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马克沁机枪改变了人类战争史”?

纳兰轩若


1884年,一个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的贫穷美国人,向欧洲展示他的发明成果:一挺全自动机关枪。他坚信,他的发明将改变战争,改变这个世界。他很快就要发财致富了。但是现实却狠狠地给他来了一记下勾拳。因为欧洲贵族们象看小丑一样看着他,象看动物马戏一般看着他的发明。“这个玩意太好玩了!“”这个小东西太精彩了!”唯独没有一个人问问价格,也没有一个人下个订单。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无精打彩地垂着头,回到家里算了一笔帐,没想到这个发明不仅没有发财,还赔了积蓄多时的存款。

这顿时让西拉姆·马克沁雄心化做了纸心、一夜暴富梦变成了一夜暴贫命。他始终想不明白,这么好的一挺全自动机关枪,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看上呢?

那是因为西拉姆·马克沁没有考虑到,当时在欧洲战场,人们崇尚的是光荣的骑兵冲锋、与敲着有节奏的军鼓,整齐地队列向着敌人进军的骑士精神。对于这种全自动机枪,凸显不了贵族品质,骑士精神的物件,怎么可能有进战场的机会呢?

让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没想到的是。在欧美不受人待见的全自动机枪,却让非洲殖民者认为是上帝赐于他们的利剑一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非洲,虽然殖民者仗着船坚枪利,对当地的黑人土著居民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有两个问题是殖民者一直解决不了的:一、无法让当地黑人居民产生一种“白人无法战胜”的神思想。二、一旦黑人土著用人海战术的话。殖民者虽说最后也能获得胜利。但是避免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这二点,殖民者相信全自动机枪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1891年,证明殖民者看法的证据来了。“黑人来了!他们来了!”移民部落观察哨的哨兵大声吹着哨子,向着部落里的居民大声示警着。一支箭飞来,正射入哨兵的后背,哨兵无力地摔向地面。部落里居民大乱了起来。各自仓皇躲避。不远处,黑压压的黑人土著民,有的手拿矛盾,有的微张弓箭......怪叫着向着部落冲来。一个德国军医招呼着他的几个仆人,将一个怪怪的铁家伙吃力地,搬进一个土屋中。德国军医将一条长长的链子塞入这个机器侧口中,并将前方指向黑人。只见他狠狠地按住一个地方,这台机器的前方顿时喷发出火焰与刺耳的响声。而不远处的黑人部队,不知什么缘故,在前方的人纷纷倒地。很快,前锋部队已经没有一个人是站着的了。“天神降临了!”后面的黑人大叫着,四处逃散,很快没有了人影。地上只留下了一千多具黑人尸体。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就把这次黑人土著民的进攻给击退、击散。这要是放在过去,殖民者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很快,时间飞逝到了1898年,在苏丹暴发了马赫迪起义。在最后一战恩图曼战役中,苏丹人召集了20000人,来进攻英国人。而最后的战果竟是苏丹人足足损失了15000名勇敢的士兵(也有一说为11000名)而这些阵亡的人基本上全部是死于“天神”全自动机枪的枪口下。据说英国人也只付出了几十人伤亡的代价。这个结果让英国人也不禁后怕,不断喃喃地自黑道:“

这不是战争,这简直是屠杀”。

西方人也开始慢慢习惯了这种单方面的屠杀机器。曾经在封建清朝的中国,也出现了恶魔的身影:东郊民巷的几百西方侵略者凭借着几挺“恶魔”,就击退了上万义和团的围攻。

而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在一场战斗中,在几挺“恶魔”枪下,就倒下了几百藏军。就连操纵机枪的一名英军也在战役结束后,写信给他的妈妈说道:“对于这场杀戮,我如此恶心。以致于停止开火。但是将军的命令是尽可能多地屠杀藏民。”

这个在非洲和亚洲大出风头的“恶魔”,此时依然打动不了欧洲军界的芳心。在欧洲军界认为,这个“恶魔”仅仅适合于屠杀那种低劣民族,对于我们这些高贵民族,是不可能,也绝对不能让“恶魔”所玷污。

这就在欧洲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欧洲军界都在比着谁的船坚,谁的炮利。一方面,“恶魔”深居冷宫无人识。

“德国人下了订单了!”在一家军火公司里,一个许久没有订单的推销员大喊着,向着经理室跑去。“什么!每个连要配六挺机关枪?我没听错吧?那群乡巴佬,他们想干什么?经理不可置信地说道”“我给他们说,机枪在咱们这里都叫战争之王。打仗省人工。”“哈哈哈,我的乔治,你真是一个好的推销员啊!不管这群乡巴佬了。叫工厂快点生产!”“好的,我这就去。”马上就要得到大量佣金的乔治兴高彩烈地跑出了大门。“这群德国乡巴佬。等开仗时他们就知道“战争之王”是啥意思了!哈哈哈......”办公室里传来一阵肆无忌惮的笑声。

