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7月4日下午,在成都市雙林北支路附近發生了一件暖心事。出租車司機羅軍在路邊看到了滿身是血的受傷民工後,隨即放棄自己已經接到的網約訂單,主動讓傷者上車,一路“飆車”送往醫院。事後,羅軍拒絕了患者家屬給他的車費,將沾染了血跡的座套換下,默默離開醫院……

的哥放棄網約單

“我當天下午本來已經接了一個網約單。”羅軍告訴成都晚報記者,7月4日下午2點40左右,當時他正準備開往約車乘客的地方,在路過雙林北支路等待左轉彎燈時,突然聽到右邊路口有人在喊,“出租!出租!”他轉頭過去,便被眼前的場景嚇到,“男的滿身都是血,腳都有點站不穩,他家屬把他右手舉得很高,但手上的血還是止不住往外冒。”還沒來得及考慮會不會違反交通規則,羅軍立將方向盤往右一打,便開車橫跨過路面,停在傷者的面前,“上車!”羅軍快速下車將傷者護送進車內坐好,並將車迅速開往最近的醫院。

成都晚報記者瞭解到,受傷人名叫毛敏,事發時毛敏正在工地上工作,工地上的鐵皮風管突然垮了,毛敏怕風管掉下來砸到人,於是就趕緊用手把風管抓住。“那個風管十分鋒利,把毛敏的右手從虎口到手背劃了一個大口子,全是血,當時把我們全部都嚇到了,就怕把動脈割到了!”毛敏的同事戢剛告訴記者。

看到毛敏受傷,工地上其他工人的立刻撥打120,又找了一根繩子將他右手手腕緊緊綁住。但是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毛敏傷口處的血一直在往外冒,大家來不及等120到達,便先讓毛敏的妻子餘小豔陪伴他打車去醫院,他們隨後就去醫院幫忙。餘小豔急忙扶著全身都沾滿了血的毛敏來到雙林北支路路口打車,但是一直沒有空車路過。就在這時,羅軍駕駛著出租車,看到街邊的毛敏和餘小豔。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的哥羅軍)

“請送我們去骨科醫院!”上車後,餘小豔害怕傷及筋骨,便對的哥羅軍說道。“骨科醫院太遠了,我送你們去最近的新華醫院!”說完,羅軍就開車向醫院駛去。

後座,餘小豔仍然緊緊地捏著毛敏的右手,焦急地等待能快點到醫院。前排,羅軍考慮到前面路口有多個紅路燈,立即摸出手機給122交通報警服務檯以及約車的乘客說了一下情況。“傷者的時間太寶貴了,我當時就只是想要快速安全將他們送到醫院。如果在路上發生什麼情況,也有交警可以幫忙。”

2公里的路,6分鐘的車程,羅軍一路都在“超速”……

在車上的這段時間,對於他們三個人來說,都是漫長的等待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羅軍行駛路線圖)

的哥全程陪伴就診

確認傷者無恙後悄然離開

“快快快!醫生,救救他!”一到醫院,羅軍扶著毛敏,一邊往醫院裡面跑,一邊大聲喊著。查看傷情、清洗創口、上藥包紮……在這個過程中羅軍一直陪伴著毛敏夫妻倆,“主要是想著他老婆力氣不夠大,怕有撒子需要扶人、揹人的體力活,她做不下來,所以我就等在醫院一直陪著。”羅軍就這麼一直在醫院等到戢剛前來。

“師傅,你叫什麼名字,我加你一個微信,我把車費給你。”“不用了,你先把他照顧好,這是我的電話,萬一有啥子事,你再打電話找我幫忙。”說完,羅軍便悄悄走出急救室,將手上的血水清洗乾淨,回到車內,看到車輛後座滿是血,他又拿出乾淨的座套換上。鬆了口氣後,他給約車乘客打了通電話,詢問是否還需要他去接送,得知乘客已經重新約車後,他才又重新開車準備接送下一位乘客。

而等到毛敏的傷口處理結束後,他們才發現羅軍早已悄悄離去。“當時一心關心毛敏,都沒注意到司機師傅離開。”戢剛發現羅軍消失了之後,他趕緊追出醫院,希望可以追到羅軍,親口說一句感謝。但等到他追出去,羅軍早已不見了蹤影。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毛敏縫合後的傷口)

傷者家屬表達感謝

的哥拒收車費

羅軍告訴成都晚報記者,他今年42歲,開出租車才5個月時間。從7月4日到現在,毛敏添加他的很多次微信,羅軍都沒有通過,他告訴成都晚報記者,加微信,是要給他車費,車費也不多,就算了,“誰沒有個緊急的時候,舉手之勞,能幫一下就幫,這有啥子嘛。”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羅軍手機截圖)

據成都晚報記者瞭解,毛敏在住了一個星期院之後便出院了,目前傷口恢復情況良好。接受採訪時,毛敏希望由成都晚報記者向羅軍轉達他的感激之情,“幫人一忙,真的是救人一命。這個社會不冷漠,就是有這些熱心腸的人,社會才變得溫暖!”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傷口恢復情況良好)

昨日(7月22日)晚上10點,戟剛曾經手寫的一封感謝信送到了成都乘風出租汽車公司,在信中,他表達了自己的謝意與感動:“感謝師傅於2018年7月4號下午2:40分,為急救受傷嚴重的民工一路上沒有考慮自己闖紅燈、被扣款的後果,及時把民工送入醫院,還幫忙抬進手術室,沒有收取任何費用,悄然離開……”

6分鐘緊急救援 成都的哥“棄單”免費送受傷民工就醫

(感謝信圖片)

成都晚報記者 曾琦、彭驚

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