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电厂远眺

谨以此篇献给为林县火电厂做出过贡献的人们!

曾几何时,从林州市区向西眺望,在太行山下,几座双曲线冷却塔飘着水蒸气的地方,就是林州市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林县火电厂。昔日的林州企业九龙之首、上千工人、省一级先进企业;戴着电厂厂徽的工人上街,也牛气的很。进饭店吃饭,老板马上拿出泥瓶四特酒。电厂人就爱喝这一口。

这牛气的背后,不能不提到贾局长的这封信。

这封信,是从原电力集团董事长郭章生的旧书中翻出来的,保存完好。透过泛黄的河南省安阳地区电业局信笺,我们把思绪拉回到林县人办电的峥嵘岁月里……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贾局长的信

一、初生办电念,萌芽破土时,即遭霜打

1976年,文革结束,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全国要大治,生产要大上,河南工农业生产迅速出现了一个新的跃进高潮。但是,当时电网最低出力只有47千瓦,不少地方等电、盼电、要电、吵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力生产上不去,势必“影响一大批,打出一大片”。省委及时抓住阻碍全省工农业生产新跃进中这一主要矛盾,发出“全党动手,书记挂帅,各方支援,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发电设备翻身仗,迅速把电力工业搞上去”的号召。

当时,曾在60年代发动全县群众在太行山上劈山钻洞,修出总长绵延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林县县委,虽然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小水电、小化肥、小水泥、小煤炭、小机械等“五小”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但是因电力紧张而导致各行各业拉闸限电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林县人骨子里的“红旗渠精神”又一次被激发出来,林县革命委员会毅然决定发展火力发电企业。

1976年2月19日,林县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水利电业局向安阳地革委计委作关于兴建一座(2×6000千瓦)火力发电厂工程的报告。

1976年7月,林县革委会成立林县红旗电厂会战指挥部。

1977年,省计委以(1977)豫革计基字410号文件,省建委以(1977)豫革建基29号文件,省财政局以(1977)豫革财字159号文件,对纳入1977年自筹资金计划项目作了批复。

1977年5月11日——16日,县革委负责同志会同省、地电业局领导和设计处的同志,经过实地勘探,否定了依靠涧西煤矿的横水和靠近河顺火车站的北陵阳厂址,确定电厂厂址选在县城西部化肥厂南边、十二支渠北边。该地段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有利于化肥厂综合利用,节省煤炭、设备、人员,提交县革委最终确定。

1977年7月,林县红旗电厂会战指挥部成立,县革委副主任郭新太任指挥长,下设生产组、设备组、后勤组等机构。

1977年7月19日、20日,地区计委、供电局邀请省电力局、省机械局成套公司、省电建三处,安阳电厂、鹤壁电厂等单位及县革委的领导、老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共47人,对电厂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经过视察厂址、分组讨论、反复研究,对林县红旗电厂初步设计进出了一些审改意思。安阳地区计划委员会以安革计基字第131号、安革电字第30号文批准了林县电厂的初步设计,并报省计委。

1977年3月4日,省计委、省电力局要林县红旗电厂申请解决设备。国家水利部、一机部联合以(1977)一机生字328号、水电计字57号文件纳入1977年度计划,分配给武汉锅炉一台,青岛汽轮机一台和济南发电机一台。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开进施工现场

1977年11月15日,林县红旗电厂破土动工,由临淇、城关、姚村三个公社的900余名民工组成会战大军,拉开了建设电厂的帷幕。县革委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前期工程只进行主厂房和生产用房的施工建设。1980年4月,完成土建工程主厂房1424.76平米,主控楼、生产试验办公楼、化学水处理室、6-10千伏配电室、35千伏配电室、60米烟囱、输煤系统、检修车间、库房等等必要的生产设施基本完成,单机安装完成并完成试车任务,1#机组基本具备了投产发电的条件。

工程总投资650万元,国家投资230万元,县自筹42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210万元,县直机关筹措和信用社贷款98万元。

然而,好事多磨。在电厂基本建成即将投产之际,正值国民经济大调整,流动资金匮乏,联动试车所需要的燃料、煤、油、树脂等无钱购买,直接影响了试车投产。厂内其它尾部工程没结束,基本建设也无力起步,工程被迫停建。

林县计委、林县财税局分别以(80)林计字第7号和(80)财政字第13号向安阳专署计委、财政局请示解决流动资金。因上级财政紧张,也未批复。

无奈,指挥部只有让临时工放假返回农村,84名全民固定工自1981年移交水电系统后,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以副养人,组织了5个外出安装维修队,到外地或本县承揽安装工程。热火朝天的大会战现场一时变得冷冷清清,厂区荒草遍地,厂房筑起鸟窝,设备长期闲置,锈蚀严重……