而此时聪明的英法等国却没有上推销员乔治的“当".他们虽然出于礼貌没有直接拒绝,也订购了一些”战争之王“。但是他们始终认为,我们英勇的步兵和骑兵就是去屠杀这些有着”战争之王“的德国佬的。

正如丘吉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道: “一战”爆发时,虽然在战略上明明是德国人在进攻,法国人在防守,但在战术细节上,法国人只要一看到德国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穿着他们的红裤子,高喊着“法兰西万岁”和“拼刺刀”类似的口号,伴随着雄壮的《马赛曲》向德国人发动自杀性冲锋。

而最终地结果就是:战场上漫天遍野都躺着红裤子的法国人。这些法国人并是加班累了在休息。几乎全部是让“战争之王”吐吐掉的。仅一场边界战斗,法国人就损失了几十万人。

而到了1916年的英、法、德索姆河战役中,更让英国人尝到了“乡巴佬”的苦果。一天之内就损失了将近六万人左右。整个战役伤亡高达几十万人之多。差点让英国贵族损失殆尽。

而法国人也总结出了一条“真理”:机枪是无敌的,进攻是最傻的。只有在战壕里静静的打枪,才是终极王道。于是他们就在法德边界上修起了坚固的工事。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马其诺防线

在“乡巴佬”成功学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纷纷效仿,“恶魔”从冷宫出来了,它懒懒地伸了一下双翅。飞到了旅顺日俄战场上空。冷冷地着着200个日本士兵端着枪,向有它两个子女把守的俄方阵地冲锋。仅仅两分钟,200个日本士兵就全部倒在了地上。“好样的!”恶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而203高地攻守战中,日军伤亡超过了九万人。日本将领乃木希典观察阵地后,对后面的指挥官大骂道:八格牙路,我们大日本帝国的士兵,怎能象只蛆虫一样卧倒在地上呢。起来全部冲锋!指挥官则垂下眼泪:他们都死了!

1916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走的并不寂寞。因为他的”恶魔“已帮他凑集了足够的人手。

《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纵观人类整历史,能够导致一场战争的进程为之改变的、并能影响整个武器发展方向的,除了马克沁机枪以外,似乎没有第二件武器,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和高度了。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谢谢支持。

恒实说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之前,士兵使用的都是非自动步枪,装一发子弹打一枪;这就相当于金庸小说中的“一阳指”。

而马克沁机枪是可以连发的,通过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单枪管的连续射击。而且,枪管使用水冷,只要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度,枪管就不会坏。再加上使用333发的弹琏供弹,弹琏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起来。这样,在水和弹充足的情况下,马克沁机枪就可以以600发/分的射速,保持持续射击!此时的马克沁就是六脉神剑,不仅可以虚指(点射),还能横扫!

在少室山上,乔峰看见慕容复被段誉的六脉神剑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时,心想:换做是我跟慕容复易地而处,恐怕也难以抵挡六脉神剑……

在马克沁被用于一战之前,战争双方还在使用集团式冲锋战术。以密集队形向前猛冲,在攻击受挫依旧如此,同时士兵们还不知道机枪的威力,不知道在敌人的火力下如何隐蔽自己。这种战术的应用,是因为非自动步枪打完一枪需要花时间装弹。进攻一方,可以利用敌人装弹的时间,靠士兵“生命”换取“时间和距离”,冲到敌人阵地前。也是因此,骑兵因为跑得快,所以在当时还很流行。

等马克沁出现以后,600发/秒的持续射击,完全终结了集团冲锋的作战方式。两三个人的机枪组,就能阻挡上千人的冲锋。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也成了移动的活靶子。

一战,索姆河战役。在持续一周的炮击后,英法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击。英法联军的步兵,像潮水一样冲向德军阵地。他们进攻的是弗里茨·冯·贝洛将军指挥的德国第二集团军所辖的8个师,该部队在乔克高地一带安设了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当英法联军进入机枪射击范围以后,德军埋伏的马克沁机枪突然开火,联军士兵被成片的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史》记载,英法联军在这一天阵亡了60000人,绝大部分都是被马克沁打死的。

马克沁机枪的威力被意识到以后,各国开始装备各式各样机枪。英国迅速生产由马克沁改进而来的7.7mm维克斯机枪;法国则大量装备了导气式的哈奇开斯机枪;美国开始装备路易斯机枪;等等。

