是“動”的文明,其特徵是:冒險的、擴張的、開放的、鬥爭的。

(2)東方文明孕育於大陸文明,即黃色文明,像陸地一樣是“靜”的文明,特徵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閉的、忍耐的。

他又根據地理差別,進一步細分為三種文明:

(1)乾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這裡的居民不以土地為財富、沒有法律關係存在,常如洪水般氾濫到文明國土,表現出野蠻的本性。以遊牧名族為代表。

(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這裡的居民獲得了四季有序的幫助,土地所有權和各種法律關係形成,但他們以海洋作為陸地的天限,閉關自守無法分享海洋所賦予的文明。以

農耕民族為代表。

(3)與海相連的海岸地區。這些人超越“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的平凡土地,走向大海,從事征服、掠奪和追逐無限利潤的商業。以海洋民族為代表。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黑格爾以海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最高發展階段來否定和貶低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 中國也因此被對應上了保守與落後的標籤。

作為兩百多年前歐洲唯心主義思想的頂峰,這種思想為白人後來的種族歧視奠定了基礎,甚至馬克思也深受毒害,評價長城是“最反動和最保守”的象徵。

海洋文化=進取、開放,大陸文化=穩定、保守,事實是這樣麼?

讓我們拋開種族偏見,用唯物辯證的視角去看待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到底孰優孰劣。

如果長城是“最反動最保守”的象徵,歐洲的城堡何嘗不是縮小版的長城呢。長城與歐洲的城牆無異,只不過是一種放大版的軍事防禦壁壘。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首先,來看看西方的大陸文化。

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歐洲人仍習慣地稱領海為“藍色國土”而非海域,可見其大陸文化的深刻烙印。

西方初期的大航海時代披著海洋文化的殼,卻是大陸文化的核,因為這些航海行為均是以尋找“東方大陸”為出發點,也是以發現新大陸為最高成就,所以海洋文化是從西方大陸文化中逐漸衍生出來的。

其次,大陸文化的主流是進取開放的。

以中國為例,2100多年前,西漢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東起長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

1400年前唐代國都長安雖是典型內陸城市,卻是薈萃異域文化的國際文化中心。“萬國來朝”的景象、經濟開放、文化包容的程度遠遠超過現在的紐約、倫敦、巴黎等一票國際大都市。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最後,看看海洋文化中的穩定保守

海洋文化真的等於開放、包容?當西方人踏上美洲大陸,土著人用玉米和蜂蜜去歡迎這些“同類”,結果贏來的是毫不留情的驅趕和屠殺。海洋文化核心並非包容,而是趨利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反觀中國,鄭和下西洋表面開放,但出發點卻是皇權的集權思想。“開放”的結果反而引來變本加厲的“禁錮”(海禁政策隨後而生)。

保守的根源不是大陸文化或海洋文化,而是特權文化

歷朝歷代特權階層為維護特權而制定、實施、完善的所謂王朝律典,最終成為促使封建王朝走向保守、腐朽、沒落乃至滅亡的根源。

中國到底有沒有海洋文化呢?

黑格爾的另一段話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了災難,他說歐洲之外的地區,雖然也臨海,但卻沒有海洋文明。更舉例中國,“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係。”

可悲的是,很多國人竟然認同了這種觀點。我也查了一些資料,按時間順序羅列出來,看看中國到底有沒有海洋文化。

(1)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巡海皇帝秦始皇是土生土長的內地人,卻在公元前220、前219、前218、前215和前210年五次巡海。更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百工”,攜帶“五穀子種”乘船泛海東渡。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2)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地地道道的內地人,一生巡海7次,還先後開闢3條海上航線:遼寧至廣西南北沿海航線,山東到朝鮮、日本航線,漢代南海絲路徐聞、合浦航線。

(3)法顯和尚於399年(東晉)從長安出發赴天竺求法,於413年取回真經乘帆船走海路回國,在青島嶗山南岸登陸。比玄奘西遊早了200餘年。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佛國記》,東晉法顯撰,成於義熙十二年(416)

(4)由於怛羅斯戰役的失利(751年)和安史之亂的爆發(755年),唐朝不得不退出西域,失去了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但阿拉伯人取道海路,“海上絲綢之路”浮出水面,中國商品遍及東南亞、阿拉伯灣與波斯灣,遠銷紅海和東非海岸,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構建中古世界海洋經貿與文化交往的重要樞紐。開明的對外政策形成了京城長安“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5)宋代統治者認識到“市舶之利最厚”,認同海洋貿易和商業經濟的重要性,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開洋裕國”的國策。政府不但投資改善沿海港口、搭建貨棧,還在海岸線每隔30裡就建立價值高昂的燈塔導航系統。北宋時期,有明確記載的海商赴日本貿易就達70次。據《高麗史》統計,從1012年到1192年,海商赴高麗貿易共117次,總計4548人。

元代同樣奉行開洋裕國政策,完善開放政策的同時,在國內運糧為主的漕運由河運改為了海運。宋元時期迎來了中國海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可與200年後16世紀前期西方重商主義興盛時期相比。

中國海洋文化的沒落

與熱鬧的朝貢貿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代嚴厲的海禁政策。朱元璋為維護新生的政權,害怕繁榮的沿海貿易使得沿海居民集結勢力威脅統治,於洪武四年(1371年)頒行海禁政策

他把陸地長城“搬到了”海岸線,用54座衛城、99座所城、353處巡檢司、997座烽墩、313座墩、48座臺、24座塘鋪、以及眾多水寨、城堡構成了“海防長城”。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明政府海軍的主要力量不是用來抗擊來勢洶洶的西歐殖民勢力,更沒有用來保護中國海商的貿易航線,而是集中精力剷除違反禁令出洋貿易的中國海商。

明朝不要海島和海洋,清朝連海岸線、濱海區域都放棄了。曠日持久的“遷界”行動,徹底破壞了沿海人民的生計,在明朝曲折發展的海洋貿易與海洋文化再次陷入了谷底。

在喪失了海洋意識後,雖然洋務運動提升了技術,但停留在陸地思維的海洋制度和精神文化改變不了中國文化衰落的局面。

中國海洋文化的迴歸

經歷了海洋文化缺失的百年屈辱,今天的中國重新思考了海洋的作用與價值,遼寧號航母的下水,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海域領土權的維護……國人的海洋意識在不斷提升,海洋文化迴歸了,民族復興還會遠麼!

揭穿黑格爾的彌天大謊

遼寧號

這期銘sir先陪大家聊到這裡,黑格爾是否為人類矛盾埋下了種子?兩種文明孰優孰劣?我想大家自有評判。下期我將和大家聊聊為什麼說中國的海洋文化要比西方的高貴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