林县人初生的办电萌芽,就这样在即将破土而出之时,遭受霜打,枯萎了。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大会战工地

二、倔强林县人,誓要浇枯芽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问题的要求,林县的经济建设加快了速度,用电负荷逐年增加。1982年用电量1.114亿千瓦时,比1981年增长13%,最高负荷达1.8万千瓦,平均负荷1.3万千瓦。上级分配给林县供电指标5000千瓦,本县小水电装机2.5万千瓦,由于水量限制,平均只能发4000千瓦至5000千瓦,干旱枯水季节更少到1500千瓦,一般情况下,经常缺电3000千瓦,用电高峰时期,缺电7000千瓦到10000千瓦,经常出现超荷限电。1984年平均负荷最高增加到20000千瓦,按照党的十二大精神,县委、县政府提出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2.7亿元的基础上,到1990年翻两番,这样用电量亦将随着翻番,由于供电能力限制,满足不了林县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因此,火电厂重建,迫在眉睫。

1982年,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决心,重新调整电厂领导班子,调派郭章生出任电厂厂长。5月,林县火电厂向上级作了《关于林县火电厂投产情况的报告》,厂党支部把放假的工人全部请回厂,召开了动员大会,讲清了电厂的打算与设想,并推心置腹地让工人们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积极解决关键性问题,进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治厂的勇气和信心。

但是,林县上层领导重建电厂的意见出现了不一致。当时,林县财政确实也是捉襟见肘,许多同志担心投资重建电厂的资金回收问题,持反对意思。至此,电厂建与不建两种意见摆上天平,天平如何倾斜?将决定林县火电厂的生命!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原副县长刘银良与厂长郭章生在主席台上

三、薄薄一封信,改变了天平

郭章生坐不住了,他跑到安阳电业局,详细地咨询地方办火电的可行性。身处安阳市供电枢纽位置的贾局长深知办电的重要性,提笔给林县水电局局长段毓波写信,指出后续工程70万就够了,并给出具体方案,言辞恳切。最后答应无论技术及管理方面,他都会尽力帮忙(第二张插图)。

这封信,虽然只有薄薄一张纸,却打破了天平的平衡,改变了林县部分持反对意见领导的看法。贾局长以专业的角度,仔细核算,将凉水池工程推荐使用濮阳、滑县的做法,10万元就可拿下。而且也讲到了国家拨款的难度,希望地方自筹资金。但最后表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他作为局长将会尽最大努力帮忙,无疑给林县人以最大的鼓励与支持。

1983年2月,水电局局长段毓波带领郭章生等5位同志前去山东省青岛市汽轮机厂及江苏省连云港清江热电厂参观考察(附考察介绍信)。

1984年1月,林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林县电厂续建上马。成立了由副县长刘银良牵头的3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电厂续建施工工程。火电厂成立了续建指挥部,由郭章生任指挥长。同年,电厂招收第一批合同制工人。9月15日,1#汽轮机组并网发电,从此结束了林县无火电的历史,当年发电76296千瓦时,实现产值495924元。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考察介绍信

林县人性子倔,修渠修出来的性格,忘不掉。在办电萌芽枯萎之时,这些倔人,敢于“找水来浇”,敢于找春风来吹,经过百折不回的努力,使办电的希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然,这一切,更要感谢这位没有架子,热心帮助地方解决实际困难的老领导——贾局长!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图为一号汽轮机组投产发电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图为化水车间操作女工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图为建厂的元老们

四、贾局长没想到的……

现在没法考证贾局长的姓名,段毓波局长已经去世多年,也不知道贾局长现在是否安康?但是作为上一级领导,能主动给下级写信,言辞恳切,处处为下级着想,这样的老领导着实让人怀念。当时可能凭着一腔热情,写下了这封信,却不知道为林州写下了一篇辉煌的电力史。谁曾想到,这个地方小火电从一台6000千瓦机组,到2004年发展到装机容量8.6万千瓦机组,外加一台25兆瓦的供热技改机组。20年间累计发电71亿千瓦时,创产值21.5亿元,上缴利税3.28亿元,安排职工3000人,为林州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到厂视察

历史是摄相机,客观地记录着这个时空发生的一切。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注定要印在历史里。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原林州市委书记毛万春现场指导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林电集团领导班子

杨玉文芝兰园签约作者

1967生,曾在林州电力集团公司、深圳市烨盛厨具有限公司工作,现在林州市电力炭素有限公司工作。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有作品在《中国建材报》《深圳晚报》《河南日报》《工人月报》《河南电力报》《安阳日报》发表。爱好书画,易经,写作。


「岁月」杨玉文|一封信与林县火电厂的命运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