从此以后,面对机枪的存在,密集式冲锋成了送命战术。防守一方装备马克沁以后,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独挡大批敌军的进攻。参战双方也开始侦查对方火力部署情况,同时,机枪阵地也成了被炮火重点照顾的对象。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很多机枪阵地刚开火不久,就会被日军迫击炮攻击。我军只能通过不断地变换射击阵地和加固阵地,防止机枪点被日军炮火攻击。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在南北战争期间,加特林机枪的出现虽然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双方军队的伤亡。但是灵活性差,可靠性较低的加特林机枪在精锐骑兵的突击下犹如靶子,早期速射武器的出现虽然加大了军队的伤亡,但是也仅仅是将排队枪毙的双方赶回到了围墙之后,在短时间内的火力消耗之后双方仍然会进行刺刀冲锋,因为在当时以加特林机枪的射速来看,只要冲锋的速度够快,规模够大就足以在加特林机枪火力空隙之间将其阵地摧毁。 然而,马克西姆机枪的出现则杜绝了这一现象,虽然绝对规模的冲锋也可以推翻马克西姆机枪阵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马克西姆机枪的出现使得步兵们不再敢贸然地冲锋,而通通的转向利用坑道挖掘减少冲锋距离,或者使用炮火直接覆盖机枪阵地进行冲锋作战。相比加特林式机枪,马克西姆机枪提升的不只是射速,其可靠性便易携带性以及大规模生产的特性使得马克西姆机枪可以大规模地运用在战争之中,而且配属门槛非常之低,一战中前线的英德法部队甚至步兵班都可以达到每班一挺加特林机枪的配置。

马克西姆机枪真正意义上的拉开了火器和近战兵器的差距。在以往的冲突当中,比如殖民地的原始部队总是可以凭借人数优势和老牌殖民帝国陷入近距离交战之中。而当马克西姆机枪出现以后,这种所谓的进攻方人海优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防守方的点名大屠杀。数次殖民战争都表明,两瓶以上的马克辛机枪的配合完全可以在十分钟内放倒几千人次的单次进攻。比如在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的一场战斗中,英国军队仅仅凭借四挺马克西姆机枪就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挫败了西藏军队的进攻,并让战场上留下了几百具中国人的尸体。在八里桥之战中,八国联军也是凭借着马克西姆机枪挫败了清朝骑兵利用冷兵器攻击联军士兵的最后希望,可以说马克西姆机枪是真正的恶魔。


浩汉防务论坛


马克沁机枪未诞生时,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的是非自动的单发枪械,因为需要手工完成压子弹、子弹上膛、发射、退出弹壳等一系列动作,所以枪械射速都很慢。

而马克沁采用水冷式枪管,尽管较为笨重,但却可以连续发射,子弹不停地向外喷射,打光弹链上的上百发或数百发子弹,中间绝无火力停顿,所以打击能力可谓前所未有的凶猛。

第一次实战,是装备此枪的驻非洲罗得西亚的一支五十人的英军,与当地苏鲁士人爆发的战争,仅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就打退了5000余土著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堪称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但马克沁机枪由此一战成名。

让马克沁机枪名垂史册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德军阵地上装备的马克沁机枪,仅在一天时间内,就打死了60000余名英军,称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被机枪射杀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至此,马克沁机枪才真正被重视,一战末期,机枪开始大量装备欧洲各国军队,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自马克沁开始,自动连发的机枪才开始陆续被各国军队真正重视,开发了各类性能都要比马克沁先进的机枪,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各局部战争步兵的有力支援和进攻火力。

一战时期,各交战国步兵普遍装备的是单发栓动步枪,火力输出速度慢,所以为取得战役胜利,交战国往往采用步兵集团冲锋的阵形,单兵之间距离相当密集。

俄军进攻时,就常打精神战,士兵排列整齐,挺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两边是军乐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前进,有人中弹了,就有人快速补位,有时确实起到了压跨对方士兵心理防线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作战效果。

但很不幸,那天索姆河战役,挺着刺刀以密集队形冲锋的英军士兵,并未给防守方的德军以精神上的巨大压力,相反却被德军马克沁机枪正面、交叉密集火力任意宰杀,成了枪下冤魂。

一战机枪的大屠杀,让法国人认识到,机枪才是杀人狂魔,与其在机枪面前傻冒地进攻,还不如待在阵地内打机枪来得省力省事。

于是,尚崇进攻的法国人,在法德边境上修筑起连绵不断的工事,守住机枪等待德军的下次进攻,那就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但法国人苦心经营的防线,在二战时却悲催了,成了法国人的一大笑话。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在马克沁机枪出现以前,最好的枪都是半自动的,射速较慢,所以在战场上军队人数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马克沁这种远距离速射武器的出现使人数因素大幅下降。所以英军第一次使用该武器对付布尔人的时候,该次战斗被定性为“屠杀”。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只有几个小组在正面面对几千布尔人,双方均使用热兵器而人少的一方完胜的战例。自此以后,各国(除了清国,甲午战争以前李鸿章访问德国的时候拒绝购买重机枪,理由是太费子弹……)都在追求更多的装备机枪以增加步兵连队的火力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